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汕头画院王聪谈中国画写生与创作随感

 泊木沐 2022-05-03 发布于辽宁

王聪,1963年生于广东澄海。1989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士学位,文化部2012年全国画院专业人员(山水画)高级研修班学习。现为汕头画院院长,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画写生与创作随感

汕头画院王聪

“写生”的简单化诠释有两个方面:一是把“写生”解释为写实的手法概括和反映生活中的人和物;二是把“写生”看作进入创作前的一个搜集素材的准备阶段。而且,中国画写生更注重写实和写意的结合。因此,写生实践是创作的重要环节。“生”的定义为生存、生活、生命、生气、生意,而“写”则是模写、写作、书写、抒写。写生的目的,是要掌握这样一种造形的本领:不仅仅能够精细而又准确地描写客观对象,而且能够概括而又生动地表现客观对象;不仅仅有面对真人实物进行描绘的能力,而且有根据记忆概括物象造形的能力;不仅能够状物,而且能够传神,既绘形、又抒情,既写实而又写意,以至达到得心应手、意到笔随的最高阶段。

作为美术创作者,我深感深入生活、体验自然创作理念的重要性。一幅好的作品,是建立在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之上,生活是成就创作最大的资源。中国画写生就是物象再现,写实与抽象以及具有精神的抽象笔墨,在其山、其水中提炼概括、感受体验客观存在,寻求客观、主观的统一,是通往艺术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宋代画家郭熙说:“学画花者,以一枝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上,则竹之真形出矣!”董其昌也说过:“山行时见奇树,须四面取之”。这些经验都说明:只有当我们全面地认识了物象之后,才能使物象在不同条件、不同角度下,以及画家心灵的加工、选择、取舍,最后形成了“胸中之像”,这“胸中之像”是对自然物象深入研究分析,以及对四时变化规律的把握。

近几年来,我给自己制订了阶段性的学习和创作计划,其中把写生纳入创作尝试,尝试着现场大小尺寸的写生和创作。在传统的写生回去再创作的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把画室搬到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在大自然中体验、取材,尝试现场创作的冲动和感悟。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可染先生等名家就提倡让山水画家“走入写生状态”,到大自然、到生活中直接取材写生,真实反映创作者当下的真实感受,将所观察的人和物与创作过程中迸发的灵感相交融合,李可染先生设想的中国画写生的情境就是:用宣纸、毛笔、墨于现场写生,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而不只是一幅素材稿或半成品。

在几年来的采风写生过程中,现场写生创作让我深刻领悟了李可染先生和近现代名家中国山水画写生的感受:一、反复观察、反复思考。从“自然物象”中多角度观察、多方面理解、体验自然;二、找一个最佳观察点,体察感悟、自我挖掘,追求客观与主观的统一;三、面对自然山川,感受于心、构思、立意,把“自然物象”故得于心,化为“胸中之像”;四、“胸中之像”融入传统,把传统与时代完美结合;五、笔墨语言和现代科学要素结合表现时代精神,时代气息,以求其趣,营造心意境界。

在这段时间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专家学者们的讲授,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画传统的重要性。我在以往中国画写生与创作过程中,太多使用西画的观察方法和作画习惯,不自觉的反映客观物象,忽视主观意象,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面上,难以超脱,更难达到中国画表现具象、抽象、情象、意象、心象的笔墨境界。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意识淡薄、路子不正、认识不够。故此,我们应充分重视五千年中国文化,加强对传统笔墨的学习和研究,深刻理解和认识中西文化的本质差异,这样,我们的中国画作品才能富含民族精神和体现中华文化特色。

中国画的线条痕迹所形成的外在轮廓,使形象具有很强的平面特点,这与西画焦点透视法所显示出的立体空间感觉具有本质的不同。在西画的处理中,人和物的外在轮廓靠块和面的虚实及明暗处理,其目的是体现出形体的转折与空间,但是,对中国画来说,为了强调主观感受,物象的轮廓和结构往往是通过线条的疏密加以表现,故而线条的质量非常重要。不同的绘画理念与审美特质决定了相异的行为方式,正所谓怎么“看”决定了怎么“画”。现场创作写生时,主体的空间、明暗层次等现实因素是无法避免的,这就要求写生者在主观上强化客观的观察与处理方式,进而形成“中国画”的观察方式与笔墨语言表现。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论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水之物也,人之看者,须远而视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话语中的“势”,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场景,“质”则是在写生创作中创作者由眼中所看所感,转而由笔墨跃然纸上的生动画面,这种触景生情的感悟,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场写生创作出来的作品,能更进一步展示个性,同时更好体现时代气息。

当然很多画画人都会去写生,利用写生来提高自己绘画的技巧,学绘画的人都知道写生的目的。传统的中国画需要通过大量的临摹写生,当临摹过程已掌握较多技巧之后,虽能搬挪臆造,但这并不能说掌握了绘画技巧和达到了学画的目的。临幕和挪造的作品毕竟不是自己的作品,唯一的途径就是从现实生活中索取素材,在自然的大山大河中通过观察体验,眼观心记,并用写生手段把素材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地体悟和积累创作素材,进行艺术再创作之后,才能画出自己心中的作品,达到“外师造化”的目的。所以,好的作品,大部分是来源于写生积累。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近一段时间的中国山水画创作中,我感觉到思路更加清晰,意识更加浓烈,对创作中的要素领会更加全面,作品的技巧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幅好的作品,能够彰显民族精神,符合时代审美要求。艺术创作是一条不断超越的路,写生创作是我对艺术创作超越自然的一种尝试。在今后的艺术创作历程中,我将秉承中国画传统精神,不断深入生活,认识自然,写生实践,追求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为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中国山水画创作提供源泉。

2020年9月3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