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中岁月

 三自之我 2022-05-03 发布于天津

书中岁月

姚文冬

  清代文人袁枚有一句名言:“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借来的书,总担心被催还,自然要迅速读完,若是自己的,惰性使然,反而会被束之高阁。此言也被诸多爱借书的人奉为圭臬。我却不以为然。我从不借书读,也不太愿意把书借给别人。

  对于读书人,书就是自己的孩子,或者恋人。借出去的书,除了担心一去不还,更忧虑的是,每个人的阅读习惯不同,我担心我的书会受了“委屈”,比如书页掉了、书脊碎了、被涂抹了或被弄脏了,等等。

  我也不借别人的书,是信奉一个道理——读书与藏书,应是不可拆分的整体。家具电器会更换,甚至房子也会更换,书却不会轻易更换,算是一辈子的恒产了。书越老越珍贵。自己读过的书,吸纳了时光、情感,藏着一段岁月,成为古董一样的珍品。我藏书还有个习惯,某本书好,非常喜欢,等有了更佳的版本,会再买一本。试想,能把借来的书收藏起来吗?如果喜欢一本书,必须拥有它才心安。

  所以,袁枚的观点也站不住脚,借书,得看是什么书,若是一本消遣读物还可以,倘若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类,难以想象借个三五日会读完,即便读完了会有什么效果?况且,书到手了,并不代表马上就要阅读,有位作家说:“在人生适当的时候,你终会翻开那本当时当刻自己需要的书。”这一点至关重要。有很多书,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反复阅读的,靠借是满足不了的。

  其实,袁枚做官之后,以薪俸易书,积至四十万卷,筑藏书楼“小仓山房”“所好轩”。看来,他也难以自圆其说,还是要购藏属于自己的书。

  买书更有额外的乐趣。以前,我每隔一段时间,会觉得空落落的,总觉得生活欠缺了什么,对了——该买书了。当一册册书进了家门,我最享受的时刻,便是一本本拆去塑封,触摸质感不一的封面、纸张,仔细端详书的装帧、设计,阅读目录、序跋……新买的书不是马上放进书橱,通常叠摞在书桌上,每读完一本,才搁进去一本。望着案头的“小山”被慢慢削平,便有一种阅读后的成就感。

  虽不愿借书与人,但我喜欢把书送给朋友。

  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书买回后,阅读中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就开始琢磨,它适合谁呢?就将这本书送给谁。有段时间我爱看一档电视节目,对某位嘉宾发生了兴趣,就买了他的两本书看,但实在不合胃口。后来我知道一个朋友喜欢读那位嘉宾的书,就立即相赠了。另一种,是自己喜欢的书,那种读后的妙处,憋在心里难受,非常想与人分享,于是下次再去买书,就顺便再购一册,送给可能有共鸣的朋友。第三种,就是仰慕已久的书,会成双购买,自己留一本,送来访的朋友一本。还有一种情况很奇特,读书人都有“前买后忘”的毛病,书难免会买重了,没必要退货,也就有了送人的契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