分享

国际劳动节特辑 || 片单·We Need to Take Control of Our Lives...

 吕杨鹏 2022-05-02 发布于上海

庆祝国际劳动节

国际同文馆×做梦想开学

/ 一则说明:为庆祝国际劳动节,继去年共同推荐劳动相关音乐之后,'国际英语角'与“做梦想开学”公众号再次联合推出劳动相关电影片单,中文电影片单由“做梦想开学”公众号发布,外文电影片单由本公众号发布。

// 本片单贡献者(排名不分先后):苏丽珂、二狗、Agent G、戏志才、困困、啤酒、卷宝

/// 我们在此祝愿大家国际劳动节快乐!

外文片单目录

1.大独裁者(1940)

2.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

3.大理石人(1977)& 铁人(1981)

4.怒火战线(1987)

5.落入俗世(1994)

6.一诺千金(1996)

7.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1998)

8.人造风景(2006)

9.不沉的太阳(2009)

10.两天一夜(2014)

11.锥子(2015)

12.工作的她(2018)

13.浮俘(2019)

14.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2019)

15.Boramey: 工厂里的幽灵(2021)

#1

The Great Dictator

大独裁者(1940)

图片

查理·卓别林的第一部有声片,摄于希特勒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影片的背景设定在一战期间,卓别林分饰两角,一个是托曼尼亚王国独裁者辛格尔,另一个是犹太人理发师查理。大独裁者辛格尔上台后,大肆扩张战乱不断,并且大搞阴谋政策,煽动民众对犹太人的敌对与仇恨,让犹太人民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之中。被征入伍的犹太人查理更是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难逃一劫。当查理逃出边境时,被驻守在这里的军队误认为是独裁者辛格尔,他趁机做了一场Fight For Liberty(为自由而战斗)的大演说。

#2

La classe operaia va in paradiso

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

图片

意大利现实主义导演埃里奥·贝多利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反映的是一位三十出头的意大利工人的生活、斗争与矛盾。电影用音乐化的视听语言来展现主角的日常生活(流水线生产、罢工、劳动事故、内部的等级化与分裂等诸多元素的真实性均受到了当时影评人的肯定),以及70年代意大利工人阶级摇摆的立场——既有推翻统治者的愿望,又受到资产阶级福利社会的诱惑;既认为学生激进派的煽动有理可循,又对ta们推工人入火坑的行为不屑一顾。恩尼奥·莫里康内为本片谱写的配乐与工厂内部音效和劳动场景相配合别具特色,他本人亦在其中客串了一个角色。

#3

Człowiek z marmuru & Człowiek z żelaza

大理石人(1977)& 铁人(1981)

图片
图片

《大理石人》和《铁人》无疑是波兰导言安杰伊·瓦伊达的两部杰作,前者讲述了波兰劳动模范布尔库特从万人景仰的国家英雄到“坏分子”的故事,当布尔库特意识到社会主义波兰的黑暗一面后,他坚持真理、据理斗争,但最后收获的却是排斥与彻底的身败名裂。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当布尔库特想要在工人的政治集会中发表意见时,他的声音却被统工党干部带领工人唱响的“红歌”声压过。在《大理石人》的续作《铁人》中,布尔库特的儿子托姆楚克成为了格但斯克造船厂的工人领袖,与其父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团结工会运动声势浩荡地在波兰大地上兴起,ta们最终赢得了这场斗争。我们清楚地看到,在社会主义波兰,统工党并没有和工人阶级有任何实质上的政治连结,而所谓的模范工人也不过是被作为景观而被展示的“大理石人”,而当劳动者绕开ta们的代理中介,直言自己的诉求、重新绵密地结合在一起时,ta们又重新获得了属于ta们的力量!

#4

Matewan

怒火战线(1987)

图片

“木棉浪潮”将这部影片定义为某种“美国一战后的工运模板”,我对于这个评价并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部分。影片非常扎实地展现了一个典型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资方如何通过欺诈强买农民土地,逼迫自耕农破产进入工厂成为工人。也展现了一种独立工会组建的过程,以及其中蕴藏的种族、性别张力。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但又进行了某种场景的架空设置,总的来说是一部讨论空间很大的影片。更深入的影评可见公众号“木棉浪潮”的推文:工击 | 《煤城往事》:美国一战后的工运模板

#5

Casa de Lava

落入俗世(1994)

图片

该片来自冷门葡萄牙导演佩德罗·科斯塔,风格冷感,视角独特。黑人劳工从里斯本的工地一跃而下昏迷不醒,一位护士为逃离自己的生活自愿与他返乡。这部或许可以当做《一诺千金》某种意义上的后传来看,一个跨国劳工受伤之后,全球化语境下的殖民历史和政治线索同此断裂,也因此暴露。科斯塔的文学气质和神秘风格让叙事有些难以进入,观影的困难权当是直接体验里斯本的女主角与前殖民地佛得角之间的隔阂——去了解一块失落的土地,总比无知好得多。

#6

La promesse

一诺千金(1996)

图片

现实主义大师达内兄弟的作品是用电影进行道德实验的范例,他们擅长在生活流的影像风格中建立戏剧化的事件,为人物制造伦理选择的驱力。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第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儿童所能见到的艰难世界,《一诺千金》则更残忍地让孩子不再只是观看,而是参与。一个孩子承担了一份保护劳工家属的承诺,而他为此所要对抗的却正是自己的父亲。当一诺千金的人性纯真遭遇复杂坚硬的非法劳资关系,成长就成为一场牺牲。这部电影尽可能地剥离身份在讲政治,这正是达内兄弟在现实主义中操作戏剧性的效果之一。

#7

A Place Called Chiapas

萨帕塔民族解放运动(1998)

图片

关于墨西哥游击队萨帕塔运动的纪录片,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当天,墨西哥东南部的恰帕斯州爆发了原住民起义,ta们称呼自己为“萨帕塔民族解放军”。在起义当天,ta们发布了《战争宣言》,提出了反抗新自由主义,原住民自治权力以及包括工作、土地、住房、食物、健康、教育、独立、自由、民族、公正以及和平在内的11项具体要求。ta们还提出了著名的口号Ya basta! (Enough is Enough!受够了就是受够了!) 2年后的7月,萨帕塔人邀请来自42个国家6000多名客人(大多是全球的进步人士)前往拉坎顿丛林的“现实之村”参加“保卫人类反抗新自由主义大会”。导演内蒂·怀德也在此列,她和她的摄制组试图为这片土地留下些图像的记忆。

#8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人造风景(2006)

图片

来自加拿大摄影师Edward Burtynsky的一系列“发展中国家”摄影计划。影片用一种极富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那种老生常态的矛盾,我们可以看到人如何作为劳动力参与到空间生产的过程中,而又如何作为生活在空间中的人承受这种生产的代价。影片所传递的问题意识并不高明,但将将可堪作为某种人文地理学批判意识的启蒙之作,更何况影片的画面确实拍的很好。

#9

沈まぬ太陽

不沉的太阳(2009)

图片

202分钟的长片,即便以日本电影的标准来看,影片的影像上也缺乏足够的牵引力,现在的观众可能需要分好几次才能真正的看完。但【据说】影片基本忠实还原了剧本原著所达到的高度【“据说”是因为我没看过原著】,全景式地展示了日航123航班坠机事件后整个日本的民航业自上至下的一场剧烈震荡。企业上层如何试图收买媒体,转移视线,推卸责任。而组建起来的工会力量怀着争取工资和改善劳动环境的初衷出发,但最终因为同时来自组织内外的压力而功败垂成。在东航坠机事件之后再次重看,更具有了某种现实意义。

#10

Deux jours, une nuit

两天一夜(2014)

图片

法国影后玛丽昂·歌迪亚出色地完成了达内兄弟的任务:她所出演的人物,必须要在两难困境中坚持行动。这次达内兄弟的题面是:面临裁员的女工为了保住工作,为自己争取工友的投票,工友可以选择投票让她留下,或者选择老板的一千欧元。片中使用了纯熟的场面调度与精心的色彩设计依次呈现主角游说每位工友的场景,其意图或许却不是出于美学的,而是在提供放大镜,探索原子化的个体达成联结的可能性,并关照其中艰辛。当然,被解雇前还有投票决定自己去留的机会——在此时此地来看,这大概是成人童话的级别了。

#11

송곳

锥子(2015)

图片

韩剧《锥子》,改编自同名漫画,主要讲述了以2002年大型超市家乐福发生的工会运动故事。该剧围绕着超市管理人员李秀仁和工会组织者具高信展开,生动演绎了服务业劳动者在生活、斗争当中的喜怒哀乐。作为一部涉及工人斗争的作品,《锥子》没有排斥劳务派遣工、临时工和无法被行业工会吸纳的工人,正是对边缘工人群体的重视让这部剧的严肃性大为提升。该剧也没有浪漫化劳动者的形象、没有将工人抗争活动描绘成一场光芒万丈的“伟光正”事业,而其中的琐碎、波折、矛盾以及平凡是剧中更为关注的现实。

#12

Η Δουλειά της

工作的她(2018)

图片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经济危机在希腊的日子里,电视里充斥着工人抗争的新闻。家庭女性帕纳约塔不得不在丈夫失业的情况下外出求职来养家糊口。起初,她顺利地获得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随着对工作的驾轻就熟,帕纳约塔也收获了对自己和生活不曾拥有的信心。在她外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她的家庭结构也在悄无声息之中发生了变化,丈夫承担起了家务和接送妻子的任务,而帕纳约塔在工作之余,也有了更多的社交机会,这让原本支配家庭的夫权得到了逆转。即便她在工作场所遭受了诸多不公正然的对待,但她认为还是要好过家庭对她的束缚。然而好景不长,帕纳约塔很快也失去了工作,下岗回到家庭的她又需要继续忍受丈夫的压迫和控制。在影片的最后,帕纳约塔不顾丈夫的反对,毅然走出家庭,去参加工友举办的派对活动,那一刻她仿佛在工作/家庭之外,看到了一种新的团结情感,我们不知道这种情感会给帕纳约塔带来什么,但它还是闪烁出了希望的花火。

#13

Buoyancy

浮俘(2019)

图片

澳大利亚导演罗德·拉什金的处女作,讲述了一名14岁柬埔寨少年被拐卖并贩卖到一艘泰国渔船上作为奴隶的故事。在东南亚地区,泰国是一处机遇之地,电影的主角便走上了这条经历诱惑最后幻灭的道路。电影呈现了东南亚非法劳工遭受剥削和奴役的实景,以及渔船上的艰苦生活与底层的互相加害,还有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种种挫折与痛苦(家庭裂解、父爱缺失、故乡不再)。如果将这一东南亚少年的海上漂流记与《奥德赛》进行一个对读,说不定还有更多惊艳的发现。

#14

Sorry We Missed You

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2019)

图片

肯洛奇几十年如一日地通过荧幕讲述着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情感、深描ta们的语言和肉身。在近作《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中,他又将镜头聚焦在了时下“崛起”的零工经济,以英国北部纽卡斯尔普通的一家四口为切入口,展现了新兴工作形式影响下的劳动者主体所发生的复杂变化。“弹性工作时间”、“自雇”等炫目的平台外衣并没有改善主角一家的境遇,相反,这些都成了诱捕ta们的陷阱,更为严格的控制和剥削最终也压垮了这个家庭。影片不仅讨论了平台经济、零工经济对于劳动者的压迫,肯洛奇还敏锐地捕捉到了新语境下劳动者家庭内部再生产问题的严峻化,女性被丈夫和工作的双重压迫、子女教育的烦难......家庭和社区都无法再为劳动者提供庇护,而新的劳工团结又远在天边,这一切都为影片注入了无尽的悲凉。

#15

Boramey: Ghosts in the Factory

Boramey:工厂里的幽灵(2021)

图片

这部拍摄于2021年的纪录片将镜头聚焦在柬埔寨的年轻女性服装工人身上,工作强度之大导致她们集体在工厂中晕倒。不过当地的工人们并不认为这与过劳、高温、营养不良与资本主义有关,而声称这是由工厂主对当地的幽灵(Boramey)的不敬造成的。在这个红色高棉大屠杀的阴影方才散去的国家中,该纪录片表达了制衣女工们的困境——她们的婚姻、宗教、家庭、工作与精神无一不是它表现的对象。本片用淡淡的伤感语调来讲述工人口中的“鬼魂”与种族灭绝政策之后的个人心理错乱与家庭观念的交织关系,大量拍摄自然场景与工厂建筑远景的空镜头与似有若无的配乐构成了一种诗意、残酷又迷离的氛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