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城邦的自然形成过程是“家庭—村落—城邦” 人类社会能够达到比其他群居动物更高的政治组织形式,主要是因为人类是唯一具备语言机能的动物。 “人天生是一种政治动物”意味着城邦相对个人具有优先性。 城邦虽后于个人和家庭出现, 但就其自然目的因而言城邦是先于个人和家庭的, 是符合自然的,从而也是人类本性的自然的演化结果。 人之所以为“人”,首先是作为城邦共同体中的“人”。 但亚里士多德并不认为可以为了城邦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城邦的优先性是一种目的优先性。 脱离了城邦共同体生活的个人,无法满足其符合人类本性的生活, 只能算是名义上的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也即能够追求至善生活的全方面自足的人。 “自然”意味着其演化的原因和目的内在于自身, 而这目的导向最终的善,即“自足的”和“完善的”。 亚里士多德以自然目的论的方式, 为摆脱神学束缚的政治学奠定了基础, 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 什么样的共同体才能完成对“至善”的追求呢? 根据城邦的目的和人数多寡,亚里士多德将城邦分为两类六种: 两类:自然政体:政体统治者的目的是为促进公共利益——符合城邦的目的。 变态政体:背离了这一“自然目的”,统治者是为了谋取私利。 六种:一人统治:君主政体、僭主政体 少数人统治:贵族政体、寡头政体 多数人统治:共和政体、平民政体 六种里每一对前者为自然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 在亚里士多德这里民主制并不一定是好的政体。 “在最好的政体那里,公民应当是以德性优良的生活为宗旨、既能治人又能治于人的人们”,但假如有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德性和政治的能力远超于其他人,却“把他或他们与其他人平等对待,显然是不公正的”。 最理想的政体是中间性质的混合式政体, 由中等阶级统治的城邦, 能够反映多数人的意见和兼顾不同阶级的利益。 #哲学 |
|
来自: mynoteboo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