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宏菲 || 再访西江千户苗寨

 文鉴君 2022-05-02 发布于北京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杨宏菲,生于2003年,苗族,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爱好电影与音乐。

再访西江千户苗寨

四月的风,暖洋洋的,好似有一双温柔的小手抚弄着我的脸,让人有种说不出的畅快。在这样一个晴天丽日的中午,我和家人有幸再次踏入邻县的这片苗疆秘境——西江千户苗寨。


距离上次拜访已有两年之久,这回再次造访又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余秋雨先生曾这样点评西江:这里用美丽回答一切。在西江千户苗寨,几乎每个人都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快乐,欣赏到美好的生活图景。

01

      怀揣兴奋,我轻快地迈进西江苗寨那雄伟的寨门,和家人一起,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在苗寨的小道上,尽情欣赏苗寨独有的美丽景致。


放眼望去,一排排梯田错落有致,从山坡一直延伸到山腰。梯田里油菜花盛开,黄的像金,白的像雪,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清香。


一条清澈见底的白水缓缓向东流去,堤岸两边都是养眼的绿色小树苗,在和风的抚摸下,轻轻摇摆腰肢仿佛微笑着向远方的客人鞠躬致意!


在梯田的那边,极目所及的喷水口,是一片青翠的枫树、冷杉树,以及其他一些不明显的树木和藤蔓;戴黑色头巾的苗族妇女在树林里摘什么?我猜她们是在挖草药,或者采摘茶叶。


看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我嗅到了浓郁的农耕文化气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体现着苗族人的淳朴、勤劳和勇气。这里的岁月可以说是充满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宁静与祥和

02

碧绿的苗岭山脚下,白水河畔的莲花楼前,苗族的男女老少们正在为来宾表演歌舞。在嘹亮的芦笙声和鼓声中,他们都沉浸在自己殷切的民族歌舞表演中。


广场周围的长廊挤满了四方的客人。他们坐着或站着,饶有兴趣地欣赏着独特的苗族歌舞,感受着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人群中,不时有人在节目精彩时刻会心地笑!有的则一声不响地立着,听着芦笙音乐,默默地欣赏美丽的苗族锦鸡舞、敬酒舞、丰收舞......这一切都是西江苗族文化的精髓,轻轻敲打着观众们向往宁静自由的心。


正当客人们看得如痴如醉时,从广场右侧的风雨长廊传来一阵阵悦耳的“哗哗”声。一位身着盛装的苗族女子缓缓走向广场中央,一身银光闪烁,从高处往下看好似流动的银河。她的裙摆和帽檐用一个个银珠、一朵朵银花装饰,银饰碰撞使得素雅的裙身一步一响,诠释了什么叫“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不同于其他苗族姑娘,眼前这位盛装出席的苗族姑娘装扮得分外华丽——她头上的银角帽比一旁姑娘的大出近一倍,身上的银饰看起来也要沉重许多,身后是绣满花、鸟、鱼、虫、牛等图案的长裙尾,处处散发着庄重气质。这便是人们口中所说的苗后了。

 

望着苗后的美丽姿容,这让我不禁想起苗族女神仰阿莎的传奇故事。据说仰阿莎出生的第一天便会笑,第二天便会说话,第三天便会唱歌,第四天更是会织布绣花。仰阿莎的歌声是那样委婉动听,能够召唤太阳,驱散阴天的云雾、冬天的冰雪。她唱得蜜蜂忘了采蜜,百灵鸟忘了歌唱,小伙忘了干活,姑娘听了也要一字一句地学唱,唱得满山满岭开遍鲜花......我心想,眼前的这位苗后不正是仰阿莎转世吗?在座的各位见了风姿绰约的苗后,也是久久才缓过神来。


苗后邀请村里的“银匠客”为她的客人表演独唱笙。“银匠客”们在盛乐中翩翩起舞,洒脱自如,谁知苗族人家的众多精美的银饰珍宝,都来自这一双双布满老茧的舞动着的手!他们美妙绝伦的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们阵阵的欢呼喝彩。


03

每每提及西江的千户苗寨时,我们不得不谈谈在夜幕下如萤火般点缀在山间的吊脚楼。山上的房屋都是阁楼建筑,在贵州省天无三日晴的情况下,这种设计构造十分巧妙。青瓦还解决了房屋渗水的难题。


我们站在苗寨东边大门上观望着眼前的美景,吊脚楼里透出的灯光照亮了四周,蔚为壮观。来到西江的游客无不为苗寨的巨大规模和雄伟气势所惊叹。与其说这是个村庄,还不如说她是由吊脚楼构成的森林。但她的神秘还远不止于此,当你慢慢揭开西江千户苗寨美丽的面纱时,你就会发现她沉稳而又多样的魅力。


在灯光照耀下,我们挽着手臂,悠闲地沿着青石板漫步,走在这苗寨小巷里,不愿错过西江这美好而又温馨的夜景......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西江千户苗寨夜景)(航拍视频

【版权声明】本文经作者授权刊发,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文学鉴赏与写作,ID:wjjz17),必要时请联系后台授权转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