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总犹豫攻锦州,两点顾虑是否多余?“帅”与“将”的不同

 兵说 2022-05-02 发布于云南
作者:桅杆
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第一个大决战,历时52天,歼敌47万人,一战解放东北全境。从事后看战役过程,非常顺利,摧枯拉朽。因此,不少人就对林总在战前迟迟不愿南下北宁线作战提出质疑。
这一质疑当然有道理。不过,战争不是儿戏,“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如此重大的战役,林总作为战役指挥的一把手,不能不慎之又慎,这也带来一个可以探讨的问题:林在战前的顾虑,真的多余吗?
(一)与主席电报往来几个月,林总到底顾虑什么?
1948年初,东野冬季攻势结束后,东北55万敌军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大城市周围,被动应付,以拖待变。而我军总兵力已经达到103万人,是敌军的近2倍,完全处于主动地位。因此,我军在东北已经具备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
2月7日,主席致电林罗刘等,就东野下一步的作战行动,提出两个方向:一是进攻沈阳外围,一是南下北宁线作战,并说“究竟打何地之敌这好,依情况决定。但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撤退之形势”。应当说,此时主席的目光已经盯上了北宁线及锦州,有了“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初步构想。
从此时一直到辽沈战役在9月12日发起,主席与林总之间,往来电报不断,主席是分析并动员东野南下北宁线作战,而林总几度反复,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因为战役发展很顺利,有人就质疑林总“太过谨慎”,甚至说他“不敢”南下作战。
林总作为军事家,对于攻占锦州的重要意义并非不明白。但作为东北战场的最高指挥官,他对东北的实际情况以及敌情、我情更加清楚,所以也就多了一些顾虑。其主要顾虑有二:
一是后勤补给线的安全。当时,东野后方基地主要在北满。东野主力到北宁线作战,必须从长春、沈阳南下,并依靠这条交通线提供后勤运输。而敌军在长春、沈阳驻有重兵,这条交通线很容易被切断。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辽沈战役期间,廖耀湘兵团10月8日出沈阳后,直奔彰武,其新3军于11日占领,切断了东北野战军的补给线。
二是敌军东西对进增援锦州。锦州是东北与华北之间的枢纽,锦州失则东北失。东北一旦失守,东野百万大军将兵指关内,华北也将不保。对于锦州的重要性,蒋氏也非常清楚,绝不可能轻易放弃。所以,东野攻打锦州,蒋氏必然命令沈阳和华北敌军出援。
(二)“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
万一锦州久攻不下,运输线被切断,敌军东西对进增援,坚城之下的东野主力将陷入险境。这就是林总的顾虑所在,且并非多余:东野长期善打运动战,长于野战而弱于攻城。
东野在攻城上有过多次失利的教训:如三打四平时(1947年6月),东野苦战半个多月,伤亡惨重,最终无功而返;又如辽沈战役发起的4个月前(1948年5月),东总以绝对主力1纵、6纵及几个独立师试打长春,结果伤亡很大,进展不利,只得改采“久困长围方针。
所以,南下攻打锦州,谁也不能保证多长时间能够攻下。10月3日,主席在致林罗刘的电报中,明确“你们应集中精力,力争十天内外攻取锦州”。10日,即攻锦的4天前。主席在电报中强调“这一切的关键,是争取在一星期内外攻克锦州”。也就是说,主席要求7-10天攻克锦州,而且还是“争取”。
林总之所以迟迟下不了南下作战的决心,主要是因为上述顾虑,是认为胜算不够,并非后来一些人说的“过于谨慎”或“不敢”。那段时间,林总一方面在思考和研究如何消除上述顾虑,增加南下作战的胜算问题,包括开辟经赤峰、朝阳到义县的南下运输线等。
经过反复思考,林总于7月20、22日两次致电总部,决心“到八月中旬时,我军即以最大主力开始南下作战”。
这虽说明林总对南下北宁线作战的战役谋划已经完成,且胜算已经达到可以下决心的底线。但从电文中也可明显看出,林总的决心仍不够坚决,提出“请(华北军区)设法派兵围攻大同,将傅作义的主力部队吸引或分散到大同方面”等要求。其目的,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华北敌军增援东北。
整个战役是围绕锦州这个关键点展开的,核心是首先夺取锦州。这引出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要尽快攻克锦州,二是要遏阻东西两个方向(塔山和辽西)敌援军。并且,无论是林总还是主席,最初都没有一战而全歼东北敌军的设想。
(三)蒋军“帮忙”,也是辽沈战役取胜的重要因素
后来的结果,很多人只看到辽沈战役进展顺利,实际上是一步险棋。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可以假想一下以下3个问题:
如果锦州不是31小时就攻克,结果会怎么样?
主席要求的最低时间,是争取用7天左右攻克锦州。我们知道,敌东进兵团对塔山的进攻,是在攻克锦州的当天(15日)停止的,是因为援锦已经没有意义。此时,援敌39军等部刚到葫芦岛,还没派上用场。
如果傅作义大力援锦,结果会怎么样?
辽沈战役开始后,蒋氏紧急飞到北平,与傅作义协商从华北派兵增援锦州。本来商量调第13、35、104军加入东进兵团。可傅作义不久就变卦,改为第62、92军和独立95师增援东北,后来还扣下92军2个师。无奈之下,蒋氏只得抽调属于徐州剿总的第39军(驻山东烟台)增援东北。由于内部派系复杂,扯皮不断,增援兵力迟迟到不了位。
如果敌第9兵团团(西进兵团)积极增援锦州,及早出动、且出沈阳后直扑锦州,结果会怎么样?
从蒋氏、卫立煌到廖耀湘意见不统一,相互牵制,西进兵团直到在10月8日才出沈阳。也就是说,在东野北宁线作战发起26天以后才出动,之后又在辽西走廊搞了半个月的“武装大游行”。
试想一下:如果锦州7天才攻下,或华北增援兵力及时并足额到位,或塔山阻击战再打5天,或西进兵团提前半个月出动并直扑锦州。只要其一项成为现实,战役的结果就很难预料。辽沈战役进展顺利,一方面是主席、林总的精心谋划和全体将士的奋勇作战,一方面蒋、卫、傅之间相互推诿、扯皮以及部队行动迟缓。不可否认,这一点客观上“帮了大忙”,也是辽沈战役取胜的重要因素。
所以,林总在战前的顾虑并非多余。只是,主席在全局上,对蒋军内部矛盾看得更透;林总则更多地从军事角度,考虑双方的兵力对比及运用。在战争年代,统帅和前方将领共同谋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堪称典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