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刹海的水域文化

 明日大雪飘 2022-05-02 发布于上海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城追忆》总第67期,作者于永昌

图片

一条大河波浪宽。历史上,浩浩荡荡的永定河流经北京地区,奔突,扭摆,历经千万年,冲刷着大地,逐渐形成了什刹海等一系列水域。有了这“一湾绿水”,此地成了元代“帝王之都”的潜质,顺理成章成就了元大都,形成了大都城和什刹海的诸文化。

图片
图片

金末元初时的白莲潭其湖面东西横宽,西南岸线远至明清北京内城西北角的后桃园一带。在气候干燥缺水的北方,有如此充沛的一片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有五德,因它长流不息,能普及一切生物。水最被人看好的是,它是一种廉价的自然资源,在人的生活中不可或缺,水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事物组合,产生紧密联系,并由水衍生出水文化。

喜水、近水、伴水、趋水、赏水、嬉水,是不同人群、居民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依托积水潭的开阔水域建造而成的元大都,成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中最为辉煌的经典之作。

位于大都城中心位置的积水潭,水面广阔达600多亩。元代诗人杨载有诗云:“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描述了积水潭连接运河,水势的浩淼。周围水景风光最是让人赏心悦目。

元代《都水监事记》载:“监者, 潭侧北西皆水....堂后为大沼,渐潭水以入,植夫渠荷芰。夏春之际,天日融朗,无文书可治,罢食启窗牖,委蛇骋望,则水光千顷,西山如空青。”如实记述了积水潭东岸风景之美。

图片

这时的积水潭岸畔,泊满了漕运的船只。《大都赋》对此描述道:“扬波之撸,多于东溟之鱼;驰风之樯,繁于南山之笋。”沿湖岸建有寺庙、楼馆、衙署和紧临湖区引水修造的园林。元代面家、诗人王冕以“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之句,赞美了积水潭的如画景致。《析津志》也有载:“若海子上,车马杂踏,绣毂金鞍,珠玉璀璨,人乐升平之治。”道出了积水潭岸畔极尽热闹繁华。

元代对积水潭水域的开发,带来的城市环境效应就是:积水潭沿岸成为了大都著名的商业区、风景区和文化区。万千漕船乘风破浪,将南方货品粮米、丝绸、茶叶、家具、文具等源源运到大都城,易物装运上北方牲畜、煤炭等满载而返。千帆万樯竞驰,成了积水潭浩瀚水面上的壮观景象。一年到头没有休止的漕船运输繁忙,给积水潭沿岸带来了兴盛繁荣,使这一地区的商业、 仓储、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都兴旺一时。随着周围景色风光受人喜爱,沿湖寺庙增多,官员府邸、私人园林、民居更是鳞次栉比,搭建填满了一处处空地。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的一条运河。明代漕船不再进入北京城,什刹海失去漕运码头的功能,但这里水域宽阔, 有着水库的效应,对调节下游运河和都城供水作用极大。明代的京杭大运河北端变为东便门外大通桥,运河河道长度仍有3000余里。明清时期北京的宫殿、城池建设所需的木材、石材、砖瓦等用料,大都是通过大运河运抵北京的。明永乐、嘉靖年间修建的北京城宫殿、城垣及皇陵等,所用的大批楠木、杉木多是从南方几省砍伐,由长江漂运到扬州,然后转入大运河,再运至北京。经漕运运往北京的,还有城建所用的成千.上万块苏州大金砖、临清大城砖等。

图片

漕运是一个物质体系,也是一个文化体系,是农耕时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集中体现。什刹海在元代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终点码头和漕运的目的地,大批漕船日夜往返,进行着持续不断的物质交流和文化交流,创造了这一地区的鼎盛辉煌,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漕运兴发的商业文化、旅游文化、住宅文化、戏曲文化等,自此经久不衰;宗教文化、园林文化、生态文化、休闲娱乐文化等也在持续不断的发展传承。从众多史料中,人们能够领略当时浩瀚水面千帆竞发、万船往返,岸畔桥头游人如织,观光赏景,街市间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盛况。漕运和漕运文化对什刹海的演变发展是有着极其深远影响的。

明初时积水潭上游的白浮泉水源断流,积水潭不再是大运河漕运的北终点码头。湖泊面积缩小,但这里仍然是京城最大的开放水域。湖面岸畔由热闹转向了宁静,渐现江南风光,形成了众多旅游景点,吸引文人墨客联袂而来,游湖吟诗。

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在《西涯杂咏》一组诗中吟道:“高楼沙口望,正见打鱼船。”“秋风吹芰荷,西塘凉意早。”“水田杂花晚,畦雨过溪足。”从句中可知,这时的什刹海水面有了打渔船、水稻田,秋风中摇曳着莲藕、芰荷,一派江南风光。

明代德胜桥西边仍称积水潭,也称西海;德胜桥以东称什刹后海、前海;后来统称这三片水域为什刹三海。明中期为了保证皇城内太液池的供水,将积水潭与后海隔开,单独修了一条转河直达前海南侧,保证优先将清洁的河水输送到太液池。有了富裕的水再从前海通过银锭桥流入后海,这样就形成了“银锭观山水倒流”的场景。

清代为保障皇城用水和皇家园林管理,朝廷专门成立奉宸苑。明文规定,非皇帝之令,任何人不准引用什刹海之水。此时期的什刹海湖光水色尤为幽雅秀丽。皇亲国戚沿湖大建王府花园,自此朝廷重臣也将宅邸建在湖岸。沿湖柳荫夾峙,府邸相望。后海畔明珠府纳兰性德有诗云:“野色湖光两不分, 碧云万顷变黄云。分明一幅江村画,着个闲亭挂夕曛。”诗中赞叹了什刹海水域景色浩森、蒙胧、雅致,有着江南风光之美。

民国到来,环什刹海水域平民色彩变得浓重。每逢农历三月,都会有众多游人至水滨游览,行古人“春禊”(在水边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祀并嬉游、采兰、沐浴的习俗)之乐。有一年,居住宣南的汤涤、孟森、陈衡恪等一行人在什刹海修禊,孟森作小记云:“ 席而饮,酒酣,或弈或歌,或弹琵琶,或玩。谈震屋瓦,水禽拍翅惊起。淑风疏襟,凭栏望西山,岚光浮动,欲袭衣袂,几不知身在长安也。”

位于城内各处的游人,夏日还喜欢到什刹海观莲,观赏后海广化寺举办的盂兰盆会、放河灯、放生等活动。游人也可泛舟、钓鱼,在荷花市场游逛。冬季则可在前、后海畔观赏雪景,走到湖面冰上嬉戏滑冰,坐冰车赏玩一番。位于京城深处,却有着水天风光“野趣”的什刹海,一年到头游人络绎不绝。

图片
图片

什刹海自元代形成了动静结合的水域环境,几百年来一直风光秀丽,景色迷人。这片水域滋生、培植了什刹海的水域文化,并成为什刹海各类别文化的总载体。而随着这里各项文化的发展繁荣,内涵外延,什刹海这片水域也为更多的人所知,以至名扬中外。

以上文章来源于《西城追忆》总第67期,作者于永昌,感谢授权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