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古代世界建筑奇观盘点!印度次大陆东北篇

 Michael430 2022-05-02 发布于中国香港

Image

Image


南亚是人类原生文明发源地之一,建筑风格多样且独特。稠密的人口及多元虔诚的宗教信仰,推动了南亚一系列建筑奇观的建造。8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传播,南亚建筑日渐受到波斯影响,本土与波斯风格相互融合,成就了印度最著名的地标——泰姬陵,一些南亚波斯式建筑的规模甚至超过了伊朗和中亚的同僚。

*.以下建筑奇观根据地域分类,按照时间排序,只选取始建于1800年之前,有考古遗迹,规模比较大的奇

*.图点开可以放大,我尽可能地找了各个奇迹的高清图片。

*.题图是友情串场的锡克教阿姆利则金庙(Harmandir Sahib),在《印度时报》评选的印度七大奇迹中排名第3,现存金庙重建于1809年,没有入选正篇。

巴基斯坦

大浴场

建造年代:约公元前25世纪

Image
摩亨佐达罗大浴场,这座城市的建筑都是由标准化的烧制砖块建造的
Image
摩亨佐达罗大浴场

大浴场(Great Bath,Mohenjo-daro)位于信德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印度河谷文明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大浴场长12米,宽7米,最大深度2.4米,配有一南一北两个大楼梯作为入口。浴场墙壁涂有防水沥青,铺设了定制的烧制砖块。大浴场是文明6开局不久后就可以建造的奇观之一,大多数学者认为,大浴场可能有宗教作用,人们可以在水池中沐浴清洁,净化身体。

Image
Image
Dholavira阶梯井

类似的建筑,在好几座印度河谷文明遗址中都有发现。在印度古吉拉特的Dholavira遗址,人们发现了和摩亨佐达罗大浴场规模不相上下的浴场,还找到了最古老的阶梯井。Dholavira最大的阶梯井长73.4米,宽29.3米,深10米,无论面积还是容量都比摩亨佐达罗大浴场大得多。Dholavira位于卡奇沙漠边缘,建造这样的阶梯井,可储存大量用水以应对干旱,这一传统也被之后的印度人沿用下来。

迦腻色伽大佛塔

建造年代:公元2—5世纪

Image
重建后的大佛塔复原图
Image
大佛塔地基遗址
Image
根据考古挖掘复原的佛塔平面图

迦腻色伽大佛塔(Kanishka Stupa)位于白沙瓦附近,始建于贵霜帝国时代。这里第一座佛塔可能建于迦腻色伽去世后不久,形状大概类似Loriyan Tangai遗址的佛塔。4世纪时,佛塔底座重建为十字型,重建的佛塔底座宽53米,设有4道楼梯和4座角楼,算上楼梯,底座宽度大概有82米。石质基座上是木制塔身以及顶端铜制镀金塔刹。

Image
佛塔形的圣物箱
Image
贵霜帝国时期的铜制圣物箱

迦腻色伽大佛塔曾藏有佛陀舍利,如今这些舍利转移到了缅甸曼德勒。据说大佛塔至少被雷劈过3次,每次被雷劈后都会重建。迦腻色伽大佛塔早已被毁,其描述主要出自中国行者法显、宋云和玄奘。根据法显记载,迦腻色伽大佛塔是人世间所有塔中最高的一座,而据宋云描述,大佛塔高达170米,这将使其成为埃菲尔铁塔建成前全世界最高的建筑,现代考古学家估计,大佛塔高度大约为120米,比大金字塔矮一些。

拉合尔堡和夏利玛花园

建造年代:公元15—17世纪

Image
拉合尔堡和巴德夏希清真寺
Image
Alamgiri门视角鸟瞰拉合尔堡
Image
巴德夏希清真寺和Alamgiri门间的庭院
Image
堡垒的大象支柱,体现了阿克巴时期印度本土建筑的影响

拉合尔堡(Shahī Qilā)和夏利玛花园(Shālāmār Bāgh)都在旁遮普的拉合尔。拉合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早在11世纪,伽色尼王朝的马哈茂德就在此修建堡垒。蒙古入侵时,堡垒被毁,后来德里苏丹王朝也在此建堡垒,毁于帖木儿入侵,堡垒又一次重建,于1526年落入巴布尔之手。1575年,阿克巴决定在拉合尔建立一座坚固的砖砌堡垒 ,此后又陆续建造了宫殿、花园等。夏利玛花园离拉合尔堡不远,是一座波斯式花园,始建于沙贾汗时代,被誉为莫卧儿花园巅峰之作。

Image
从入口花园远眺Alamgiri门
Image
Alamgiri门
Image
Naulakha亭,采用孟加拉风格弯曲屋顶造型,以大理石建造
Image
处理政务的枢密宫
Image
白色大理石的莫蒂清真寺
Image
锡克帝国统治时修建的三门亭
Image
镜宫中镶嵌玻璃镜面的墙面
Image
镶嵌细部
Image
画墙是拉合尔堡相对其他莫卧儿宫城的特色。但维护情况很差
Image
印度特色彩石镶嵌

拉合尔堡是沙贾汗的出生地,颇得其青睐。堡垒建在人工土墩上,占地3万多平方米,规模不及阿格拉和德里红堡,但其宫室精美并不逊色。堡垒外有阿克巴门、Alamgiri门等入口,最有名的是奥朗则布修建的Alamgiri门,这是拉合尔最标志性的建筑之一。堡垒内部可分为行政区和后宫,有Naulakha亭、镜宫、枢密宫、黑亭、莫蒂清真寺等代表性建筑。拉合尔堡最有特色的是始建于贾汉吉尔时期的画墙,长440米,宽48米,以彩陶、彩釉砖和壁画装饰,包括116面各种主题的画板,不过保存情况很差。

Image
Image
Image
花园的中轴线
Image
Image
花园的大理石凉亭

夏利玛花园是座波斯式天堂花园(Charbagh),天堂花园一般采用十字型布局,以水或走廊对空间进行分割,象征天地间的诗意联系。夏利玛花园是莫卧儿皇帝招待客人的场所,长658米,宽258米,花园遍布着大理石镂空装饰,有5个人造瀑布和410个喷泉,为了提供花园用水,沙贾汗还命人修建了条运河,将克什米尔山上的流水引到拉合尔。

巴德夏希清真寺

建造年代:公元17世纪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标志性的3个大理石穹顶

巴德夏希清真寺(Badshahi Mosque),意为皇家清真寺,也在拉合尔,面对着拉合尔堡。清真寺修建于莫卧儿帝国最后一位强大统治者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作为虔诚节俭的穆斯林,奥朗则布并没有像前几位莫卧儿皇帝那样大兴土木,这座为了纪念对马拉塔联盟战争而修建的清真寺,是奥朗则布统治时期修建的最大的建筑。清真寺始建于1671年,2年后便建成开放,直到1986年前,它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清真寺。

Image
清真寺大门,浓厚的莫卧儿风格
Image
入口的多重拱门
Image
巴德夏希清真寺以其精美的大理市装饰闻名
Image
在印度清真寺中不常见的钟乳石檐口
Image
钟乳石檐口细部,采用了印度独特的彩石镶嵌,而非波斯清真寺的瓷砖

巴德夏希清真寺深受波斯建筑影响,这是当时印度少数几座拥有华丽钟乳石檐口(Muqarnas)装饰的建筑之一。大清真寺主要以印度建筑常用的红砂岩建造,辅之以白色大理石,其庭院大致呈正方形,每边长约162米,可容纳6万人礼拜。主楼长84.1米,宽25.5米,高15.4米,头顶3个白色大理石穹顶,和红砂岩主体建筑形成鲜明对比。清真寺共有8个宣礼塔,庭院四角的宣礼塔高62米,另外4个位于主楼四角,高度略低。

北印度中印度

克久拉霍神庙群

建造年代:公元7—11世纪

Image
克久拉霍神庙的朝向和各部分名称
Image
Image
克久拉霍现存最大最完整的Kandariya Mahadeva神庙,高31米,基座高4米,造型体现了印度宗教中须弥山的形状
Image
Kandariya Mahadeva神庙主塔细节,主塔上有84个小尖顶,雕刻丰富
Image
湿婆派Vishvanatha神庙
Image
Devi Jagadambi神庙,献给女神Jagadambika
Image
耆那教Adinatha庙

克久拉霍神庙群(Khajuraho)位于中央邦马霍巴附近,以nagara风格印度教和耆那教神庙及情色雕塑闻名。早在唐僧取经时,克久拉霍就有数十座佛教和印度教寺庙。印度教神庙总是和水联系在一起,传说湿婆等神灵喜欢去加林杰尔的丘陵和河流游玩,克久拉霍就在这一地区的中心。9—11世纪昌德拉王朝时期,人们在克久拉霍兴建了近百座神庙,神庙分属印度教湿婆派、毗湿奴派和耆那教,大多遵循方型和圆形曼荼罗布局,包括一些大庙和围绕大庙的小庙。

Image
Kandariya Mahadeva神庙浮雕
Image
Jagadambi神庙浮雕
Image
Image
令人喜闻乐见的小雕像
Image
Parshvanatha耆那教寺庙的四阶幻方

克久拉霍神庙群在《印度时报》七大奇迹投票中名列第7,神庙分布在约2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现存25座神庙。这些神庙基本都面向日出方向,以大小不一的砂岩建造,石块之间不用砂浆,而是通过榫头连接。建造柱子和门楣的石块体积较大,最重者可达20吨。克久拉霍当地砂岩质地细腻,可以雕刻细节丰富的雕像,因此当地大多数神庙都密布浮雕,最著名的Kandarya Mahadeva庙上就有870座雕像。虽然以情色雕塑著称,但这些雕塑在克久拉霍神庙中,大约只占十分之一的比重。

库特布宣礼塔建筑群

建造年代:公元12—14世纪

Image
宣礼塔建筑群,包括清真寺入口、某位德里苏丹坟墓和宣礼塔
Image
Image

库特布宣礼塔建筑群(Qutb Minar complex)位于德里,得名于德里苏丹王朝创始人库特布丁·艾伊拜克。建筑群包括著名的库特布宣礼塔、清真寺、坟墓、德里铁柱等,和德里苏丹国历史相伴始终。库特布宣礼塔建筑群建立在印度教和耆那教遗址基础上,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先前建筑的材料。

Image
库特布宣礼塔
Image
Image
Image
宣礼塔装饰细部

整个建筑群最著名的建筑,非库特布宣礼塔莫属,它是为纪念古尔王朝的默罕默德古尔战胜拉杰普特国王而建造的。宣礼塔底部直径14.3米,顶部直径2.7米,高达72.5米,是当时世界最高的宣礼塔,其造型沿袭自阿富汗的贾姆尖塔,融合了印度的建筑风格。从库特布宣礼塔上可以看到德里苏丹王朝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性建成的。

Image
清真寺柱廊,石柱大概是从之前的耆那教神庙上拆过来的
Image
Alai Darwaza
Image
Alai Darwaza的真拱门

宣礼塔边上的Quwwat-ul-Islam清真寺,大约和宣礼塔同时开工建造。这是德里第一座清真寺,也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古尔风格建筑。据说清真寺原址是座耆那教寺庙,当年为了建造清真寺和宣礼塔,拆除了27座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庙将其作为材料来源。清真寺的主入口Alai Darwaza建成于1311年,这是印度最早的真拱门之一(此前的印度建筑基本为叠涩拱,包括Quwwat-ul-Islam清真寺的老拱门)。

Image
德里铁柱和后面的清真寺拱门(还是叠涩拱)
Image
铁柱表面超日王时代铭文

除了宣礼塔外,建筑群最有名的物品应该是德里铁柱。这根铁柱高7.21米,重量超过6吨,建于5世纪超日王统治时代。铁柱原先竖立在一座毗湿奴神庙附近,10世纪时被转移到今天的位置。这根铁柱最神奇的一点在于,历经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它竟然没怎么锈蚀,保存情况一直都很好。

阿格拉红堡

建造年代:公元16—17世纪

Image
Image
Amar Singh门
Image
Image

阿格拉红堡(Agra Fort)位于北方邦阿格拉,始建于Sikandar Lodi统治时期。1526年帕尼帕特战役后,巴布尔占领了这座堡垒,并以此为行政中心。1558年,阿克巴正式定阿格拉为都,并下令重建。重建的堡垒以砖块砌造,外覆拉贾斯坦等地的红砂岩,使其呈现出红色的外观,故有红堡之名。红堡总体构造定型于沙贾汗时代,和他爷爷不同的是,沙贾汗更喜欢用白色大理石的建筑。

Image
贾汉吉尔宫
Image
沙贾汗宫
Image
城堡花园和大理石觐见厅
Image
大理石柱廊
Image
囚禁晚年沙贾汗的八角亭

阿格拉红堡呈半圆形,占地38万平方米,远大于拉合尔堡。城堡外墙高21米,周长2.4千米,每隔段距离有座圆形巨大塔楼,共有4个大门,以德里门最为宏伟。城堡中有阿克巴、沙贾汗时期建造的宫殿、花园、清真寺等建筑,结合了波斯和印度建筑风格。沙贾汗晚年被儿子奥朗则布囚禁在阿格拉红堡,他只能在红堡的八角亭上远望心爱的泰姬陵,度过自己的余生。

法特普尔·西克里

建造年代:公元16世纪

Image
法特普尔·西克里宫城部分布局
Image
觐见厅
Image
庭院视角
Image
皇帝放松身心的五层宫(Panch Mahal)
Image
五层宫和花园
Image
红砂岩石柱,造型如同木质梁柱,以石材仿造木结构外形,这是印度建筑的一大特色

法特普尔·西克里(Fatehpur Sikri)位于阿格拉附近。1569年,阿克巴的儿子贾汉吉尔在此出生,为了纪念曾预言贾汉吉尔出生的苏菲派圣人Salim Chishti,阿克巴在此大兴土木,并将城市命名为Fatehpur Sikri,意为胜利之城。造了大约15年,阿克巴放弃了这座城市。放弃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战争,也可能是供水困难。法特普尔·西克里并没有完全被荒废,其他莫卧儿皇帝和后来的英国军队都曾占据过这里。

Image
大门正面
Image
仰视胜利之门
Image
大门背面

法特普尔·西克里建在3千米长,1千米宽的石壁上,城市一面临河,3面围墙。城市主要是以红砂岩建造的,被誉为印度三大红堡之一。城内建筑错落有致的排列在平地上,如同中亚帐篷营地。法特普尔·西克里的建筑大多是帖木儿波斯风格的,融合了古吉拉特建筑元素。Buland Darwaza,即胜利之门,是城中最显眼的建筑,高达54米,通向聚礼清真寺。

Image
聚礼清真寺全景,中间是圣人Salim Chishti的陵墓
Image
Image
圣人Salim Chishti陵墓
Image
清真寺大殿穹顶
Image
花窗

聚礼清真寺是城中最古老的建筑,庭院长165米,宽130米,祈祷大厅长89米,宽20米,是印度最大的清真寺之一,融合了伊斯兰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建筑风格,被誉为莫卧儿传统和骄傲的象征。除此以外,法特普尔·西克里城内还有花园、觐见厅、鼓楼、宫室等建筑,以及阿克巴为自己创造的融合信仰所建造的礼拜厅。

Chaturbhuj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6世纪

Image
Image
从宫殿远眺Chaturbhuj神庙

Chaturbhuj神庙位于中央邦奥拉奇哈,最初是为供奉毗湿奴的化身罗摩而修建的。神庙修建于阿克巴统治时期,传说本地统治者Madhukar Shah的王后在梦中受到启示,要建一座献给罗摩的神庙。神庙建成后,王后拒绝将罗摩神像移出宫殿,于是宫殿后来被改建为罗摩神庙,而最初献给罗摩的神庙却没有罗摩神像。

Image
Image
在印度教神庙中,Chaturbhuj神庙的装饰算得上是朴实了
Image
神庙入口,受到了莫卧儿风格建筑的影响

Chaturbhuj神庙是20世纪前印度最高的神庙,其尖塔高达105米。神庙布局模仿毗湿奴的四个手臂,设有高大宽阔的入口和防御工事。神庙造型融合了堡垒和印度教寺庙建筑风格,外部装饰着很多莲花符号,内部却没有什么装饰。据说神庙刚造完时,高塔被金箔覆盖,富丽堂皇,但是现在,这些金箔都被人偷走了。

德里红堡

建造年代:公元17世纪

Image
Image
德里红堡视角的德里城
Image
德里红堡布局

德里红堡(Lal Qila)位于德里老城,是印度首都规模最大的古迹。1638年,沙贾汗决定迁都德里,用红砂岩建造了这座宫城。德里红堡造了约10年,由泰姬陵设计师Ustad Ahmad Lahori设计,为了容纳先前修建的堡垒,德里红堡外形呈不规则状,城墙长2.41千米,设有多座塔楼,城墙高度从18—33米不等。

Image
拉合尔门
Image
拉合尔门前的墙是奥朗则布建的,当时他爸爸沙贾汗还吐槽了一番
Image
德里红堡内的主要宫室

德里红堡有3个主要入口,分别为德里门、拉合尔门和供皇帝专用的Khizrabad门。拉合尔门与通向拉合尔的道路相连,是德里红堡规模最大的大门,地位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天安门。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每年印度总理都会在这里发表讲话,并在拉合尔门上升起印度国旗。

Image
拉合尔门附近的拱廊,内设市场,满足宫中女性的需求
Image
等候厅(Naubat Khana),兼做鼓楼,除了皇室成员以外,所有人通过此门都要下马,每天到预定时间,等候厅都会奏乐
Image
觐见厅(Diwan-i-Am),长30.5米,宽18.3米,是皇帝接受民众请愿的地方
Image
觐见厅的砂岩柱廊
Image
觐见厅宝座细节
Image
皇帝寝宫(Khas Mahal)
Image
寝宫装饰,天平代表正义
Image
政务厅(Diwan I Khas)
Image
政务厅内饰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儿帝国迅速衰弱,此后,德里先后被纳迪尔沙、马拉塔人、杜兰尼王朝、拉杰普特人、锡克帝国、英国人占领。城堡内大多数有价值的藏品、家具都被人掠走,许多建筑被拆除。英国统治时期,德里红堡一度成为军营,直到今天,德里红堡很大一部分依旧属于印度军队。

泰姬陵

建造年代:公元17世纪

Image
经典视角的泰姬陵
Image
亚穆纳河远眺泰姬陵
Image
鸟瞰泰姬陵建筑群
Image
主殿剖面图

泰姬陵(Taj Mahal)位于阿格拉的亚穆纳河岸,大概是印度最为世界人民所知的地标,在《印度时报》七大奇迹投票中名列第4。泰姬陵是沙贾汗为了纪念他的爱妻Mumtaz Mahal而修建的,陵墓始建于1632年,于1643年大体建成,周边建筑和花园则竣工于1653年。整个项目耗资3200万卢比,约合2020年的10亿美元。泰姬陵造型与胡马雍陵相似,以白色大理石建造,在技术和审美上都达到了莫卧儿帝国的巅峰。

Image
通向泰姬陵的大门
Image
入口处大伊旺
Image
大穹顶
Image
大理石外墙的精致浮雕

泰姬陵建筑群围绕边长300米的波斯式花园建造,主殿基座高7米,边长95米,上面是波斯式八重天宫布局的主殿。主殿每边长约55米,四面各有个伊旺,面向花园的南门高达25米,外侧竖立着4个40米高的宣礼塔。中心标志性的双层大圆顶建在7米高的鼓座上,穹顶内径17.7米,外径31.9米,是当时世界最大穹顶之一,连同装饰,穹顶最高处距地面73米,是当时亚洲最高的穹顶。

Image
穹顶之内
Image
Image
内部装饰和镂空雕花
Image
彩石镶嵌的鲜花装饰

泰姬陵建筑群占地1.7万平方米,地基高出亚穆纳河岸50米。建造泰姬陵动用了2.2万名工人和艺术家,超过1000头大象,使用了拉贾斯坦的大理石、旁遮普的碧玉、中国的玉石和水晶、阿富汗的青金石和红玉髓、斯里兰卡的蓝宝石等名贵材料。工匠们综合使用彩绘、灰泥、彩石和宝石镶嵌、雕刻等手段对建筑进行装饰,使其成为装饰最华美的莫卧儿建筑之一。

东印度和孟加拉

摩诃菩提寺

建造年代:公元5—6世纪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19世纪修复之前的摩诃菩提寺
Image
塔尖和塔刹

摩诃菩提寺(Mahabodhi Mahavihar)位于比哈尔邦菩提伽耶,传说这里是释迦牟尼开悟成佛的地方。两百多年后,阿育王访问此地,建立了寺庙和金刚座,此后几代王朝也对其有所建设。摩诃菩提早期的建筑遗迹大多已损毁,现存的标志性金字塔形高塔建于笈多帝国时期,不过根据出土硬币图案推断,最早的高塔也许可追溯至2—3世纪,也许是受犍陀罗风格建筑影响的产物。

Image
老照片里的摩诃菩提寺石制护栏
Image
博物馆所藏护栏
Image
重建的护栏和装饰

摩诃菩提寺的金字塔型高塔对后世佛教和印度教寺庙影响很大。高塔由烧制砖砌成,底边长15米,高55米,是笈多帝国时代最宏伟的建筑之一。12世纪,菩提伽耶受到德里苏丹国军队蹂躏,摩诃菩提逐渐被荒废。缅甸佛教徒曾两次对摩诃菩提进行修复,今天所见的摩诃菩提,离不开他们的功劳。

那烂陀寺

建造年代:公元6—10世纪

Image
考古挖掘的那烂陀寺遗址全貌
Image
Image
那烂陀寺佛塔复原

那烂陀寺(Nālandā)位于摩揭陀国故都王舍城附近,在《印度时报》七大奇迹投票中名列第6。那烂陀寺始建于笈多帝国时期,根据玄奘和义净记载,那烂陀寺每天设有一百多处讲坛,教授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五科,大致对应今天的佛学、天文、数学、医药等。那烂陀寺曾有上万名学生和数十万卷藏书,学生遍及亚洲各地,为了供养寺中的僧众,戒日王曾指示附近的100个村庄为其提供日常用品。

Image
Image
那烂陀寺遗址细部
Image
那烂陀寺出土菩萨像

今日的那烂陀寺遗址长488米,宽244米,面积远不如古代那烂陀寺。当时,那烂陀寺拥有佛塔、寺庙、精舍、宿舍等建筑物及大量艺术品,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最繁荣的学术中心之一。那烂陀寺曾三度遭毁,两度重建,1193年,德里苏丹国的Bakhtiyar Khalji捣毁了那烂陀寺,大批僧众四散逃难。此后,北印度基本处于伊斯兰教王国统治下,那烂陀寺再未重建。

索玛普利大寺

建造年代:公元8—10世纪

Image
鸟瞰索玛普利大寺
Image
Image
大寺中央的“须弥山”,原始外观尚有争议
Image
Image
大寺浮雕细节

索玛普利大寺(Somapura Mahavihara)位于孟加拉国北部,兴建于波罗王朝时期,是当时印度最大的5个学术中心之一,也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所。索玛普利大寺遗址占地约11万平方米,包括177座寺庙、佛塔、精舍等建筑。大寺整体布局呈矩形,中间是座十字型高塔,看起来就如同印度宗教中的须弥山,这种布局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非常大。9—12世纪期间,索玛普利大寺是非常活跃的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学术中心,但随着战乱,12世纪后,索玛普利大寺同那烂陀寺一样陷入衰退,被人遗忘。

贾格纳神庙(普里)

建造年代:公元12—13世纪

Image
Image
圣地总是不缺人
Image

贾格纳神庙(Jagannath Temple)位于印度教四大朝圣地之一的奥里萨邦普里。现存的神庙建于12—13世纪东恒伽王朝统治时期。神庙供奉着Jagannath、大力罗摩、Subhadra三尊神仙,每年都会举办盛大的乘车节庆典,是毗湿奴派信徒最神圣的神庙之一。贾格纳神庙设有世界最大的公共厨房,每天向来访者提供6次食物。

Image
神庙主要入口之狮子门
Image
乘车节盛景

贾格纳神庙长约215米,宽约210米,内有约120座小庙,外面环绕着一道6米高,2米宽的围墙,是印度最大的神庙之一。神庙主塔连同地基高达65米,是奥里萨邦最高的神庙主塔。这座神庙是羯陵伽风格建筑的杰出代表。

科纳克太阳神庙

建造年代:公元13世纪

Image
科纳克神庙全景
Image
科纳克太阳神庙的主庙
Image
Image
为了便于雕刻,科纳克神庙大量使用了质地疏松的孔兹岩,代价是神庙非常容易遭受风化损毁
Image
太阳神庙复原

科纳克太阳神庙(Konark Sun Temple)位于奥里萨邦,在《印度时报》七大奇迹投票中名列第5。神庙建于1250年前后,是羯陵伽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神庙建筑群长约264米,宽约160米,包括多座神庙。科纳克太阳神庙是当时南亚体量最大的建筑之一,其主庙建在4米高的平台上,原有座约70米高的尖塔,如今已倒塌。这座神庙在16世纪前后被人废弃,多年以来一直隐藏在密林中。

Image
太阳神战车之轮,12对车轮代表了一年的12个月
Image
轮子雕刻细部,据说这个轮子还能当日晷读数用
Image
Image
穿着靴子的太阳神苏利耶
Image
Image

科纳克太阳神庙外形如同太阳神苏利耶的巨型战车,配有12对3米高的轮子,轮子的8根辐条上都雕刻着日常生活场景。神庙以绿泥石、孔兹岩、砖红壤建造,密布着细节丰富的雕塑。主庙底座有3排浮雕,最底下一排雕刻着1452只形态不同的大象,描绘了国王和军队作战的场面;中间一排雕刻着各种外形奇特的怪物和不同形态的男女;最上面一排则是喜闻乐见的情色场面。

阿迪纳清真寺

建造年代:公元14世纪

Image
残留的外墙
Image
残留的祈祷大厅
Image
中东早期清真寺风格的拱廊
Image
清真寺的米哈拉布(祈祷墙)
Image
为了获得建造清真寺的材料,统治者拆除了许多印度教寺庙,这个象头神浮雕就印证了这一点

阿迪纳清真寺(Adina Mosque)位于西孟加拉邦,14世纪中叶,为纪念自己两次战胜德里苏丹国,孟加拉苏丹国统治者在都城Pandua建造了这座当时南亚最大的清真寺。阿迪纳清真寺长172米,宽97米,有280根柱子和36个穹顶,拥有当时南亚规模最大的波斯风格穹顶。清真寺以叙利亚倭马亚清真寺为蓝本,其风格融合了萨珊波斯、东罗马、阿拉伯、孟加拉建筑元素,建造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孟加拉建筑常用的红砖,是孟加拉唯一的柱式清真寺。19世纪,清真寺在地震中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被废弃。

千载一遇!好书优惠!

出版社直发!

发票信息和邮箱请留在订单里


建筑历史图书专门店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