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们板桥地区的名片,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是板桥老街北面的一座青石板桥。至于这座桥的来历,但凡板桥人都知道。其历史可追溯到1500年前,当时河上的桥,只是一个在船或筏子上铺木板的浮桥,后来逐步演变成有固定桥桩、桥板的木板桥,故地名因桥而得名,沿用至今。 当年木板桥改为青石板桥是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板桥贤士募款,将板桥河上的木桥重砌为青石板桥。也有人说青石板桥在明朝就有了,为单石孔桥,但并无史料证明。 摄影:孙学军 上图这块位于东边桥栏杆的石碑相信大家都见过,碑上刻有“大清康熙二十七年岁次戊辰十一月初二重造,郭贤吾与祠山庙羽士(道士)赵嵩如共同募款重修。”字样。细看这用楷书写的碑文,字体端庄秀劲。很多人都认为这块碑是在清朝立的,其实并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桥栏杆的外侧还有这样一块石碑。 由于石碑在栏杆外侧,因此很难有人发现。碑上除了刻有“板桥”二字之外,在右下角还刻有“民国乙卯重修”字样。细心的人会发现,这字体和桥栏杆内侧碑上的完全一致,应为同一人所书。这也就是说这块碑应该是民国时期所立,并非清朝。那么这碑文究竟是谁人所题,相信知道的人是少之又少。为了找到这位题写者,笔者翻遍了板桥所有史料,竟无任何记载,这不但是我,同样也是很多老板桥人心中的一个谜团。 前不久,笔者在与一些板桥老人交谈中偶尔得知了这碑文是何人所题,随后又与这碑文题写者的后人、现居住在南京长江路的席与秀女士取得了联系。为了证实这件事情,席女士还提供了其爷爷所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为慎重起见,笔者又请专业人士将其与碑文进行比对,得出的结果是确为同一人所书。至此,困扰板桥人多年的老桥碑文题写者终于浮出水面。 摄影:郭摄添像 在我们板桥有一个姓氏比较特别,而且诺大个板桥拥有这个姓氏的也只此一家,那就是“席”姓。如今说到席姓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这席姓根系原在今天的苏州吴中区太湖之滨的洞庭,民国时期,苏州席家被称为中国第一金融豪门,在大名鼎鼎的汇丰银行,席正甫(字素贵)、席立功(字裕成)、席鹿笙(字德濬)祖孙三人在汇丰银行任买办长达55年之久。 苏州洞庭东山,图片来源:网络 据席与秀女士介绍,苏州席家子孙多以经商和行医为生。她们席家这一支是从十九世纪中叶来到板桥的。根据席与秀女士提供的席氏族谱记载,洞庭东山席氏从明代末期的二十八世席端樊、端攀兄弟开始,辈分为“端本启永枯,绍世存元素。裕德与时行,秉维昌尔祚。”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们的国粹,而作为国粹的中医,与书法之间有着很微妙的关系。因此字写得好坏,对于一名中医来说是第一要紧的事情。有些病人习惯先看处方、病历写得好不好,以此来判断医生的水平。席裕南是祖传的中医,在清朝末期的板桥一带很有名望,尤其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都是难得一见的佳作。
这是席裕南写给其子席德洪的家书,图片由席与秀女士提供 年轻时代的席与秀的父亲席德洪先生,图片提供:席与秀
年轻时代的席裕南之女杨淑琴女士,图片提供:席与秀
因医术精湛,席裕南后被召至清太医院,成了为皇家及官员们服务的医生。1912年,清王朝灭亡后,席裕南回到板桥行医。 清朝末期,因青石板桥破损严重,当地政府进行大规模的重修,所用费用由当地乡绅集体捐出。该桥建了好几年,直到民国4年(1915年)才完成。重修后的桥栏杆由过去的青石改为现在的城墙砖,修桥所用青石来自板桥落星和江宁镇采石场。 图中为原来的桥栏杆,这是2011年老桥维修时,从河底打捞上来的,现保存于华兴村史料陈列馆。
据席裕南外孙臧抗雪先生介绍,他听家里的老人说过,原来的青石板桥的确有块记事碑,位于桥北面的西侧,碑文内容和现在的是一样的。新桥建成后,其外公席裕南受邀根据原碑文重新书写,由石匠凿刻而成。之所以请他外公书写,就是因为他外公的书法功底很深厚。 现在我们看到的记事碑有两块,分别位于桥栏杆东西两侧,西侧碑有字99个,记录了当时板桥重修的具体情况以及捐款人的姓名。文革时期,西侧碑文被原古雄村一造反派悉数凿毁,这既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板桥人的遗憾。 席裕南先生根据多年的行医经验,曾编写了一部医学著作《温热指南》,此书现为其后人收藏。 医书扉页:湿热指南,先人席裕南遗墨,席德洪留读
这本《温热指南》是由席裕南先生用楷体手写,正是有了这本医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其书法功底之深厚,同时也可以看到书中的字体与现在老桥碑文的字体完全一致,这也证实了老桥碑文的题写者为板桥著名中医席裕南先生。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将席裕南先生的书法与现存的碑文对照一下。 关于席裕南为青石板桥题写碑文一事,席家后人都知道这事。席与秀女士说,她经常带着席氏后代来到老桥上看看,告诉子孙不要忘了这碑文的题写者是她的爷爷。 席德洪夫人刘玉凤与子席与正(右一)、长女席与芳、次女席与秀于1959年的合影。图片提供:席与秀
南京林业大学退休老师、席裕南先生的侄女、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席德言女士曾多次来到板桥,每次来板桥,她都会去青石板桥上,在那碑文前伫立、追思,然后会抚摸石碑,口中喃喃的说:我来看看大伯伯写的字,我来看看大伯伯写的字…… 一座古桥,就是一段历史; 一座古桥,就是一方文化。 一百余年过去了,这座饱经风雨沧桑的青石板桥见证了板桥百年历史的变迁。如今漫步古桥,幽古思今,我们在感叹古人的智慧与勤劳的同时,也会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 想起了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