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前不久,我国一项考古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该论文通过分析距今已有9000年历史的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墓葬中出土的陶器残留物,判断陶器内曾盛装由大米、薏米、不知名植物块茎酿造而成的“啤酒”。论文认为,饮用这种“啤酒”很可能是9000年前的古人举行葬礼仪式时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我们心目中,啤酒属于“舶来品”,也是一种现代饮料,其实,它的历史比固有印象要更加悠久。广义上讲,将谷物中的淀粉水解产生糖分,再利用酵母菌使其进一步发酵而制成的酒精饮料都属于“啤酒”的范畴,因此,在桥头遗址发现的这种酒类残留物是可以被定义为啤酒的。中国古人所饮用的酒中,“醴”就和啤酒较为类似,《尚书》中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糵。”注释为:“曲,朽也,郁之使生衣朽败也;糵,缺也,渍麦覆盖之使生芽开缺也。”说明醴是用发芽谷物糖化酿制而成的酒。但古人“厌其味薄”,导致没有在我国传统酒中占据主流位置。《淮南子》还记载了一个“鲁酒薄而邯郸围”的典故,战国时期楚宣王会见诸侯,鲁、赵两国献酒示好,鲁国酒味淡薄,赵国酒味醇厚,楚国主酒吏向赵国索贿不成,便故意将两国的酒掉包,导致楚王以为赵国故意献上味薄之酒,竟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对酒口味的偏好。 中文里的“啤酒”是20世纪初从德语bier音译过来的,这一词在中古日耳曼语里可能有“泡沫”的含义。英语单词beer最初指的并不是发芽谷物酿制的啤酒,而是用蜂蜜和苹果酿造的甜酒,后来才固定指啤酒。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啤酒是在纳图夫遗址出土的,这一史前文明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纳图夫人曾居住的洞穴里,考古学家在砂岩上凿洞制成的石臼中,发现了小麦、大麦、燕麦等谷物和植物发酵的残渣,推断纳图夫人已经能够让谷物发芽糖化后利用自然环境中的酵母菌使之发酵,酿成啤酒,将人类制造啤酒的历史推到了一万多年前。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万年前的啤酒”因为没有过滤掉谷物颗粒,应该是一种类似稀粥的糊状物,不像现代饮用的啤酒那么清澈。 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里,有一位“啤酒女神”宁卡西,古苏美尔人认为她保佑了啤酒的顺利酿造,这也说明当时酿酒是家庭中妇女的专属任务。苏美尔人的啤酒是用一种特殊的大麦面包“bappir”酿造出来的,将大麦粉烤成较硬的面包后再将它磨碎,与麦芽和蜂蜜混合发酵制成啤酒,做法有点像俄罗斯的格瓦斯饮料。在公元前1800年的苏美尔泥板上,有着这样的赞美诗:“宁卡西,你倾倒出滤清的啤酒,就像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涌流。”现代美国酿酒协会设立的家酿啤酒奖项就叫“宁卡西奖”。 现在我们在啤酒成分里,可以看到一种名为“啤酒花”的原料,欧洲人早在公元9世纪就开始人工栽培这种植物。啤酒花是桑科葎草属植物,在它的花序中含有多种能够杀菌的化合物,有助于啤酒较长时间保存,同时它含有的类黄酮、多酚也为啤酒带来一种特殊的“苦味”,并使其产生泡沫。今天,啤酒花已经成为全世界啤酒酿造的重要原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