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话说“礼有三不随”,什么样的礼不用上?老祖宗的话很有道理

 皇家书库319 2022-05-02 发布于湖北

礼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孔子用“礼”搭建了一套强调人情、社会关系的人际规范。随着儒学的逐渐深入,儒家教导的一些理念,逐渐变成了风俗流传至今,而我们也将这些儒家理念融入到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在我们生活中,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随礼都是最常见的一种礼节。众所周知,我们自诩是礼仪之邦,我们经常说“礼尚往来”,而随礼也就成了社会中人情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

到了现在,出生要随礼、满月要随礼、周岁要随礼、12岁要随礼、上高中要随礼、考上大学要随礼、结婚要随礼、乔迁要随礼、甚至有人再婚再嫁都要随礼……一直再到去世还要随礼。人这一辈子,仿佛就是为随礼而生的。

现在人们谈论最多的不是为什么要随礼,而是要随多少钱?按照现在的物价,在我们这里最低两三百到五百,而上限则是没有什么要求。但一般除了至亲,普遍就是三五百的礼金。像明星结婚那种动辄上几十、百万的礼金,毕竟不是我们普通的生活。

人们遇到了大事小情都要广而告之,邀请请朋吃饭聚餐,名目繁多的礼金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虽说“礼尚往来”,今天送出去的礼金,总有一天会收回来的。但遇到了大节日,一个月有个七八个需要随礼的,总金额都快赶上一个月的工资了,这就让人很难受。

那么,这么多随礼的名目,究竟是不是所有的都要去参加呢?其实不是这样的!俗话说“礼有三不随”,那么究竟是哪三种礼不需要随呢?

第一种,平时没有什么来往,或者说是来往不密切,却突然喊你去随礼。

这种礼最好不要去上了,这种人就是为了借着自己办事儿揽财,吃相太难看,和这种人交朋友,他只会在用到你的时候想起你。

老话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只有你做到了礼仪周全,别人自然也会有周全的礼仪敬给你!

第二种,巧立名目,目的就是为了要钱。

之前有一部电视剧是倪大红演的《都挺好》,这部剧中倪大红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或许到现在,人们都还记忆犹新,那就是“我不吃,我不喝,我就要钱”!那种巧立名目,目的就是为了要钱的人,也是这种状态。

一般来说,我们婚丧嫁娶这些都是人生大事儿,人们或是为了喜庆,或是为了祭奠,操办得隆重一点一方面是礼俗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留念。而如果要是单纯地为了要钱,比如什么四十大寿、生日宴等等,那些与正常的人际往来不同的名目,这些我们自然不需要随礼的。

第三种,没有回礼的。

当你自己办酒席的时候,邀请了别人,他却装作不知,连礼金都没有上。如果他反过来再邀请你的时候,你就不需要去了。

所谓礼尚往来,有往才有来,如果一个人只想着收获,而不懂得付出,那么这种人不结交也好!

有些时候,我们看中的并不是礼金的多少,而是礼金背后所代表的人情。

礼金的往来其实就是一个人际关系网络的具体呈现,我们随礼、收礼,一本礼账簿往往就代表了这一家人的人际关系!礼金的往来,可不仅仅是收钱、花钱这么简单,它其实也蕴含着人与人之前人情往来的维护以及增进彼此间的情感!

礼金背后的人情关系明白了,我们就能够知道,什么样的礼该上,什么样的礼不需要上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