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草书作品,品蔡襄的草书书法风格

 脩心 2022-05-02 发布于江西

《贫贤帖》书写的时间大概和《思咏帖》《入春帖》《陶生帖》这三件作于皇祐三年(1051)的作品相若,但四者在书风上却表现得极不一致。《思咏帖》和具有蔡氏书风的行书《离都帖》《京居帖》《远蒙帖》同属一个体系,另外从作品的细节上,我们也可以洞察到蔡襄此时对章草书风的关注和运用。而《入春帖》则与早期的草书《连日山中帖》在用笔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曲绕的痕迹明显,但《入春帖》更具晋人古意,和王羲之《远宦帖》在章法、用笔上皆有惊人的神似。


图片

只是《远宦帖》用笔相对要浑厚,《入春帖》显得轻盈灵动,但足堪称佳构。可见蔡襄草书起步虽然晚,但进步非常快。另外,笔者认为《入春帖》与后期的黄庭坚的用笔和结字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不排除黄庭坚对蔡襄此帖的或此类书法作品的学习,而且这种用笔、结字的方式在黄庭坚的草书中,最后是演绎为个人风格存在的。我们比较一下黄庭坚草书和《入春帖》,不难发现这种关联,只不过蔡襄的要平正一些,而黄庭坚的更为夸张和崛拗。


图片

蔡襄传世作品中无论楷书、行书、草书,总都有一些面目很“异类”的作品,通过研究,又发现这些有突兀变化的作品的出现极为正常,这也体现了蔡襄在书法实践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求变,这也是蔡襄个性书风看起来没有苏黄米强烈的又一个原因。

历史上很多书家早期的书风定格后基本没怎么变,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要么荒疏,要么更趋老辣。今人很多也是如此,几乎一辈子都在以一种面目行世,以此体现个人风格的存在。

而真正的创作家,在主体风格审美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不同作品应该有不同的意境表现,否则和抄书无异。《陶生帖》《贫贤帖》二帖如果不是传承有据,放在《思咏帖》《入春帖》一起,谁也不能判断是属于蔡襄且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对此,我们不得不为这样一位“尚古”而又敢于“化古”的智者发出赞叹。

对于这样一个人物,从其楷、行、草三种书体都表现出的这种多角度、多方位实践能力来看,唯其算得上独步有宋一代书坛,无有比肩者。


图片

《贫贤帖》的出现,似乎类于行书中的《扈从帖》,楷书中的《澄心堂纸帖》《大研帖》,来得突然却又自然,既承传统又创新意,只是这样的作品太少太少了,此时实在有些让人怨其为何有“少为人书”的“毛病”。

《贫贤帖》用笔的收放、线条的直曲、结字的聚散、通篇气息的连贯都非常精彩,实属兴之所至的妙品。在蔡襄的草书中,《陶生帖》的名气似乎很大,大概就是源于两个原因:一是蔡襄擅长飞白草;二是此帖使用了散卓笔,将这两者联系在一起,就演绎出了《陶生帖》的特殊地位。


图片


关于《陶生帖》是否是飞草书,笔者将在飞草书相关章节作详细阐述,现仅就作品而言,笔者认为《陶生帖》根本算不上蔡襄草书中的高致,甚而可能为下品。“散”“大”“耿”等在“形”和“用笔”的控制上,显然有些失控。章法上中间几行也表现得稍有凌乱,笔画粗细变化幅度过大。很显然,这些不足都是由新的工具散卓笔使用上的不习惯导致的,由于散卓笔是稀物,是尹洙(或宋绶)送给蔡襄的。

心应手,但是最后两行似乎找到了感觉,线条和结构都能在控制之中,且有羲之遗风,也可见蔡襄对新性能毛笔的驾驭和适应能力。散卓笔分为有心和无心两大类,黄庭坚悬腕高执笔,喜欢用无心散卓,蔡襄和苏轼都喜欢用有心散卓。有心散卓比较健挺,富有弹性,写小字特

别见锋见精神,但若遇字径过大,线条必须加大提按才能跟上,但是提按发力一旦加大,线条就容易产生粗细较悬殊的变化,“笔画粗细变化很大,这一点与黄庭坚所用的笔是相当不同的。”如果刻意回避,就会出现等粗僵直的线条,如“大”的撇画。


图片


同时由于弹性过强,按下后再提转,线条就比较容易走笔,就如同弹性比较好的钢条容易崩摧,字自然就易失势,从“耿”“殊”“散”等字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有心散卓笔笔毫富有弹性,“毫软”不应是它的属性,所以认为这种笔画是毫软所致自然不合其理。如果线条失控,即便使用笔尖,线条也易僵硬地溜滑而出,如“者”的撇画。

为什么《陶生帖》首尾两行比较得体,关键就是因为字形不大,锋毫有所控制的原因。所以,蔡襄所用的散卓笔的大小是只能写“我”“襄”“顿首”这种大小的字,过则不及。《郊燔帖》作于皇祐五年(1053)十一月,蔡襄正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图片


而此时又正值蔡襄书风成熟的时候。从作品来看,这种书风在蔡襄书作中也是少有的,也应属于蔡襄晚年探索过程中的偶然之作。此作乍看轻松、率意,实际上,用笔变化丰富,折、转、提、按变化极为生动,特别是抵锋正毫的圆笔与侧锋的交互运用,更使作品耐人寻味。

此作在笔意和气韵上神似王羲之《初月帖》,尽管《郊燔帖》可以用“运笔飞动,婉转有致,雄浑敦厚”来描述,但认为其“取法于《伯远帖》”则是欠妥的。


图片


如果说《贫贤帖》是皇祐三年蔡襄兴之所至的草书妙品,那么《郊燔帖》则为皇祐五年情之所至的神来之作。《脚气帖》和《思咏帖》则和具有蔡书稳定风格的《离都帖》《京居帖》《远蒙帖》一样,有书风上的渐进性。另外从笔意和线性特征来判断,《脚气帖》和《陶生帖》使用同种书写工具——散卓笔的推测倒是极有可能的。

《脚气帖》法意两全,可视为蔡襄草书书风中“投笔处皆有神妙”的经典代表,其字法、墨法、笔法的变化都达到了蔡襄草书的极致。以蔡襄楷、行、草诸书体中这些较为凸显的作品来衡量,我们实在不能说蔡襄只有“法”的继承,而无“意”的表现,即便是作于嘉祐五年(1060)的《谢郎帖》这样晚年作品,朴真之趣亦溢于其间。


图片


《谢郎帖》是写给在桐庐的女婿谢仲规的一封家书,其时蔡襄已久病在榻,气若游丝,帖句有谓“瘦倦”“眼昏”之语,但我们除了感觉前三行的收和后几行的放之间过度稍显不自然而外,无论是长竖钩、长撇、长捺的形态和力感以及“也”字的神完气足,还是笔画的意韵上,实难与“气若游丝”之身体状况产生关联,这种作品同样显示出蔡襄垂意翰墨、流露于笔墨中的真性情。


图片


此外,在草书上,蔡襄还进行过章草、飞白草的尝试,同样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仅有文字记载,几无作品传世,就无法展开对作品的讨论。再有,蔡襄于篆隶书也有研究,可惜传作太少,难见冰山一角。

从《刘蒙伯墓碣文》隶书碑额来看,也是有传统之法的,并无妄作之嫌。如果《昼锦堂记》碑额的篆书也是蔡襄所篆,亦值得一观,此篆富寓装饰意味,有西周币文、兵器文字的特征。藉此可见,蔡襄涉古之博,在其后元明清诸朝,恐怕仅有元代的赵孟能与其相媲美。

图片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