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美国总统拜登要求美国国会批准总额为330亿美元的“2022财年紧急补充资金”,用于向乌克兰提供安全、经济和人道援助。同日,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允许五角大楼向乌克兰或其他东欧国家出借或出租防务用品。美方的这两个大动作,发生在西方多国纷纷表示将“松绑”向乌克兰提供重型武器装备之时,值得注意。 在俄乌战事刚开始时,美西方在向乌克兰提供便携式反坦克导弹等单兵装备上颇为慷慨,却在提供重装备上扭扭捏捏。例如,关于向乌克兰提供波军装备的米格-29战斗机一事,美国和波兰一波三折的扯皮让人大跌眼镜。现在,不仅仅是东欧国家手中的苏制武器装备,美制M777轻型牵引榴弹炮、德制PzH-2000自行榴弹炮、德制“猎豹”双管自行高炮这些地地道道的北约体系重武器都出现在美西方的军援清单上,这或许可以说明这样几件事情。 首先,在“反俄”成为西方新的政治正确后,西方各国虽然仍然力避直接“下场”参与战事,但它们同时将俄乌围绕顿巴斯等乌东地区展开的争夺视为削弱俄罗斯的绝好机会,力图通过军援来提升乌军战斗力,令俄军在漫长而惨烈的地面战斗逐步“失血”,从而令战场天平出现有利于西方阵营的变化。 第二,对美西方的军工利益集团来说,拉长战事意味着对军火的持续需求,由之而来的军火采购不仅可以让美西方军火商赚得盆满钵满,还能借助军售扩展美西方在东欧的存在和影响,把它们牢牢绑在对抗俄罗斯的战车上。这个巨大的“利益窗口”必然不能放过。据美国海军学会新闻网站4月27日报道,五角大楼官员表示,为了援助乌克兰,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导弹的库存已经消耗了三分之一,未来几年内产能或许无法弥补缺口,有必要动用《国防生产法》进行生产。可见,军工利益集团对战争财的渴求,是美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各种武器的一大原动力。 第三,战场上的力量对比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回顾战局,可以看到乌军不仅人员和技术装备损失相当严重,坦克修理厂和军工制造厂这样的军事基础设施也遭到了“重点照顾”。进入“比拼血量”的持久战后,这种一边失血、一边又失去造血能力的局面是相当危险的。美西方如此急迫地转变态度,或许能够说明战场局势已经到了它们不出手不行的地步。 ![]() ▲俄罗斯国防部3月15日公布的视频截图显示,俄军在乌军一处基地缴获大量外国武器。 那么,这些重武器真的像西方媒体认为的那样,能够解乌克兰的“倒悬之急”吗?恐怕未必。 首先,获得重装备是一回事,让它们能够真正在战场上“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又是另外一回事。和单兵装备相比,重型装备更为复杂精密,而且非常依赖后勤保障体系的支援,对操作人员的素质也有更高的要求。此外,西方提供的北约制式装备体系和乌军原有的重装备体系并不兼容,人员培训和装备维护很多时候都需要从零开始,并非“速成训练”就能上手,而且坦克装甲车辆等重装备进入乌克兰,不可避免要依赖公路和铁路转运,行迹很难隐藏,这意味着被发现和被打击的风险很高。不少西方媒体在报道相关新闻时,一味吹嘘西方武器是多么无敌,故意将“提供重武器”直接和“乌军成功获得重武器并形成战斗力”划上了等号,显然有意忽略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变量。 另一方面,美西方提供给乌克兰的有些装备已经处于退役或者封存状态,启封、检修和恢复到可用状态都需要时间。而且,这些国家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并没有把自己最先进的装备拿到货架上。例如,美军并没有把自己现役的M1A2系列坦克这样的“高级货”拿出来,反而宣布向乌克兰提供了200辆M113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这款成名于越南战争的战车早已因为脆皮防护和铝合金装甲易燃“名声在外”。无怪乎美国《防务新闻》网站吐槽,美军的这款老旧“战场出租车”在乌克兰战事中派上了新用场。把这样的装备当成“援乌利器”,不知道其他迷信“美援”的人看在眼里,会作何感想。 现代战争是一个牵涉众多变量的复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它也仅仅是战争中的变量之一,不可避免要受制于其他多种因素。过分强调西方提供重武器对俄乌战事的影响,未免有“唯武器论”的色彩。除了战场上武器的对话,俄乌战事各方必然会继续利用各自的筹码展开博弈。 但不论博弈结果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包括俄乌战事在内,美西方在一系列国际问题上一边唱高调、一边下黑手,名为救火、实则浇油。这种行径就是动荡与战乱之源,是一朵真正的“恶之花”。 监制 | 窦晨 审核 | 姜涛 编辑 | 唐立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