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包医生用经方】冰火两重天的痛经

 包斐丰用经方 2022-05-03 发布于浙江
作者 I 包斐丰

11月下旬,我之前的患者小杨再次来到我的诊室,这次她带来了她的闺蜜,同样被痛经折磨得不堪其苦。

小杨开心告诉我,困扰她的痛经,已经有半年左右没有发作了。她早就和“1+3”(卫生巾,止痛药、热水袋、暖宝宝)经期伴侣说拜拜了。所以对我很信任,这次特意把闺蜜带来。

小杨的痛经,我印象很深刻,还得从4月份说起。

小杨自己也是同事推荐后,在4月初来求诊,主要因为痛经,已经有两年多了。疼痛与月经总是如约而至,从第一天开始小腹部持续疼痛,剧烈时还会引起恶心呕吐,躺床休息也无济于事,每次只有在服用止痛药后,这种无法言说的疼痛才会稍微减轻,可腹部冰冷的感觉并未改善。

小杨苦笑着说,卫生巾、止痛药、热水袋、暖宝宝是她的1+3经期伴侣。

后来发现止痛药服用太多,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疼痛感,但也带来新的问题,月经量在减少。近几个月的经量少的可怜,经常是点滴而出,已经没有以往的涌出感。

她说,月经前期还伴有头痛,还有两侧乳头刺痛到不能触碰,外阴口也有类似的刺痛。

我注意到她的手背部肤色暗紫,她自诉有冻疮史。同时,她的唇色偏暗,上下唇隐约可见散发的瘀紫点。

号脉的时候,小杨的双手冰冷,脉细如线,似有似无。这些都是寒瘀特性的方证信息。

小杨后来告诉我,她看过中医,大多说她是血虚宫寒,用的都是温补中药,可奇怪的是服药后不见好转,还上火呢?她平时很怕冷,但还特别容易上火,月经前牙龈肿痛、平时口腔溃疡经常发作,还有痔疮出血。我的体质究竟咋回事?

很显然,她是冰火夹杂、寒热矛盾体!在实际的临床中,我发现很多疾病都具有这种特点,病理特性大多是寒热错杂的。也就是有寒有热,寒热夹杂。

于是,那张古代治疗手足厥冷的经典专方当归四逆汤浮现在我眼前。再结合她久寒、且容易上火的特点,我遂给予当归四逆汤加黄芩、吴茱萸和生姜临证裁剪,作了一定加减。

小杨的痛经,发生于两年前,并伴有月经量少等血虚体弱的表现,但这些都无助于方证的确立。我用当归四逆汤的依据:一是手部特征。手部冰冷,以及似有似无的细弱脉象,这就是当归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最典型的表现。二是疼痛特征。经前的乳头、外阴口、头部刺痛等表现,也是原文“身痛如掣者”的再现。三是冻疮病史。

当归四逆汤适用于一种以四肢冰冷发紫、脉细、疼痛如刺为临床特征的寒性体质。通常解释为血虚寒凝,多见于女性。但是,有很多患者同时伴有热像,如本篇中小杨的“易上火”的表现。

我在处方上学习恩师黄煌先生的用药方法,在当归四逆汤方中加入了适量清热泻火的黄芩,起到寒温共用,应对不同的病理特性。其实,本方加入黄芩,也可以理解为当归四逆汤与黄芩汤的合方。

小杨偏寒的体质,属于条文中的“内有久寒者”,故方中加入“吴茱萸、生姜”。鉴于目前对原方中的“通草”的认识不一,且患者没有明显的骨关节疼痛,故去“通草”。

小杨持续服用本方,疼痛逐月减轻,三个月左右她自行停药后未再复诊过,直到这次带着闺蜜过来,才有了本文开始的一幕。

痛经是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话题,很多女性朋友深受痛经的“折磨”。我的妇科门诊中有大量的患者是因为痛经而来求治的

痛经的发病率高。据牛津大学妇科专家肯尼迪博士,在英国科学成就学会会议上说,2/3的妇女有痛经,3/4的痛经发病导致无法工作。痛经对女性的困扰,是导致工作缺勤或者不能运动的最重要原因。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痛经,目前依然是医学尚未攻克的难题之一。除了服用止痛药,很多女性不知道痛经该怎么办才好。

见痛止痛为权宜之计,有没有一种方法能更持久的解决痛经?

经方治疗痛经的效果是肯定的

经方治疗痛经,不只是盯着疼痛,经方更关注痛经的人。实际上痛经在不同女性体质上,有着很大的临床表现差异。甚至背后的寒热属性,截然相反。有时,更是错综复杂,寒热难以分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