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保持统治能力的秘密和复杂局面下怎样使利益最大化

 莫为天下先 2022-05-03 发布于湖南

《资治通鉴》周纪

赵襄子使张孟谈潜出见二子,曰:“臣闻唇亡则齿寒。今智伯帅韩、魏而攻赵,赵亡,则韩、魏为之次矣!”二子曰:“我心知其然也,恐事未遂而谋泄,则祸立至矣。”

张孟谈曰:“谋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伤也!”二子乃阴与张孟谈约,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杀守堤之吏,而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之众,遂杀智伯,尽灭智氏之族,唯辅果在

译文:赵襄子派张孟谈悄悄的去见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听说唇亡齿寒,赵如果亡的话,下一个就该韩和魏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我们当然知道,只是担心事情泄露出去,会对我们产生祸患。”
张孟谈说:“这里除了我们三个,没有别人,话从你们的嘴里说出来再进入我的耳朵里,不会外泄!”韩、魏两人暗中和张孟谈约好了举事的日期和时间。
襄子在夜晚派人杀了守堤的官吏,把水倒灌入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从侧面夹击,襄子从正面进攻,智伯军大败,智伯以及智氏族脉全部被杀,只剩下了辅果。

赵襄子统治力爆表的秘密

智伯分别向韩康子和魏桓子索地成功以后,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赵襄子,最后遭到了赵襄子的拒绝,智伯一怒之下直接带着韩、魏联军把军队推到了晋阳城下,结果三年时间都没能打下来,于是智伯结合晋阳城的地理形势,想到了水攻的方法。

材料记载当时的晋阳城是 “城不没者三阪” ,可以想象的到当时的晋阳城面临着怎样的形势,可以说城内的百姓离生与死就只有不到两米的距离。

城内军民距离死亡尚且只有不到两米,赵襄子的距离就更近了,基本上一只脚已经踏入了鬼门关,因为大难临头各自飞,人性都是自私的,千钧一发之际,赵襄子这边的兵众家臣随时都有卖主求荣的可能,能统治到现在还没有崩盘,难道仅仅是得赖于赵襄子的统治才华吗?

这种情形颇有点后世三国时期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

情见势竭,此用奇之时

这是荀彧当时写给在前线作战的曹操的一封书信里面的一句话,大意就是所有招术都用尽,战局进入僵局,双方都特别难受的时候,就是出现变故的时候。

最后许攸叛变,曹操火烧乌巢,赢取了官渡战役的胜利。

现在的赵襄子也是这种情形,败局已定时,派出张孟谈夜见魏、韩二子,三方合谋打败智伯军队,扭转乾坤。

结合事理常情进行推断,这里面的逻辑应该是怎样的?我们来好好推断推断,首先就这则材料中的疑点进行提问:

第一、如果没有外应,张孟谈怎么出城?

第二、如果没有准确的情报方位,张孟谈怎么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的营寨?

第三、如果没有得到韩、魏二子的许可,张孟谈怎么能够安全见到他们两个?

第四、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任,韩康子和魏桓子怎么可能向一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说出自己的担忧以及表明自己的态度呢?

这一切的疑点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韩、魏二家早就悄悄的和赵襄子暗通往来了,只有这样,张孟谈能够成功夜见二子,并促使三家结成反智联盟的逻辑才能说得通。

如果没有魏、韩两家在战场上的放水,任凭晋阳城再固若金汤,晋阳城也早就沦陷了;

如果没有得到魏、韩两家的事前承诺,赵襄子即使民望再高,他的统治也早就崩盘了;

正是因为三家取得了联系并达成一致的目标,赵襄子才能坚定抵抗的决心,赵襄子只需要在内部高层把这一绝对机密适当的透露出去,他们抗战的决心和抵抗的需求才会和赵襄子保持一致,否则赵襄子早就被部众当成见面礼送给智伯当成投降的诚意了。

赵襄子在什么时候把这种绝密消息透露出去才是最佳时机呢?就是他们的亲人,他们的部众都被智伯杀死的时候,因为只有他们和智伯的仇恨越深,就越能促成他们和智伯的不共戴天,除非是绝望到只有投降才会有一线生机的时候,他们才会选择投降,因为在最为关键的时候,人考虑的永远只有自己,这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现在当他们知道魏、韩军队已经结成统一战线的时候,他们抗战的决心只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要坚定,什么样的军队无法战胜,就是有信仰和信念的军队,赵军的信仰是保家卫国,赵军的信念是打败智伯为亲人报仇,这就是赵襄子在被围城三年,在九死一生时统治力依旧爆表的奥妙所在。

就像官渡之战曹操面临最黑暗的低谷时,许攸叛变袁绍,为曹操带来了重要的情报后,曹操才得以转危为安。

你以为许攸叛变是自然发生的事?根本不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是有人操纵,有人策划的,否则许攸家眷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被抓获下狱,即使被下狱,许攸又为什么不向袁绍解释,因为许攸知道他的事性质很严重,触碰到了袁绍的底线,只要过去就是死,所以他只能选择投靠曹操。

而许攸事件的曝光,很大的可能性就是荀彧在背后暗中策划,不然荀彧为什么会说出此用奇之时,这个奇是什么,自然就是许攸了。

无论韩魏临时倒戈还是许攸临阵投敌,我们以为是天意所致,其实天意背后更多的是人为的操控,天意不过是掩饰阴谋诡计的遮羞布而已。

关于韩魏倒戈我们以为是这样的:

张孟谈夜见二子,张孟谈施展口舌之辩游说二子,二子说出隐忧,张孟谈再游说,二子被说服成功,这一切都是张孟谈的功劳和能力所致。

其实应该是这样的:

三家暗中互通往来,韩魏两家提供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张孟谈夜见二子,三家达成合作,约定举事日期,里应外合战败智伯。

张孟谈从头到尾只不过是赵襄子手中一个传话的工具而已,天机不可泄露,泄露了就不是天机了,事情的策划都是隐于水面之下的,当事情露出水面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局已定的时候了。

而在阳光之下奔波走动的那个人,他的作用就是个例行公事的作用。

张孟谈就是如此,否则为什么后期没再看到张孟谈的任何记载,因为他的作用已经没有资格载于史册了。

还有很多传言,赵襄子不用张孟谈,是因为张孟谈在晋阳之战功劳巨大,担心他功高盖主,这些说辞都是经不起任何分析的空穴来风。

如果连功臣都不能得到封赏,其他人岂不寒心,以后的工作,还怎么展开,以后用人的时候,还有谁会替赵襄子效犬马之劳。

赵襄子的格局如果只有这么点,那他就不是赵襄子了,就算赵襄子想要卸磨杀驴,后期也有的是机会和时间处置张孟谈,没必要做这种杀鸡取卵失尽人心的短期行为。

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堂堂开国之君,如果在这种重大利益取舍的形势下,自己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而是被一个说客轻易说服,岂不枉为国君。

如果他们没有事前商量,韩、魏两家又为什么要放弃眼前唾手可得的利益,而选择一个将亡之人进行合作,即使是唇亡齿寒,又怎么会知道以后的路途,谁是唇谁是齿呢!

谁赢帮谁,人们只会选择能赢的人和即将要赢的人,人们也只会选择做一个锦上添花的人,想要更多的人帮你,就先把自己这片锦编织好再说,不要怪人们太现实,因为这就是社会的生存法则。

至于韩康子和魏桓子的反击是被智伯的一句话而促成的,就更是笑谈了,他们三家早就在一开始就眉来眼去了。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很多人看到这则记载,都只会相信韩、魏是在这个时候才有了异心,想想怎么可能,不经思考就相信书面的记载等同于在生活中不经思考就轻易相信别人是一个道理,这种思维的人,我相信在生活中都还是处于社会底层,除非家里有矿。

书面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记载,还是那句话,不过是写史的人为成功者寻找的遮羞布罢了。成事的奥妙是不会有人告诉你的,在书面上看到的,从别人嘴巴里听到的,不过都是有心人想要让你知道的信息罢了,真正的天机只能靠自己去领悟参透。

那么韩、魏、赵三家是在什么时候开始眉来眼去的呢?我推测应该是在战争进行到一半时候,而且刚开始也不是三家一起,而是两家协商。

也就是说赵襄子是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当中其中的一个在悄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按照机密不谋于众的原则,在没有足够信任的情况下,知道的人越多,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这种性质的事情在刚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知道的人数越少越好。

赵襄子最先选择的是谁?比起韩康子,我更倾向于魏桓子,打开上帝视角,战争结束后,魏桓子得利最大,按照谁获利最大谁嫌疑最大的原则,只能是魏桓子,我甚至都在怀疑,不是赵襄子找的魏桓子,而是魏桓子找的赵襄子。

魏桓子细思极恐的权谋算计

我们假设推测一下,魏桓子有没有可能这样做:

撺掇智伯向赵襄子索取一块对于智伯很重要,对于赵襄子又不能割舍的战略要地,通过赵襄子的拒绝,引起智伯的大军压境,以此挑起事端。

在战场上故意放水,一方面保存自己的实力,另一方面让智伯在兵力上追加投资,在进攻和防守中把智伯和赵襄子双方的实力全部消耗一空。

自己表现出尽心尽力的假象,诱骗韩康子在战场上重兵押注,一方面消耗韩康子的实力,一方面让韩康子结怨于赵襄子。

等到智和韩实力消耗到一定地步时候,等到赵襄子筋疲力尽快要放弃抵抗的时候,魏桓子再恰到好处的与赵襄子取得联系,坚定赵襄子抵抗的决心。

两家意见达成一致以后,再去寻找韩康子加入联盟,而韩康子除了合作之外再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因为他已经看到智伯黔驴技穷败象已露,跟着智伯,那是在为智伯殉葬,选择魏、赵,最起码还能保全自己,韩康子没有选择,只能签掉这城下之盟。

看到没,这就是魏桓子的算计,从头到尾的每一步落子,都拿捏的堪称精致。

怂恿智伯攻赵,是为了消耗赵襄子的实力和其自身在赵氏家族中的统治威望;

请君入瓮欺瞒韩康子在战场上全力以赴,是为了让韩赵两家结下死仇,断绝掉他们将来合作的可能,让他们两家在将来的争夺中能够为己所用;

战场上放水是为了不让晋阳城沦陷;关键时刻联络赵襄子,是为了坚定他抵抗的意志,为三家联合灭智打下坚实厚重的基础。

而智伯,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大傻冒,一个被魏桓子玩弄于股掌之中的大傻子,魏桓子靠着智伯这颗关键的棋子下活了整盘棋,魏桓子的剑锋,从一开始就是直指智伯。


最后聊一聊资治通鉴这本书,为什么要读它,读它能对自己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书贯穿了中国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事件,有王侯将相兴衰史,有升斗小民发迹史,有市场兼并的战争史,有创业初期的成长奋斗史,里面囊括了成千上万的事件,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把资治通鉴读懂,你就有了几万种思维模式,带着这些思维方式,可以轻松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任何事情。

这只是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你内心思想上的变化。

看完通鉴,等于是多活了一千三百多年,把自己代入进去,与古人对话,看高手落子,见兴衰起伏,品人物心路历程,你能切实的知道什么叫厚重沧桑,什么叫气势磅礴,什么叫灻手可热权势滔天,什么叫人去楼空世态炎凉。

当你有了成熟的心智,缜密的思维,稳重的性情,做事的思路以及渊博的学识以后,外界的所有条条框框对你都不再有约束,你会知道如何就地取材,如何因势利导,如何拿天下万物为己所用。

一本通鉴包罗万象,看看通鉴,学点智慧,让自己在生活中少走弯路,一件事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思考的越深,就越是能看见常人所看不见的东西,人生之奥妙,不在于你能看见什么,而在于你看不见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