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攻入南京,从皇宫大火的灰烬中扒出两具黑乎乎的尸体,一口咬定这就是建文帝和马皇后夫妇,来了个风光大葬! 四天后,朱棣登基称帝,皇位从此落入燕王一脉。 从1399年8月6日“靖难之役”起兵算起,到1402年7月17日坐上龙椅,朱棣仅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便成功夺取了大侄子朱允炆的江山。 朱棣翻盘当皇帝这事,怎么看都有些魔幻。 正儿八经从朱元璋手里继承皇位的朱允炆,有着正统的名分,更硬核的是掌握着全国绝大多数的兵力、财政、文臣武将班子等资源,顶好的开局,怎么就三两下,被四叔朱棣给碰散架了呢? 不过,真要细细追究起来,朱允炆倒霉悲催的隐患,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这还要从当年朱元璋设立藩王制度的初衷说起。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创下了从南往北一统江山的“唯二”壮举(另一个1926年革命军的北伐战争),把蒙古人赶回戈壁草原去放羊、吃沙子。 然而,徐达攻占元大都,收复宋朝300多年心心念念的幽云十六州,面上看起来十分振奋,但算算砍下的元军人头,以及缴获的物资,却没有多少。 为啥?因为元顺帝带着整个元朝政府“战略大撤退”了! 也就是说,徐达的北伐,并未消耗掉元廷多少有生力量。此时版图上,山西的王保保、辽东的兀良哈、云贵一带的梁王势力,还有蒙古草原上的元顺帝本部,都全须全影地在那里摆着呢! 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在北方边境驻扎大量军队。不过朱元璋这个人,大家懂的,最怕的就是跟着自己打江山的那帮武将夺权,你要说让他把边境兵权都交给异姓武将,那是要了他老命了。 为此,本着上阵父子兵的老话,朱元璋思忖着让儿子们顶到防备蒙古人的边境第一线,于是玩起了那套被搁置了几百年的分封制。 可要说朱元璋的分封,只是把眼光放在蒙古人身上,那可就有些小瞧这位开国皇帝的战略格局了。 洪武年间的藩王分封,搁在地图上看,明显带有“三级梯队”的深远用意。 这第一梯队,共13王,的确是冲着防备蒙古人去的:
具体分布,从东到西分别为辽东开原的韩王朱松、辽东沈阳的沈王朱模、辽东广宁的辽王朱植、大宁的宁王朱权、山东青州的齐王朱榑、北平的燕王朱棣、北平宣府的谷王朱橞、山西大同的代王朱桂、山西太原的晋王朱棡、陕西平凉的安王朱楹、陕西西安的秦王朱樉、陕西宁夏的庆王朱栴、陕西甘州的肃王朱楧。 其中,秦、晋、燕、代、肃、辽、庆、宁、谷九王更是占据军事要塞,被称为“九大攘夷塞王”。他们的驻地,基本与后来明朝与蒙古、满清交战频繁的九边防线重合。 第二梯队,分布在中原一带的战略要地。 他们是山东兖州的鲁王朱檀、河南开封的周王朱橚、河南南阳的唐王朱桱、河南洛阳的伊王朱㰘、陕西岷州的岷王朱楩。 第三梯队,在江淮荆楚一带,同样占据险要,也多有富庶之地。 包括湖广武昌的楚王朱桢、湖广长沙的潭王朱梓、湖广安陆的郢王朱栋、湖广荆州的湘王朱柏、四川成都的蜀王朱椿,再加上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守谦。 瞧这分布,大家心里应该有数了吧!朱元璋把儿子们撒到全国各地,摆明了是冲着保他朱家江山去的,卡蒙古人的脖子,只是其中一部分的目的。 而在国都南京,朱元璋搁着的,是重点培养的继承人太子朱标。 如果说藩王们掌握的是兵权,那太子朱标掌握的,就是政权! 前文提过,分封藩王是朱元璋对开国武将不放心,难道对开国文臣,李善长、刘伯温、胡惟庸那帮人,朱元璋就不戒备了吗?当然也是存着一个心眼的,因而地方上的藩王是双重作用,那就是:
翻译成今天的话,设置藩王的目的,就是对外守着边境线,对内防着哪天出一个外姓权臣搞颜色革命,让帝国世世代代都是朱明王朝! 这套朱元璋精心构筑的“皇帝——大臣——藩王”权力制衡体系,有bug吗? 当然有!任何游戏规则,都有或大或小的漏洞。 明初的各方权力边界设置,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依赖在位皇帝的权威。而且这一点,朱元璋在生前就已经意识到了,最终矛盾爆发的高潮点,全都集中在了朱标的离世上! 这也为朱允炆与朱棣将来的夺位大战,隐隐埋下了伏笔。 关于朱标,网络上有这么个说法,说他是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子”。这话搁在朱元璋和朱标的父子关系上,的确是令所有的太子羡慕,比如那个被李世民废黜的太子李承乾,还有《雍正王朝》中那个当了40多年太子,最终被老爹康熙无期徒刑圈禁的爱新觉罗˙胤礽。 信任万岁,对朱标,朱元璋很早就放手让他独立组建班底,还时常在自己外出时,赋予监国处理政务的实权,手把手教这个儿子当“实习皇帝”。 朱标的班底中,着重要提的,是武将蓝玉。 蓝玉与朱标的第一层关系,是情谊深厚的发小。 作为继徐达、常遇春之后的第二梯队将领,蓝玉、沐英等后辈,与朱标处在同一年龄段,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积累起了深厚友谊。 蓝玉与朱标的第二层关系,是利益相关的亲戚。 开国大将常遇春的老婆的弟弟,就是蓝玉,随着常遇春的女儿常氏嫁给朱标作太子妃,蓝玉便成了太子府的外戚。搭着这层关系,蓝玉自然而然要为将来朱标的江山出力。 还别说,蓝玉对朱标的忠诚度,很早就显现了出来。 作为顶级武将,蓝玉对朱棣领兵打仗的潜质深有察觉,转头就向朱标提了个醒。这事要是捅了出去,蓝玉是离间宗室骨肉啊!可见蓝玉是真把自个儿当成了朱标的保护人,否则也不会冒这风险。 朱标对此的态度,是没关系,hold得住。 由此可见,太子爷对这个四弟,是可以轻松拿捏的。而且对以蓝玉为代表的淮西开国勋贵,也有足够的掌控力。藩王和大臣都能驾驭,这不就是朱元璋1.20e版本么? 可洪武二十五年,事情坏了。 朱标在这一年离世,朱元璋筹划多年既定的皇位交接班,缺环啦!坚持嫡长子继承制,把皇位留在朱标一脉的朱元璋,不得不考虑为皇太孙朱允炆铺平道路。用前文的话讲,就是极力弥补“皇帝——大臣——藩王”制衡体系下,朱允炆权威不足的bug。 为此,朱元璋做了两方面的布局调整: 一是兴起蓝玉案,不仅将蓝玉势力连根拔起,而且还将傅友德、冯胜、王弼等一大帮开国功臣也牵扯进内,前前后后株连杀戮了整整1.5万余人。 在朱元璋的思维里,蓝玉对朱允炆的忠诚度,是很可疑的。 朱允炆并非太子妃常氏所生,等于和蓝玉在血缘上,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人家蓝玉凭啥支持这个外姓人的孩子? 而且说到血缘,常氏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虽然早夭,但嫡次子朱允熥还在,这才是蓝玉正儿八经的侄孙,论起继承顺序来,皇位就该是朱允熥的。 退一步讲,蓝玉的女儿嫁给了朱元璋的十一子蜀王朱椿,将来就是不扶亲侄孙朱允熥,是不是也有扶亲女婿朱椿的可能性? 于是,可选择项太多的蓝玉,就留不得了。 朱元璋的第二方面布局,就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藩王。 关于藩王对明廷潜在威胁的问题,朱元璋和朱允炆祖孙俩,曾有过一番细致的讨论:
瞧瞧,朱允炆不仅预见到了藩王势力坐大的风险,而且还主动向朱元璋提出了预警。 更套路感满满的是,朱允炆还列举了具体的对策:先是口头劝说——以德怀之,接着制度约束——以礼制之,还不行就缩小地盘——削其地,再不行就人事调整——变置其人,最后不行就直接上暴力手段——举兵伐之。 朱元璋一听,这小孙子还是蛮有思路的嘛,于是对藩王问题,就乐观了起来。这一乐观,就没在活着的时候,给藩王势力动手术。 这是藩王们的运气,更是朱棣的运气! 朱允炆继位后,摆在桌面上的首要问题,就是朱元璋时代遗留下的藩王隐患。 许多事后诸葛亮的观点认为,朱允炆削藩失败,其中一个因素是参谋团没选对,一起讨论削藩国策的,是两位理想主义的书生:齐泰、黄子澄。 这里插播一段。 由于朱元璋砍瓜切菜一样的清洗,当年跟着他打天下的淮西勋贵集团,李善长、胡惟庸、徐达、常遇春、蓝玉等一大串名单,或寿终正寝,或在洪武中后期的大案要案中被杀,已经所剩无几。 换句话说,到朱允炆手里的时候,明廷政局呈现出的是“淮西勋贵势弱,文官集团势力抬头”的局面。 这就是齐泰、黄子澄,之所以能够影响朱允炆削藩政策的背景。放眼建文朝的明廷,正处在“皇帝+文官+藩王+勋贵”共同掌权的模式下。 由文官决策的建文朝,就真的文弱吗? 未必! 对于削藩的顺序,作为兵部尚书的齐泰,觉得燕王朱棣实力最强,应该先削朱棣。而黄子澄却觉得朱棣镇守边疆有功无过,应该先对几个之前品行不端的藩王治罪。 两套方案,谁对谁错? 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朱棣造反成功了,就抬齐泰贬黄子澄。齐泰建议拣最冒头的藩王下手,符合杀一儆百的套路。但黄子澄主张“依法治国”,从法律角度入手,针对藩王的违法问题就行清算,有理有据有操作平台,也不能算错。 至少在削藩初期,黄子澄的路线,是顺风顺水的。 先是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接着齐王朱榑、湘王朱柏、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相继被废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结局最惨,因不堪受辱,直接把王府一把火给点了,举家自焚而死。 好!就算削藩前期的成功,说明不了问题。 那靖难之役过程中的济南之战呢?读书人出生的铁璇,那可是死守济南到了最后,直到朱棣拿下了南京城,才回手到山东逮住了铁璇。摸着良心说句公道话,你能说文官集团没战斗力? 可既然战斗力能硬刚朱棣,为什么建文朝廷又覆灭了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必须从影响建文朝局势走向的人物谈起,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皇帝、文官、藩王、勋贵四股势力。简单来说,就是列一个方程式:“皇帝+藩王+勋贵>皇帝+文官”。 皇帝,好理解。朱允炆是皇帝,是上市股;朱棣造反,就是冲着皇位去的,成功了也是皇帝,是潜力股。 藩王,朱允炆都逼到这份上了,还闹出了人命,稍微脑子正常点的人,你觉得藩王们会帮谁? 整个靖难之役,没有一位藩王出兵勤王。宁王朱权以蒙古骑兵为底子的朵颜三卫,被朱棣“骗”走参战,是被骗还是放水,这笔糊涂账只有宁王自己心里明白。代王朱桂举兵响应朱棣,只是未遂。还有谷王朱橞,因害怕被牵连逃到了南京,但后来打开城门接应朱棣的,也是他。 就看朱允炆,在藩王中人缘有多差吧。 至于勋贵,出镜率最高的是曹国公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 当时,燕军的主力都被朱棣带去威逼宁王朱权参战去了,守在大本营北平城的只是二流部队。但即便如此,手握50万南军的李景隆,愣是没打下来!把李景隆列为放水嫌疑人,不过分吧?顺便提一句,后来和谷王朱橞一起打开城门的,就是这个李景隆。 还有徐达的儿子徐增寿,燕军过长江抵达南京城外那会儿,暗中给姐夫朱棣做内应,被朱允炆亲自斩杀。 再往远处的云南看,黔国公沐英的儿子沐晟,也没出兵干预过这场叔侄间的夺位之战。 这三人,都是勋贵二代,他们对朱允炆和朱棣的态度,倾向性要多明显有多明显了吧。 捣鼓了这么久,我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下靖难之役的底层逻辑: 朱元璋清洗勋贵功臣,留下的权力真空,被文官集团给填补。文官集团呢,又和朱允炆联手,向藩王势力伸手,朱允炆求的是皇权集中,文官集团打造的是北宋那样“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权力模式,双方各取所需。被挤压的藩王势力,于是跟被边缘化的勋贵集团联手,阻断了文官们夺取全国性政权的进程。 这一点,从朱棣提出的“清君侧”口号中可见一斑。 清君侧,清的是谁?是齐泰、黄子澄,这两人都是文官,而且和死守济南的铁璇,还有那个被朱棣诛了十族的方孝孺一道,都可以划成是文官集团的代表性人物。 清君侧,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游戏规则是皇帝身边出现权臣,由藩王举兵帮着皇帝清理坏人,在理论上,是合法的。但朱棣呢,“权臣”齐泰、黄子澄是清理了,但自个儿也一屁股坐在了皇位上,拿今天的话说,是执法超越了边界。 这就是朱棣的厉害之处,挂羊头卖狗肉。 文官、勋贵、藩王,都理顺了。咱们最后来讲皇帝。 前文说了,朱元璋“皇帝——大臣——藩王”权力制衡体系最大的bug,是严重依赖皇帝个人的权威。 朱元璋当皇帝,没问题,镇得住徐达、李善长;朱标当皇帝,也没问题,镇得住蓝玉、朱棣。可朱允炆上场,对着那帮手握重兵的叔叔伯伯们,就有些心里发怵了。 朱允炆这个大学生年纪的皇帝,说到根上,毛病是缺少社会大学的实习,狗肚子里装不下二两油,有话挂在嘴边上,只有小聪明,没有大智慧。 当皇帝要的是啥,要的是杀伐果断,忌讳的是优柔寡断,话要么不说,要么说出去就要去做! 当初朱允炆向朱元璋打小报告,主动掀开藩王问题的盖子,明智的做法,是示弱,引导爷爷活着的时候把藩王势头给压一压,甚至一挥手彻底收了藩王兵权,从此进入养“朱”模式。 可朱允炆呢?一二三四五,应急计划是汇报得头头是道,给朱元璋带去了盲目的乐观情绪,搁置了藩王问题。 不过这也没啥,毕竟朱允炆是朱元璋传下来的正牌皇帝,文官集团实力也不俗,削藩前期执行得很顺利,一切都在往他跟朱元璋汇报的那样,事态一二三四五地在发展。 但问题是,真到了真刀真枪干架的时候,朱允炆对领兵的将领,居然交代了这么一句话:
你当打仗是小孩子撒尿活泥巴玩呢?正是这句不着边际的话,让朱棣披上了一层金钟罩,好几次陷入重围都得以全身而退。南军宰不了他吗?无非是怕杀了燕王,受皇帝追责罢了。 朱允炆的遭遇,给身处职场的我们,也带来了不少的提示。 在企业中,有一个“脱密期”的概念,就是留一个缓冲时间段,让某个业务尖子的工作慢慢被周围人接手,以免产生诸如公司核心机密泄露、客户群被带走等尴尬局面。 这时候,当你作为管理层和决策者,面对一个实力强劲的属下,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到条件成熟,收回门卡权限,通知领工资走人,一气呵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