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葬文化中总有头七一说,这是怎么来的?

 关山听风 2022-05-02 发布于湖南

我们民间丧葬文化中“七”是一个特殊的数字,意思是七天,通常七天表示祭奠亡者的一种阶段性,以七七表示终局。“头七”就是七七中的第一阶段,即头七天。

民间“七七”之俗很古老,流传至今。至于此俗古老到什么程度,从现在的史料来看,最早见于《北书》、《魏书》、《北齐书》等,后来历代文人在个人的著作中屡有记载,如北宋政治家、词人韩琦的《君臣相遇传》、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顾炎武《日知录》等等的文中都有涉及,还有一些学作品,如《三言》中的一些篇章也有描写。又如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对“七七”专门做了一番考证。


“七七”之俗指人离世后,以七日为期,每七日上坟祭奠一次,到四十九日为止,也就是共七个七天,即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简称为“七七”。民间又把“七七”称之为“尽七”、“满七”、“断七”。关于“七七”的来源,据古人考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来自于佛教。佛教以七天为一个轮回,认为世间之人死后,每隔七天都有投胎转世的机会,就要靠死人自己的灵魂去寻找路径。亲属怕死者找不到投胎转世的路,每个轮回的第七天要进行祭拜和超度,帮助和指引其走向投胎转世之路。如果七七四九天内死者还找不到投胎转世之路,世上的亲人也就无可奈何了,死者也就只能做游荡在世间的孤魂野鬼。


二是来源于古老的招魂习俗。招魂指招回死者的灵魂,春秋战国时民间的一种习俗,尤其以楚地为甚,如《楚辞》中就有《招魂》,可见当时的招魂巫风盛行。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暂时脱了躯壳,游离在人世间,从人死开始的七日内不能埋葬,通过请专门的“司”(巫师)来招魂,希望灵魂归入躯壳内,死去的人就能复活。七天内不能复活,就确认为人是真的死了,可能埋葬,这就是“头七”的来源,是古代舍不得亲人离去,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把死人埋葬后,仍以七天为期,继续以祭祀的方式进行招魂,将其引回家中,不至于到处流浪,到七七四十九天为止,过了四十九天后,世人谁也奈何不了。后来,招魂就逐渐形成了民间的一种对死者的祭奠习俗。初丧多以七日为期,逢七必上坟祭奠。


随着民间习俗的发展,各地产生了不同的习俗,对“七七”也产生了相关的禁忌。不同的地方,“头七”中出现了不同的祭奠形式。如民间很多地方在死人埋葬后,三天内,每到黄昏时要到坟前点灯,各地有不同说法,如黑龙江一带的说法是怕死者夜间害怕,而南方一些地方则认为,埋葬的死者灵魂不安定,还不停地在路上游荡,点灯是为了让其不至于迷失回家(坟墓)的路。南方很多地方,死者埋葬后三天内,早晚要给死者送饭,就是将饭摆于坟前,主要是怕死者刚到阴间,还搞不清方向,饭让饿鬼抢走,没有饭吃。三天后就忌频繁上坟,认为于孝子孝女不利,这些地方已没有“头七”的说法。


民间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逢七必祭扫。如河南一带,祭七避子嗣的说法。比如,死者只有一子,“头七”就不能上坟祭扫,有二子,二七不能祭扫,以此类推。山东、河南、浙江等地则忌四七上坟祭扫。有很多地方七七的祭奠,从古代的上坟祭奠,改为在家中祭奠。有的地方依然讲究“七七”上坟,但与古代相比也有了很大变化,如“头七”为小祭,“三七”为中祭,“五七”为终祭。也就是说“七七”实际上只到“五七”为止,最后还有一个百日上坟之祭,称“过百”。

“头七”习俗来源于古俗,自然就有很浓的迷信色彩,是民间人们把对逝去的亲人的不舍之情,寄托在虚无的迷信之中,其形式是迷信的,但其对逝去的亲人的感情却是真实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