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猪大三百斤,鱼大无秤称”啥意思?鱼能长到多少斤?

 关山听风 2022-05-02 发布于湖南

农村俗语是农民一种传统的口头文化,采用类比的方法来表达一种农业生产中有趣的现象。

“猪大三百斤,鱼大无秤称”,这句俗语就属于这样的口头文化,语中的含义并不是说鱼能长到多大一条,更不是说草鱼能长多少斤,而是要最后的总成果,与鱼的种类大小无关。


(土法养的壮猪)

此俗语所指的是,拿买一头仔猪同样多的钱,用来买鱼苗,一头猪辛辛苦苦喂养一年,就算算长得快,顶多也只能长到两三百斤,且这个数还是一个虚数,未必能长这么大。

养猪还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割猪草,洗猪草,剁猪草,最后煮猪食,每道工序都少不了。在养猪过程中,还有挤出部分口粮给猪吃,同时,还要有足够的米糠、玉米粉、红薯等杂粮。如果算起成本来,农村传统养猪的方式,即使不算上养猪的工价,也没有什么利润,只不过把一些卖不了,或者卖不掉的东西,转换成猪肉而已。

而买的鱼苗放到池塘,一年下来,起塘的时候,收获的鱼,农村没有这种秤可以一秤称出鱼的重量来。这种说法是形容性的,形容池塘里收获的鱼重量远远大于猪的重量。人们在养鱼成本上也远远小于养猪的成本,最多也就是给鱼塘里的草鱼割些鱼草,保持鱼塘内有活水流动,以免所养的鱼生病而死亡。


(背猪草的农村小孩)

过去农村养猪不像现在,现在养猪可以用饲料加工厂生产的饲料来喂养,省工又省力,猪也长得快。现在的猪种大多是良种猪,猪种好,自然也就长得又快又大,半年左右就可出栏,时间最短的只有四个月左右。喂养的时间越长,养猪的成本就越高,养猪场的利润也就越低。

过去养的猪,猪的品种是土猪,大多是花猪,现在称为地方花猪,很多地方还申请了地理标志。喂养的方法为土办法,即用猪草煮猪食喂养。家里必定有人要打猪草,煮猪食,猪长得慢,得花不少工夫才能喂大。这些事大多由家庭主妇来完成,家里的孩子们录助手。因此,这种方式是不计工价成本的。过去农村,人们缺的是物资和钱,富有的是时间。

通常来说,农村传统的养猪方式,春节后捉小猪,过年的时候,也就是腊月二十左右杀年猪,时间将近一年。当然,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这种传统方式的养猪,肉的质量好,猪肉味道好。但是,现在的农村,除了少数老人还坚持这种传统方式养猪用来过年外,年轻人已经不再采用这种方式了。

养鱼,只要把鱼苗放入鱼塘后,除了少数的鱼要精心喂养外,如草如酒就要割草喂养,其他的鱼就不用管什么事,只要把鱼塘里的水看好就行了。不用花多大力气,轻轻松松就能有好的收获。当然,旧时喂鱼一般为常规品种和常规办法,没有多少技术含量,投资很小,不像现在养鱼专业户,都是规模养殖或养殖珍稀品种,技术要求高,投资也大,风险同样也很大。


(收获的池塘鱼)

“猪大三百斤,鱼大无秤称”这句俗语,是用来比喻在农业生产之中,费力的不一定得到好的收成,不费力的反而得到很好的收成。

这句话与塘里单尾的鱼,最大的能长到多少斤是没有关系的,说的是鱼塘里所捕上来的鱼的总重量。

农村俗语也是一种传统文化,一些俗语能形象生动地描绘传统农业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在现代农业生产的背景下,已不太准确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