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文化民俗篇二)

 吴越尽说 2022-05-03 发布于浙江

走,去嘉兴!游览笔记(文化民俗篇二)

作者:吴跃进


文化民俗篇二


⑤ 珊凤书场



秋季的书场门帘,丝丝红叶

珊凤书场是月河街区老字号之一,创办年代不详,民国时由钱金奎经营至公私合营,因常有名家驻演口碑极好,聚集了一大批听客。





春季的书场门帘,绿萝盈盈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嘉兴有六、七家书场,到1983年后仅存珊凤书场一支独苗,尽管如此仍然“居无定所”,先是从文华园迁到市总工会,再搬至人民剧院,后来一度回到月河坛弄,屡经兴废,于九十年代暂停营业。





珊凤书场原先在月河街区这里

2013年搬入靠近芦席汇的解放路上一座老宅内,重新开张,书场门联是:“把古往今来重新说起”,“将悲欢离合再叙从头”。





门口的对联写得真不错

嘉兴市评弹团由苏州老艺人蔡筱舫等14位艺人创办于1959年,团部设在中基路杨家弄,1960年改名南湖评弹团,1970年撤销,1978年恢复,1981年更名为嘉兴市评弹团。





老宅的照壁




历史上,有不少作品曾获得过荣誉,如中篇弹词《白雪丹心》、《乔秀成》,短篇评话《白大娘舍子救小李》、《舌战栾平》,长篇弹词《无冕皇后》、《神医劫难》,评话折子《醉打蒋门神》等,均获得创作奖和表演奖。





院内一角





嘉兴评弹名家中,有出身于我们吴江的庞氏父子,极受听客追捧,庞学卿(1917-1995)是弹词演员,六个子女中除女儿外,四个儿子英、雄、豪、杰均继承父业,成为评弹艺人。








庞志英、庞志豪近年仍在嘉兴、苏州等地登台献演,尤其是庞志英,在苏州的名气高过嘉兴和吴江,有“墙内开花墙外香”一说。另外两个儿子虽身在国外,也仍然从事评弹艺术,宣传中华国粹。




⑥ 农校旧址



嘉兴农校校舍(五十年代建筑)

嘉兴农校旧址位于解放路菜花泾社区,前身是创办于1950年的浙江省立嘉兴农业学校,在2000年前一直是嘉兴市的最高学府,1989年嘉兴丝绸工业学校并入,于2002年组建为如今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如今的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建校六十多年培养了大批农业、林业、园艺、养殖、蚕桑、农机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输送到全省各地,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力。





旧址门口,红五星还在

创办之初位于城南,1954年迁至菜花泾。八十年代,离学校不远有蚕种场,周围有解放路小学、南湖布厂和中西医联合诊所等。







相传,康熙五次南巡每次都经过嘉兴,康熙四十四年(1705)春,康熙第四次南巡,由松江来嘉兴,御舟经过菜花泾时,看到这里大片田野菜花盛开,烂漫如锦,赞赏不已,遂传旨御舟泊停驻跸。




农校所在的菜花泾一角

清代诗人诸凤翔在《禾事闲吟》中描述了当时的盛况:“翠华昔日幸双溪,凤艒龙艑尽向西。传语菜花泾驻跸,水围夜宿万星齐。”







农校旧校舍是典型的五十年代建筑,灰砖墙面,机制红瓦,木质门窗,大门上方有一只红五角星标记,多年来一直闲置,反而保留得很好。







当年能考上这所农校已经是本地农家子女不错的机会,而前几年可能只是无奈的选择。不过现代农业已经悄然吃香起来,突破传统农业概念后,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助力下,农业专业出现转机,六十年风水轮转似乎已经到来了。




⑦ 新塍老影院




2019年3月份嘉兴市又公布了一批市级历史保护建筑,共27处,大部分是古桥,其中有新塍人民电影院的老影院,于是特意又去了一趟秀洲区新塍镇。





该电影院建于1959年,大门口上方的《庐山恋》、《戴手铐的旅客》的电影宣传海报,至今还完好保留着,颇有怀旧的味道。







电影院本身的建筑形制具有民国风格,周围还有一小片民国与西洋风格“混搭”的建筑群,据说2014年在新塍拍摄电影《散养时代》(该片获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青年编剧奖”)时,便发现了这一片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群。







当地于2015年投资四千多万元,邀请中央美院主持设计和统筹,以修旧如旧的理念打造了“民国城”街区,初步形成影视基地,适宜拍摄民国题材的影视作品。







“民国城”以人民电影院为核心,依托东北大街沿市河的问松桥、吴氏老宅等景物展开,延伸到民国城内的街道,街道两侧店铺既有单栋西洋楼房,也有庭院式传统平房,以及中西结合的围墙、石库门等,再加上具有二三十年代味道的店铺招牌、广告,展现了民国时期的风情风貌。







街区里还有一片广场和两条里弄,便于多角度拍摄影视作品,已初步形成小型影视基地。到现在,已拍摄了《绝密狙击》、《无辜者》等三部电影和多部电视剧。




⑧ 灶头画艺术中心




月河中基路上的灶头画艺术中心,用实物形式集中展示了嘉兴地区民间灶头和灶画。





农村灶画作为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江南民间美术的瑰宝,稻作文化典型代表,“民以食为天”的艺术诠释。灶头画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确切记载,但据嘉兴民间灶头画艺人赵祥松第八代传承人考查,嘉兴灶头画至少出现在清朝中期,己有200多年历史。







灶头画以灶头为载体,灶头形状有花篮形、长方形、书桌形,根据人口需要,砌成两眼、三眼、四眼灶,锅的中间放置汤罐。灶头看似简单,其实构造较为复杂,正面有灶脚、灶身、灶台、烟箱、灶山、灶顶和灶帽;背面由下灶山、烧火口、出灰口等部位。






灶头绘画主要在灶身、烟箱、灶山、灶帽,根据灶的构造,绘画数量一般10—20幅。





内容一是花卉植物类,如荷花、石榴、仙桃、牡丹、万年青等;二是动物类,如鲤鱼、喜鹊、仙鹤、龙凤、大公鸡等;三是财神类,如八仙过海、聚宝盆等;四是历史故事类,如赵云救阿斗、古城会等;五是风光风景类,如宝塔、日出等;六是花边装饰类;所配文字大多为福禄寿喜、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人寿年丰、人财两旺等吉祥语。








灶头画催生和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民间艺术家,嘉兴现在至少有1000多名民间灶画作者。这些民间艺人是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⑨ 高公升酱园



位于月河老街的高公升酱园

月河街区另一家老字号高公升酱园起源于高照(今秀洲区高照社区),最早叫“高公兴”酱坊,由嘉兴高氏创立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距今有两百多年,硬壳糟蛋、酱萝卜远近闻名。





高公升酱园店堂

清末民初,高氏在新塍增开了高公顺酱园,随后,高氏家族又在嘉兴月河中基路开设了高公升酱园,不仅生产酱油,还做黄酒、白酒、酱菜等产品,最出名的是生晒酱油。1956年与当时几家酱坊合并公私合营为新塍酿造总厂。





高公兴酱园老照片(来自网络)




位于新塍镇的高公兴酱园旧址

高公升酱坊在高宝辛死后由四个儿子共有,后来,四兄弟中的高仲兰退股,转而从事钱庄及丝绸业,他与沈钧儒同一年(1902)中举,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斜西街购地建房,就是之前介绍过的“高家洋房”。





1982年时的高公升酱园旧照(来自网络)

高仲兰的股份由高叔荃购进,高公升转为高叔荃、高季乡、高伯衡三兄弟所有,由高季乡的儿子高志豪任经理。高季乡另外一个儿子高剑飞,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任新华社记者,在朝鲜板门店采访停战会谈时被地雷炸死,追认为烈士。






新塍镇上的高家老宅

高志豪曾当选嘉兴市第一届政协主席,因烈属身份,后又担任烈军属制品厂厂长。现在,住在嘉兴的就只有高叔荃的后代这一支,高氏后代其他人则散布在国外和国内多地。





位于南湖许家村的燕来堂(高氏祠堂)




高氏祠堂牌坊、文保碑

高家老祠堂在老家秀洲区高照乡,新祠堂在嘉兴南湖边许家村的高家祠堂(即今南湖国际俱乐部的燕来堂),这座祠堂由高叔荃建造,高伯衡督造。祠堂已有百年历史,为嘉兴至今还保存为数不多的老祠堂。









燕来堂内的情景



未完待续。

写于 2022-01-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