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 一、考什么 ①题型设置。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金陵①怀古四首(其一) 王安石 霸祖孤身取二江②,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③。 东府旧基留佛刹,后庭④余唱落船窗。 黍离麦秀从来事⑤,且置兴亡近酒缸。 注:①金陵:六朝和五代十国南唐的故都,即今江苏省南京市。②霸祖:原指南朝陈的开国君主陈霸先,后指在金陵开创基业、取得霸权的历朝开国君主。孤身:形容开国君主白手起家,取得天下。二江:北宋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③“豪华”二句的意思:追求豪华生活都是在成功之后,哪知道亡国之祸总是和贪图安乐连在一起的。逸乐:闲适安乐。④后庭: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曲。陈后主在位时荒淫腐败,以致亡国,故此曲被称为亡国之音。⑤黍离:《诗经》篇名,即《国风·王风·黍离》,旧说为东周大夫行经西周故都,见宗庙宫室尽为禾黍,因眷怀故国而作。麦秀:《麦秀歌》,为殷朝旧臣路过故都,因悯伤故国而作。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开创基业的历代君王与其子孙不同情况的对比,指出了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 B.颔联承上议论,表达的意思与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所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有相同之处。 C.“东府”是东晋时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颈联虚实结合,表达了对荒淫逸乐以致亡国的无限感慨。 D.尾联用典,意思是诗人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诗人无尽的愤恨与悲慨。 解析▶此类试题的设错点一般在意象的含义、手法的使用及其解说、艺术效果的分析、语言风格、内容的解读,考生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只得借酒浇愁,表现了诗人无尽的愤恨与悲慨”错误,尾联的意思是既然对千百年来的兴亡更替无能为力,那就暂时搁置,且付心事于酒杯,以免徒然伤感,这是一种洒脱。 答案▶D 14.后人评价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请结合本诗简要赏析。(6分) 解析▶要求结合本诗简要分析王安石“冷峻严苛,诗如其人”的特点,作答时围绕“他的诗歌是冷静严肃的”进行分析。诗的首联一开始就严肃地指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接着则冷静点明其原因: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大多都是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取得天下,其子孙却轻易地把政权断送。进而客观地指出这些政权之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因为继承者享有国家以后,日趋奢靡逸乐。王安石站在历史高度,冷静严肃地揭示了一切政权兴亡的规律,并在三、四两联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以此与上半首相印证。 答案▶“冷峻严苛,诗如其人”是指王安石的诗具有“冷静、严肃”等风格(风格解读近似即可),一如其人。诗人冷静剖析,揭示了历朝衰亡的主要原因是继承者贪图安逸享乐。因骄奢淫逸而覆亡的朝代都是咎由自取,诗人认为不必为之惋惜悲伤。诗人站在历史高度,洞察朝代盛衰的必然性,客观揭示了诸多政权兴亡的规律,给当朝者及后人以警示,引人深思。 【赏析】 《金陵怀古四首》是王安石在金陵感怀历史兴亡而作的一组七律。 本诗是组诗的主题曲,前面两联又是这一主题的概括。首联一开始就指出建都金陵诸国兴亡盛衰相继的历史现象,颔联则点明其原因:凡是取得二江建都金陵的开国之君,大多都是白手起家,好不容易取得天下,其子孙却轻易地把政权断送。二江是宋代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而这些政权之所以败亡相继,主要是因为继承者享国以后,日趋奢靡逸乐。这两联高屋建瓴,概括的不单是金陵,也几乎是历史上一切政权的盛衰兴亡的规律。三、四两联则以丰富的想象和怀古的诗情述说南朝旧事,以与上半首相印证:那金陵城中的东府城曾是东晋简文帝的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而如今只剩下几间佛寺了;想当年杜牧泊舟秦淮河上,听到商女唱着陈后主谱写的《玉树后庭花》遗曲,便联想到那淫靡之音终于使后主成为亡国之君。如今这十里秦淮,依旧画舫不断,余唱未休。诗人最后感慨地说:当年东周的大夫和殷朝的旧臣悯伤故国,眷怀旧都,因而作了《黍离》《麦秀歌》,然而千百年来,兴亡更替,人们对此既无能为力,那还是置之不论,一切付之酒杯,以免徒然的伤感吧。 二、怎么答 客观题突破技巧 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考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命题人可以在基于对诗词基本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①利用考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如: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不正确。作者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且从最后两句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行为和坚韧不拔的壮志的赞叹,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 【答案】 A 另外,在诗词风格上,由于许多考生容易对特定作者产生固化印象,如李白之豪迈、苏轼之旷达、杜甫之沉郁、柳永之婉约等,命题人可能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脱离某种特定风格的篇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达到考查的目的。如: 晨雨 杜 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釆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诗歌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D.诗歌较好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解析】 诗歌没有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沉郁”指诗歌内容的深刻、凝重。“顿挫”则是就诗的艺术形式而言的,指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尽管杜诗多有“沉郁顿挫”之风,但本诗描写清晨微雨,清新明快;尽管杜甫很多诗歌“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但本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 【答案】 D ②曲解诗词具体词句,如时节、地点、事件、人物、动作等。对诗词具体词句的理解需要以整体理解为基础,很多时候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很多考生平时积累不足,知识面不广,再加上考试时间紧张等多种原因,在理解具体词句时往往没能做到结合全篇,综合考虑,从而不能正确判断选项。如: 野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解析】“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不正确。诗中“穷”意为困窘,即感到压抑,理想不能实现,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贫困。 【答案】B 另外,有时候诗词中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重心,所有意象都要为这个重心服务,如果偏离这个重心,也可能出现误判。如: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解析】 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无哗战士衔枚勇”一句,作者通过“无哗”“衔枚”来突出考场的肃静,而命题人却故意将重心移至“勇”上,将选项故意设成“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如果考生忽视整体阅读,就很容易跟着选项思路走,掉进命题陷阱。 【答案】 B ③曲解诗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但因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够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准确对应,从而造成误判。考生不容易区分的概念如:虚与实、情与景、衬托与对比、白描与细描、渲染与烘托等,以及相关的语言类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婉约细腻、明快简洁之间的区别,华美绚丽、悲壮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顿挫之间的区别,等)。如: 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①(其一) 秦 观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 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 遥怜鸿隙陂②穿路,尚想元和贼③负恩。 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④梦天门。 【注】①这是秦观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②鸿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③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④陶侃:东晋名将。《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暗示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B.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 C.颔联把眼前之景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 D.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汉代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 【解析】 “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表述错误。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所以是“实写”而不是“虚写”。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和“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后虽为李愬讨平,水患却遗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加强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比拟向宗回,希望他能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努力。 【答案】 A 3.认真审读选项,做出准确判断。①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②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进行对照比较。 三、练一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表现了画家将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技巧。 【答案】 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语言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赏析】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 首联写画中山水的特点:入目之间皆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镜头拉远,那重重青山是多么苍翠,多么邈远。“满眼”写出了江水势头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苍然”写出了青山的苍翠与邈远。 颔联赞叹画作之精妙:一直以来山水邈远的意境难以体会,眼前的这幅画只有一扇窗子那么大的尺寸,却将万里山水展现于眼前。其中“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与前句中的“万里意”相对比,说明了画师技艺高超。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因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云的流连也是诗人的流连,说明诗人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但景中含情,让静物有了动态感,有了人的情怀,有了人生的况味。 尾联赞叹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不能用言语道出:这幅画中蕴含着更加绝妙的诗句,但“我”吟来吟去也觉得自己的诗并没有曲尽画中之意。这是诗人谦称自己的学力浅薄,衬托画师技术之高超与画中山水景物之绝妙,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首、颔二联重在写景,写出了江水的浩大、树木的苍翠和画中意境的幽远。颈、尾二联重在抒情,抒诗人流连画中、悠闲自得之情,同时赞叹画师技术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注】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受恩必报”不正确。“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只是说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并没有提到“受恩必报”。 【答案】 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从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两方面分点作答。在情感表达方面,结合颔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主考官阅读自己的试卷,而不求朝廷之士呈上自己的论著举荐。结合尾联分析可知,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而颈联借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心怀乡思之苦,身处凄凉之境却有一种立身刚直、不卑不亢、孤高耿介的品格,从而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在结构安排方面,其他各联都采用直抒胸臆的写法,而颈联采取委婉表达的方法,即借景抒情,使得诗歌节奏得以舒缓,产生了含蓄之感。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赏析】 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带有自荐性质的诗。类似的诗歌有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的《上李邕》等,不过这些诗风格各异,有的恭敬,有的狂傲。 这首自荐诗,言辞恳切,无狂傲之气;不卑不亢,无谄媚之态。本诗既表达了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品德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 首联是说自己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心怀道义。此次来拜谒不是因为您是权贵,而是因为您也是心怀道义之人。 颔联委婉、隐晦地说明自己的来意,明面上表明自己此次拜谒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裴侍郎您能读读自己的试卷,能和您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但是听的人自然心知肚明。诗人巧妙、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有阿谀奉承的谄媚之态,保持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颈联借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里在风中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地塑造了诗人孤高、拥有鸿鹄之志的形象,是情感、情怀的形象化表达。结构上,颈联缓和了前两联直陈式的叙述节奏,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这一联和诗中其他三联卓然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 尾联中的“男子受恩须有地”一句,是说大丈夫要凭自己的受恩,意指自己是有才学之士。“平生不受等闲恩”一句,是说自己不随便接受施舍恩惠。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 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 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衣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 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 “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说法错误。诗的三、四两句重点写眼前的“田埂”和田中的“白水”。“田塍望如线”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田埂笔直如线。“白水光参差”形容稻田水光闪烁,明暗不定。 【答案】 B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解析】 题干要求比较《插田歌(节选)》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语言风格的不同,这需要考生了解有关诗歌语言风格的一些常用名词,并联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加以对比分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典故、比喻等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绪,显得相对典雅;《插田歌(节选)》则直接描写春天的物与人,简要勾勒出插秧时节的景象,显得相对简练。按照“语言风格+诠释”的模式回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赏析】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史期间。这首诗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景。虽然中唐新乐府诗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像《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流畅清新的风格相结合,融入诗人善于谐谑的幽默感,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诗歌意境。 首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进活泼的动态: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调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绪,传神地表现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 这首诗继承汉乐府缘事而发的优秀传统,以俚歌形式揭露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诙谐嘲嗤中寄寓严肃的政治意义,以平凡真实的生活显示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艺术结构、叙事方式、细节描写到人物对话都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精髓,但又表现出诗人明快、简洁、幽默的独特创作风格,因而以高度的思想艺术价值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增添了光彩。 高考语文备考专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主观题 一、考什么 ①题型设置。主客观结合型,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9分。 ②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对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③选材。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 ④作家作品。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 ⑤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 ⑥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 ⑦问题设计。围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 【真题引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踏莎行① 贺铸 杨柳回塘②,鸳鸯别浦③,绿萍涨断莲舟路④。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⑤。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⑥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⑦,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踏莎行:词牌名。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②回塘:环曲的水塘。③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④绿萍涨断莲舟路:莲舟,采莲的船。这句话是说,水面布满了绿萍,采莲船难以前行。⑤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红衣,形容荷花的红色花瓣。芳心苦,指莲心有苦味。这两句是说,虽然荷花散发出清香,可是蜂蝶都断然不来,它只得在秋光中独自憔悴。⑥依依:形容荷花随风摇摆的样子。⑦不肯嫁春风:语出韩偓《寄恨》诗“莲花不肯嫁春风”。张先在《一丛花令》里写道:“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贺铸是把荷花来和桃、杏隐隐对比。词作最后两句写荷花有“美人迟暮”之感。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词人全篇咏写荷花,暗中却以荷花自况,借物言情,寄托个人身世。 B.起首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迂折,“别浦”幽僻,以“杨柳”“鸳鸯”为衬,更显环境的凄清。 C.“依依”一句化用李白的“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骚人”即屈原般的诗人。词中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欲诉满腔心事于“骚人”,则较李诗的含意更为丰富、深刻。 D.“断无”两句形神兼备,虚实结合,是全词的着力之笔,既切合荷花的形态和开花结实的过程,又非常自然地绾合了人的处境命运,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 解析▶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这类题目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文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主要的设误点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思想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B“更显环境的凄清”说法错误,以“杨柳”“鸳鸯”为衬,是突出环境的优美。 答案▶B 2.后世词评家都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感情内涵非常丰富,你读出了多少?请表述出来。(6分) 解析▶赏析诗歌情感,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中的标题、注释和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没有分析诗句。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荷花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表现出词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这又怎不让词人触景自怜呢?“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拨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 答案▶①表现出对荷花凋谢的惋惜。秋风一起,红衣落尽,芳华消逝,故而“芳心苦”。②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和严肃不苟的人生态度,“不肯嫁春风”正显示出荷花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③表现出词人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志不得伸,只能老死于户牖的悲哀。“红衣脱尽”表明荷花最美之时已过,这又怎不让词人触景自怜呢?④“无端”与“却”含有始料未及的意蕴。这里,有对“秋风”的埋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而言外又隐含为命运所拨弄的嗟叹,可谓恨、悔、怨、嗟一时交并,感情内涵非常丰富。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②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③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④,岂能愁见轮台⑤月。 脱鞍⑥暂入酒家垆⑦,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火山:又名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③赤亭道口:地名,即今火焰山的胜金口,为鄯善到吐鲁番的交通要道。赤亭,在今新疆哈密西南。④祁连城:十六国时前凉置祁连郡,郡城在祁连山旁,称祁连城,在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南。⑤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⑥脱鞍:一作“脱衣”。⑦酒家垆(lú):此代指酒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并且有别于其他送别诗,令人耳目一新。 解析▶本题每个选项一个考点,每个选项对应一联,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此类试题主要的设误点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对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内容方面一般为曲解诗意,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悲伤的惜别之情”错,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答案▶B 2本诗是如何刻画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答题时可以围绕李副使“英雄”的特点去原文一句句找,关注意象和关键词。如首联“火山”“赤亭”这样的意象暗示旅程艰苦,也表明李副使不畏艰险、毅然前行的豪迈。颔联“月”这样的意象、“惯度”“岂能愁”这样的关键字眼可见李副使经常出入边地,早已置乡愁于脑后。尾联“功名只向马上取”表现他志向远大,希望立功扬名。 答案▶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的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赏析】 这首送别诗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分手时的难舍离情。诗人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然而字里行间却使人感到一股激情在荡漾。 李副使将离武威,远赴碛西,因而诗的开头两句即点明时令,以李副使出塞途中必经的火山、赤亭这段最艰苦的旅程开篇。“火山五月人行少”,诗人早有吟咏,何况六月酷暑。诗人不从饯行话别落笔,而以火山、赤亭起句,造成一个特殊的背景,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而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也暗含其中了。三、四两句在写法上做一转折,明写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岂能见到轮台的月亮而惹起乡愁呢?”这里“岂能”故作反问,暗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岂能愁见轮台月”是盛唐时期人们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是盛唐之音中一个昂扬的音节。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挽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诗人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诗歌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功名请向戎马沙场上求取,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副使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是岑参自己的理想和壮志。这两句显示出诗人的英雄豪气,将诗情推向高潮。 这首诗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且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被称为送别诗的“另类佳作”。其口语化的诗歌语言,产生了亲切洒脱的效果;悠扬流美的声调,传达出奔放明快的诗意;自由活泼的韵律和跌宕有致的节奏,显示出一种豪迈的气势,传达出火一般的激情,给远行者以极大的鼓舞力量。 二、怎么答 题型一:鉴赏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个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③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④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⑤对于作者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①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②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③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遣悲怀三首(其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的一首。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春秋鲁人(或说齐人)。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 答题时,可按三个步骤进行:①由标题、作者、注释可知,这首诗是元稹在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写的一首悼亡诗。原配夫人病逝,元稹悲伤,怀想其在世时的情景。此诗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诗人之外的形象。②细读全诗,找出诗人描绘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颔联和颈联可知,颔联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颈联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了妻子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③结合诗人对人物的描写,体味关键词、关键句,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 【答案】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和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了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2.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技巧】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①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 a.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诗人流露出的情感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b.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②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③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④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①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②沦亡后,三吴③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前四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并借助关键词把握其特点,据此回答第一问;然后联系所写景象在结构、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用意。第一、二句写长江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长江横溃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样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更能突出赞颂之情。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诗人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鉴赏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 (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技巧】 (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 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①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 ②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 (2)答题步骤 ①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a.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b.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c.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③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桃花 罗隐①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 数枝艳拂文君酒②,半里红欹宋玉墙③。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 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②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邛当垆卖酒。③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 这首诗中的桃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塑造桃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第一步,读懂诗歌。这首诗赞美了桃花的味香、态美、色艳。首联“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颔联两句用典,娇艳的桃花似当垆的文君和登墙窥宋玉的美女那样美丽多姿。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第二步,把握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的象征意义是诗人自己。第三步,挖掘深层含意。诗人以桃花自喻,实际上是借桃花的艳丽及其凄凉境遇,表达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 【答案】 (1)桃花的红艳,芬芳,美丽,却无人欣赏,尽日怅望,孤独,凄凉。(2)诗人以桃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抒发了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以及淡淡的思乡之情。 题型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1.鉴赏“炼字” 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简要赏析。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 (1)准确找到诗眼,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①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②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③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得胜令 四月一日喜雨 张养浩 万象①欲焦枯,一雨足沾濡②。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③,欢喜的无是处。 【注】①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②沾濡(rú):润湿,润泽。③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一齐欢唱。 这首元曲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 答题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①通过审题可知,这属于自主赏析题,要在这首元曲中找出诗眼,予以赏析。②细读这首,可以发现曲中“回”“破”“绿”“喜”等几个字都精练传神。反复比较,可以确定“喜”为诗眼。③阐释“喜”字的作用或效果。曲中写雨后的大地又有了生机,寄寓喜悦之情。农夫起舞和作者自己的欢喜,都直接表现人见雨后的喜悦之情。 【答案】 诗眼是“喜”。作者通过描写雨后大地又有了生机、一切在风云突起中变得壮观雄奇的景象,寄寓喜悦之情。作者还通过写农夫起舞和自己的欢喜直接表现诗眼“喜”。 2.鉴赏“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从而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如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韩偓《残春旅舍》:“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设问方式】 (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鉴赏某句诗。 【答题技巧】 (1)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 (2)答题步骤 ①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意思。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②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③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④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该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始安秋日① 宋之问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②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注】①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睿宗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②世业:犹世事。 请结合诗歌赏析“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的精妙之处。 【解析】 答题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①先分析其表达技巧,再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表达技巧上看,这里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晚霁江天好”是夸风景好,“分明愁杀人”抒发了浓浓的愁情。②描摹内容。这两句是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色。景色虽好,离人却更加愁肠欲断。③分析表达效果,不要遗漏诗人的情感。这两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的晚景似乎是有意恼人的。 【答案】 诗人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褒赞江天美景,实为抒发浓浓的愁情。这两句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落日余晖铺洒在江面上呈现出的美丽江天晚景。但江天景色虽好,终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诗句用词新颖活泼,“分明”二字使得江天人格化,江天美丽的晚景似乎是有意恼人的。 3.品味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的作品、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技巧】 (1)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 ①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②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俗语俚词、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③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盛世政治清明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 从而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2)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3)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 (4)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① 张耒②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秬秸(jù jiē):张耒二子张秬、张秸。②张耒(lěi):北宋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答题时,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①仔细品味这首诗,不仅要揣摩个别字词的运用,还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②先点出语言风格特点,再做具体实例分析。答题思路是诗歌“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在诗中的具体体现。拟写答案时,“平实”要从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形式上来作答,例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修饰之语,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有韵味”要从内容上来探究,例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写景、叙事都蕴含丰富。③挖掘内涵,指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答案】 ①平实: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等,均无修饰之语。②有韵味:写景、叙事都蕴含丰富。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其他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均语浅而意深。 题型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意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技巧】 (1)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以及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解析】 答题时,可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①明确修辞手法。通过反复诵读、比照,不难发现这三句运用了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②结合诗句阐述运用过程。用“争先”“鏖战”把“风”和“雪”拟人化,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三句诗结构、句式相同,构成排比句。③指出这两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比拟、排比。①“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出作者迸发的诗情。②“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题型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 【设问方式】 (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题技巧】 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怀抱、情志和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体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等。 (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①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②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钱 起 泉壑带茅茨①,云霞生薜帷②。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注】①茅茨:茅屋。②薜(bì)帷:薜荔墙帷。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 答题时,一看标题:“寄”表明此诗是写给朋友的,“谷口书斋”交代了此诗描绘的景物名称。二看注释:由注释可知,“谷口书斋”是一处茅屋,非常简陋。三读诗句:前三联全是绘景,描绘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尾联写诗人的家童打扫小径。在此基础上,挖掘诗歌内涵,分析诗人感情: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愉悦,表现了诗人期盼友人来临的殷切心情,并点明邀约之意。 【答案】 ①欣喜、愉悦的心情。前三联写了书斋附近幽静清新的美景,突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隐居生活的愉悦。②对友人来访的期盼。尾联写家童打扫着满是松萝的小径,突出表现了诗人的诚意和盛情。 2.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诗人对××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诗歌背景,再结合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不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 (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体味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6)解答评价观点态度题的四个注意点。 ①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②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③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④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2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①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年已40岁的孟浩然在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于好友王维住处所作。②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之处,后亦用作朝廷的别称。③青阳:指春天。 诗人在两首诗中都含蓄地表达了对待出仕的态度,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前后态度是否相同。 【解析】 两首诗虽然都与出仕相关,但态度却不相同。根据注释①可知,《岁暮归南山》是40岁的孟浩然落第时所作。此诗表达了一种怨诽之情。首联叙述诗人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抒发愁寂空虚之情。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的幽思。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诗人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诗人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是希望对方予以引荐。 【答案】 不相同。《岁暮归南山》写的是诗人万念俱灰而又无可奈何。“休上书”“归敝庐”表明诗人对求仕的心灰意冷;“明主弃”“故人疏”“白发”“年老”表明仕途阻断,报国无门。最后诗人抒发自己求仕而不得之后的无可奈何的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的是诗人不甘寂寞,渴望被举荐。“端居耻圣明”表明他不甘寂寞;“欲济”“观垂钓”“羡鱼情”表明他积极求仕,渴望被举荐。 三、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许道宁【注】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误,“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表现了画家将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技巧。 【答案】 C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 【解析】 先答出尾联的含意,再结合含意去分析诗人对这幅画的评价。“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是说此画蕴含佳句,纵然吟尽诗文,也没有恰当的语言可以准确说出画中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诗人认为这幅画意境深远。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赏析】 此诗为一首题画诗。 首联写画中山水的特点:入目之间皆是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镜头拉远,那重重青山是多么苍翠,多么邈远。“满眼”写出了江水势头的浩大与江水在画中所占篇幅之大。“苍然”写出了青山的苍翠与邈远。 颔联赞叹画作之精妙:一直以来山水邈远的意境难以体会,眼前的这幅画只有一扇窗子那么大的尺寸,却将万里山水展现于眼前。其中“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与前句中的“万里意”相对比,说明了画师技艺高超。 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暮色苍茫中,连林间的树木也含着晚意。一个“含”字用得极其精当,画师配色之精妙,使每根树木都给人一种夜晚即将来临的感觉。抬眼望去,天上飘着一片浮云,它似乎也因这暮色下的山水美景而流连忘返。云的流连也是诗人的流连,说明诗人沉迷于画中,久久不忍离去。“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是画中之景、物,但景中含情,让静物有了动态感,有了人的情怀,有了人生的况味。 尾联赞叹画中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义,不能用言语道出:这幅画中蕴含着更加绝妙的诗句,但“我”吟来吟去也觉得自己的诗并没有曲尽画中之意。这是诗人谦称自己的学力浅薄,衬托画师技术之高超与画中山水景物之绝妙,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的来说,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首、颔二联重在写景,写出了江水的浩大、树木的苍翠和画中意境的幽远。颈、尾二联重在抒情,抒诗人流连画中、悠闲自得之情,同时赞叹画师技术的精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