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古村安地村

 流星雨刘鑫 2022-05-03 发布于浙江

  千年古村安地村

安地村为婺城区安地镇所在地,全村有住户1000户,人口2245人,外来务工人员150多人。全村有耕地1450亩,山地1253亩,旱地125亩。村民小组24个。正式党员86名。其中申姓就有500多人。与别处不同的是,这一座小小的村落,竟有客姓120多个,分别来自5个民族,且民风淳朴,彼此往来友好,关系融洽。 
  安地村历史渊远,当时有申氏农人迁居此地,建房于乌龟山背一带,后扩展成为一小村,名曰:“樟村”(现尚存遗留瓦砾及陶器碎片)。1700多年前,先后有石、林两姓族人迁居于此,然辗转至今,石氏未得繁衍,林姓亦仅余一家,而于1112年前移居而来的申姓氏族却丁财两旺,到现在已37代,成为安地村的主姓。

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五代后晋天福二年(公元937)申姓先祖申寒(公元908986)字守,年号惠善,定居在上干口。申寒的第九世孙申焱生于南宋淳祐六年,后于上干口村析出,择地而居。他见安地两面青山,中间地带广阔平坦,山垅长而深幽,山涧流水清澈明亮,就定居下来,取村名为安地,意在平安生活的福地。

公元930950年间,适逢战乱,民不聊生,申氏太祖率族人自中原河南、山东等地迁居江苏避难,后28岁的申氏先祖申寒只身南下至婺州,最初居于项村山区高塘一带,往来高塘与上干口(当时称山岗口)之间,伐薪烧炭南山中,经营竹炭生意,却也不似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那般凄苦。申寒终觉山岗口一带甚为宜居,青龙山与龙珠山各居一侧,中间一线天供山泉经过,水势汹涌,气韵不凡,甚为壮观;两山顶峰绵延相连,形似双龙戏珠,甚有灵气;且居于山水之间,伐薪烧炭、泛舟出行、开荒耕种皆十分便利。但在古时,乔迁毕竟是大事,申寒便与天地赌了一把,在上岗口抽出挑担的棍棒,扦入土中,结果第二年枯树重生,抽出了绿芽,由是,申氏移居上干口,而后繁衍扩散于周边村落,迄今为止,临近有申氏居住的自然村就有58个。

后申寒的第九世孙申焱移居安地村。如今,安地村依旧保留着前街、后街的基本构造,且多处古宅保留完好。其中一处明末故居中,两尊石狮子造型精致,粗壮的屋梁上雕满白莲花,马腿上成双成对的雕饰蝙蝠、小鹿、寿桃、喜鹊寓意福禄寿喜之祥兆,窗棂皆为镂空雕,屋内保留着古人百年不朽的排水系统,邻屋有旧宅。

安地故名仙源,说起村名由来,还与申寒的一次奇遇有关。迁居上岗口不多日,申寒忽见山顶白光四射,光晕周围云彩密布,呈莲花状,颇为惊奇,便带着儿孙上山探个究竟,只见一修道仙僧盘腿坐于草垛中打坐,口吐白光,遂成白莲花。问后才知,僧人乃五台山弟子,特来此修行,法号密道,终日以野果、草根、藤茎为食,日复一日,已三十年有余。申寒遂拜请仙僧下山,为其修建妙法院,故后世传此为仙人修炼之地,又因村中有桥,桥东通源地,故而得名仙源安地即源地,亦称源口,因玉笋山、半盘山、象鼻弯道山脉相互勾连圈住村口,可保财运只进不出而得名,乃平安祥和之地,故称安地

安地多奇石,伏虎把关、石人镇口、神龟镇水、金字形均由天然奇石而得名,与仙源深处、雅堂诵经、魁星点将、禅宗古刹、失女亭、十景亭共同组成仙源十景。目前,石人尚留一处,仙源深处、神龟镇水、魁星点将、失女亭等均已匿迹。

源口伏虎、半盘两座山上各有一尊天然石人像,传伏虎山原为南极仙翁的坐骑,某日随主人下凡巡视,误食了人间烟火而再难回天,仙翁防其殃民,将神虎点化为石而成伏虎山。虎郎被点化后与瑶池仙子第十八侍女相恋,违背天条,二人被王母点化为石,十八侍女立于半盘山,虎郎神立于伏虎山,日开夜合,情意缠绵,相伴终老,村里人称他们石人爷爷和石人奶奶,白日里分居两地守护一方安宁,两个石人守住口,金银财宝流不走。到了夜里,石人爷爷和石人奶奶才得相聚做恩爱夫妻,恰似石人版的牛郎织女。最初,石人奶奶的头颅缺损,传言说是这对恩爱夫妻如胶似漆被雷公嫉妒,恶意雷劈所致,还由此引发了一场天庭风波,玉帝裁决从此雷公只得于惊蛰前后造雷。后逢金安大道工程建设,石人奶奶石座被拆毁,唯留石人爷爷孤独守护这山林。村里也有传言,要想得黄金,石人头顶心,但石形陡峭,至今都没有人能爬到石人爷爷的头顶。

据传为答谢两位石神千年功德,村里曾修建石人殿,共三开间,殿中主位供奉石人爷爷、林太祖及白沙老爷,左右副位分别供奉财神、五谷神及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不幸石人殿被烧毁,后复建,再次毁于火灾。

有传言说,村里人是靠那象鼻吃饭的,象鼻守住一方天地,百姓才得安生立命,鼻尖平稳,此地才能平安,因而先民在象鼻鼻尖上造了一个四角凉亭,构架出天秤地形。传说四角凉亭四米见方,构造简易,四根方木垒成亭柱,长短不一,一面临水,一面嵌入石涯,顶上一个葫芦。古时安地村多遇洪涝,村民就把竹排系在四角凉亭上,再大的水流也冲不走,可你若悄声来到亭边,轻摇那亭柱,它却摇曳生姿,两相对照,煞是惊奇,村里人都说凉亭有灵性,是在此生了根,镇着这一方水土。

清雍正初年(1724),当时的金华县知县赵泰生(字鹿友,山东胶州人,清康熙三十一年以进士任知县),他带人一起去龙潭求雨,一路上看到高山岩峰,奇形怪石和听到的神话传说,来此亭中,挥笔留下墨宝仙源深处四字牌匾。由此,仙源深处成为安地村的又一大盛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进山开矿修公路,四角凉亭未能留世。

传玉笋山为一头守门的大象,象牙最先被开采,象鼻也难逃恶运,村里老人甚是心痛,说象鼻开采后露出的红岩是石象在流血。凉亭拆毁最初,亭梁被安置在石人殿内,后难寻踪迹。

村中本有古樟二合一的传说。古樟老爷樟树娘,千姿百态常碰头。树高一幅青纱帐,冬挡寒风夏纳凉。足以想见当年古樟的繁茂和那树下的热闹,外人寻访村中,都有寻得桃花源的梦幻之感。据传两棵樟树无论早晚互为投影,故有古樟原是恩爱夫妻,化身为樟,形影不离的美丽传言,村里人都说,那是他们的守护神。然现仅存靠西的一棵,位于现安地动物园侧面,也因数年前违章建房大量根系被损,即便有关部门做了维护,依旧难以恢复往日繁盛。靠东的另一棵本生长于村民章何新的居所(也是当时申氏古祠堂的所在地),战争年代被日寇连房带树一起烧毁,后有族中族长将古樟残骸以八十担米换给了上海商人,古樟就这样乘着竹排被送去了他乡。

魁心点将曾是这里的一景,传说在现安地电厂三电站处有一巨石,竹排行过此处,撑竹排的水手必须拿竹竿奋力一点,才能让竹排免于触礁,转而轻划出一道弧线顺水下行,否则竹排及水手必将粉身碎骨。

失女亭则诉说着一位慈父的思女情怀,父亲年少时将女儿与友人指腹为婚,女儿待字闺中,却不愿接受这段婚姻,便下水寻了短见,慈父追悔莫及,思女心切,便造了这失女亭,聊以慰藉。

安地申氏九十太公的传奇故事

安地村的一处矮坡上有座太公墓,墓旁立着一块牌坊,牌坊高约4米,宽约6米,顶刻宝瓶花瓣,两侧各有龙纹雕饰,颇为气派,其上碑文犹依稀可识,然唯缺了8根月梁不知去向。为纪念何人?道是申氏十三代纯字辈第九十号族人,生于明皇永乐年,卒于明皇成化年,享年七十五岁,字景阳,号石山,娶倪氏为妻,生六子,其中第五子为知邳州太守,后得二十四孙,人称九十太公,因其生前多行仗义,保百姓太平,被十里八乡视为神明敬仰,故修假墓以奉香火,即如今的太公墓。其孙辈于其身后五十年即明嘉靖年间盛夏时立了牌坊,彰其功德,以供后世族人瞻仰,现为金华市文物点。

九十太公身前究竟有何壮举?后世传奇故事颇多,尤以九十太公收养义子许洪光及智杀恶和尚的故事最为出名。

一日寒冬深夜,九十太公忽梦乌龙盘井酣睡,顿时惊醒,想此事必有蹊跷,直奔井边,果有一黑衣少年伏于井沿昏睡,太公心下思量,莫不是仙人托梦与他,许是这孩儿日后能成大器?太公问后方知少年姓许名洪光,年方十四,故居永康,因灾荒逃难至此,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故乡几时还。太公素有悲悯之心,便将那少年带回家中,收为义子,视如己出。一日见小洪光脚底板上生有七枚黑痣,九十太公脚下也有一颗,传言脚底长有黑痣之人天生有超人之能量,于是,九十太公对小洪光更加严加管教,悉心培养,小洪光亦不负众望,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一路高中,后留京城做了官,直至官拜兵部尚书、太子太傅。许太傅返乡探亲多次,却从不张扬,甚至连九十太公也不知其身居高位。

从当时的仙源村至郑宅必经一禅宗古庙,庙中来了个住持和尚,原为武举出身,京城犯案,逃难至此,本性不改,终日酒肉,私设水牢,有乡民娶妻嫁女,必强抢新娘嫖宿三夜才得放行,随行之人轻则被捉入水牢,重则性命难保,八方百姓恨之入骨,却又无力反击,且这和尚在朝中有靠山,更奈何他不得。九十太公欲为民解恨,计上心来。

一日,九十太公携厚礼拜会了恶和尚,道是家中要办大事,请求将大量柴火备于寺庙庭院,和尚心下揣测申氏望族办大事,定少不了他的好处,便随口应下。待万事俱备,九十太公趁夜令家丁分守寺院各处,一声令下,柴油浇上柴堆,一个火把上去,整个寺庙便燃起了烈火,可和尚还是逃了出来,九十太公从水牢中取出被和尚杀害官员的官印,以作日后物证。和尚则直奔京师找靠山,反告了九十太公一状。九十太公只得快笔家书予许洪光。

许洪光见义父身陷险境,立即修书予金华府知府,命其立即送九十太公至京师。知府哪敢抗命?派数十名府衙连夜抵京。不想九十太公到京城后就被人解开了手铐脚镣,且以锦衣玉食相待,父子相见后方知许洪光的官位,在许洪光的推动下,恶和尚很快被绳之以法。

相传是婺剧庵堂认母的发源地就在安地。

相传,在安地村不远处有一座尼姑庵,婺剧《庵堂认母》、《玉蜻蜒》中的徐元宰,就是这座尼姑庵中一位寄住于此的带发修行的尼姑王志贞的儿子,是申氏后裔,他成年后去尼姑庵认母。这一故事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法华庵尼姑王志贞,16年前与秀才申贵升相爱,指望脱离空门,与他结为夫妻。不幸,申秀才因病去世。志贞生下一个孩子,因尼姑庵不许养儿育女,她只得写下血书,忍痛把孩子丢在路旁。孩子被一个姓徐的拾去抚养,取名徐元宰。16年后,元宰中了解元。

一天,他偶然发现血书,猜出了血书中的哑谜,知道自己另有生身父母,母亲是个尼姑,名叫志贞。他决定走遍天涯,寻访母亲。元宰去过很多尼姑庵,均无母亲下落。

这一天,他来到法华庵,志贞尼姑接见了他。志贞见元宰面貌很像当年的申秀才,大为吃惊。元宰见她法号与母亲同名,也十分惊讶。元宰试探志贞的身世,知道她很可能就是自己的母亲。元宰假称上香观音大士,祈祷保佑他访得生母,并说出自己的生母也是一个尼姑。

经数次交谈,元宰完全说出自己的身世。志贞知道元宰就是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非常激动。因尼姑庵中规戒森严,若认了儿子,不但自己无容身之地,更会断送儿子的前程,因此迟迟不敢相认。志贞跑回住房,对着申秀才的遗像痛哭。元宰冲进房中,看见父亲遗像,掏出血书,跪在志贞面前恳求相认。母亲的慈爱,冲破了一切清规戒律,志贞抱住儿子,含泪相认,母子终于团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