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沈丘县”这个名字已有1400多年了,旧县衙三次大演变

 新用户78239516 2022-05-02 发布于河南
文章图片1

一.“沈丘县”这个名字已有1440年历史了

很多人会问:“沈丘县”这个名字是解放后才有的吗?答曰:“不是。”

“沈丘县”正式作为县郡的名字,最早命名时间是在隋朝开皇三年(583年)。当时是隋文帝杨坚执政的第三年。他励精图治,改革强军,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沈丘县。“沈丘县”这个县名沿袭至今已有1440年之久了,也未曾改变过,倒是治所迁移了两次。在明朝以前,沈丘县城在今安徽省临泉县城西侧(今古城遗址),到了明朝初年,沈丘县城毁于战火之中,旧城遭到遗弃。明朝弘治十年(1497年),再次在原址设置了治所,仍然叫“沈丘县”。

二.沈丘县衙的三次大演变。

文章图片2

1.明代:沈丘县衙的第一次大演变——从临泉迁到老城。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未及时恢复对沈丘县的地方单独治理,到了明朝第九任皇帝,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统治时期,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明代才重新设置沈丘县。自此以后,在旧沈丘县治(今临泉县治西侧)西北25里,建筑了一座新城,当时人们叫它乳香台(即今沈丘老城镇“沈县集”原址)。同年,知县李琳在新城西北隅建县衙。正德六年(1511年),流寇破城,县衙被烧毁。正德八年(1513年),知县覃继芳重建县衙。县衙有正堂三间,匾曰:“节爱”,东西耳房各一间。后堂三间,另有工字厅三间,匾曰“思补”。后堂前,东西有门子房各一间。其后面为知县宅堂。其东面为茶亭三间,门楼一座,东有耳房三所各两间。茶亭左为幕厅三间,东为库楼、吏廨堂;之西为架阁库、审册库、分署门。分署门之内,有典史廨堂和吏、户、礼、承发司、兵、刑、工等用房数十间。

文章图片3

2.清代:沈丘县衙的第二次大演变——多次重修扩建,规模空前。

清朝时期,沈丘县县衙依然在老城镇旧址。清朝顺治年间,沈丘县城已有很大规模。它位于城内西北角,有正堂、后堂、知县宅堂、典吏狱房、补库房等60余间。县衙东为察院(巡按御史驻节的官署),建有正厅、过厅、后厅、厨房、书吏房、皂隶房等十余间,均为知县所建。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于宅门外偏西修建礼房三间。雍正十年(1732年),知县巍世泰又于宅门外偏西修建礼房三间。雍正十年,知县刘谦于二堂西修建书房三间,又于大堂前修建快手、民状班房各三间;雍正十一年从二堂往东扩展修建过厅三间。乾隆二年(1737),知县王郁文重修官署,在二堂后面的西北角修建书房三间。

文章图片4

3.民国:沈丘县衙第三次大演变——两次大火,毁于一旦。

到了民国时期,沈丘县的县衙仍在老城镇原址上。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原河南督军赵倜的旧部张庆(外号老洋人),率部众数千人攻破县城,烧房三千多间,县衙焚毁殆尽。虽然第二年得以重修,但重新修复后县衙规模仅及原有房舍的2/3。

此后,经不断续建,到解放前夕,沈丘县县衙再次恢复了原有规模。县衙占地南北长143米,东西宽84米,计12012平方米。前门又高又大,两侧是燕翅式公告墙,进了前门,迎面是影壁,之后是广场。广场东侧,设有教育、军法、承审、田粮等科室;广场西侧设有监狱、警务、班房。穿过广场是坐北朝南的大堂。大堂为砖瓦结构,建筑宏伟,有两根圆木油漆明柱支撑。堂内中间,建二尺余高面积很大的堂台,堂台上设公案桌,是审重大案件之处,案两侧是站班衙役。大堂后边是二堂,为审理一般案件之处。二堂后是五间两层砖木结构楼房。至此前后五门相照,整个院落十分气派威严。因当时的百姓十分憎恨旧政权,沈丘县县衙于1947年9月25日县城解放时,被人一把火焚烧,成为废墟。

文章图片5

不知不觉间,历史的车轮在沈丘县这片豫东大地上已碾过了1440年。沈丘县县衙虽经历了三次大起大落,仍然存在于人们的深刻记忆中。

新中国建立后,为平衡和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管理,1950年10月,沈丘县人民政府由老城镇(原名“沈县集”)移至沙河南北岸槐店回族镇(旧为槐坊厅)。从此以后,原来沈丘县旧县城和旧县衙的辉煌历史化为了天空中一朵逆风的云彩,与时代渐行渐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