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感动中国》20周年专题(二)

 郑州一中侯巍 2022-05-03 发布于河南
 

撰文: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丁智会

美编:萍影相随

温馨提示:本文已发表于《疯狂作文·素材控》4月刊,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岁月的犁铧无声耕耘,从2002到2022,《感动中国》已陪我们走过了20载的岁月。或许20载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转目一瞬,但那些携带着光与热的名字和他们赋予我们的感动却拥有了不休不灭的力量。每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都是民族的光源,是时代的先锋,他们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书写了我们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们有的是蜚声中外的科学大家,有的是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有的是铁骨铮铮的爱国军人,还有的是你我身边的普通民众……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来自祖国的四方八方,他们以孜孜矻矻的坚韧之心,笃行不怠的奋进之心,杜鹃啼血的赤诚之心,善良温润的纯真之心……书写了让我们震撼与动容的篇章。为什么品读他们的故事常让我们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用自己的人生播撒着人性的芬芳。为什么他们的人生有感动中国的力量 ?因为他们用小我的奋斗托起了泱泱大国的辉煌。20载《感动中国》,记录的不仅仅是那些闪光的名字和人物,更是他们背后的民族精神成长印迹!

Part3
感动中国2022

颁奖词:你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得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杨振宁:明月共同途

他是世界最顶级的物理学家之一,1957年他35岁的时候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就是杨振宁。

他出生于1922年,父亲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教授,从小就叮咛他:“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他孜孜不倦,认真求学,22岁时便在西南联大获得了硕士学位。为了在物理领域有所建树,1945年他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他回国省亲,见到了自己最亲近的朋友——邓稼先,邓稼先曾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的期待。杨振宁时刻没有忘记与朋友的承诺,2003年,他放弃美国的国籍,回到了祖国在清华大学任教。他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为清华大学在培养和招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还通过各种活动为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顶尖学府带来了大量科研经费,建立了60多个物理实验室,使我国的物理学科研究更上一层楼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大师风范,不断求索。杨振宁先生从年少求学,到求学海外,从不曾停下不断进取的脚步。22岁的他已经从西南联大硕士毕业,35岁的他已名满天下,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他从不曾停下脚步,回国后给清华的学子授课,帮助国内的顶尖学府建立物理实验室,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力充沛,散发自己的光与热。这样的物理大师,让人心敬!

核心角度:功在世界,心怀家国。从中华少年,到爱国游子,到归根老人,岁月须臾而过,改变了他的容颜,却从未改变他对祖国的满腔热忱。归国后的他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只愿国内物理专业获得长远发展,只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顶尖人才。纵然功在世界,心中常怀家国!

创新角度: 友情可贵,践行承诺。几十年前,挚友邓稼先先生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刻在了杨振宁的心上。邓稼先1986年以身许国,临终还在关心国家的尖端武器研制问题。大洋彼岸的杨振宁牢记朋友的嘱托,在03年回到祖国,投身祖国的物理学科建设,用数十载的岁月,隔着生死兑现了对朋友的承诺。这份珍贵的友情令人感动。

Part3
感动中国2022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自强敏天行


颁奖词: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修出幸福花。

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自强敏天行

“我是你的手,你是我的脚,没有什么坎儿过不去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两个人合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相濡以沫,身残志坚,开辟出了自己的幸福之路。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由于家里贫穷没钱医治,右手和双脚溃烂先后截肢,只剩下了一只手。他妻子李国秀,天生没有双臂但身体的残疾并没有让他们自卑,反而激发了他们异于常人的毅力。夫妻二人合作打整土地、喂养牲畜、拔菜洗菜、炒菜做饭。李国秀还能用双脚娴熟地做绣花鞋垫,补贴家用。他们凭借自己的辛苦劳动将一儿一女养大。如今女儿已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教师,儿子也有了稳定的工作。

2019年,夫妻俩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危房改造建起了新房。为了回馈社会,张顺东主动参与服务群众的工作为坪子村135名残疾人提供联络服务,带领他们学技术,一块走上致富路他们不但能直面自己的残疾,还能用自己的经历去鼓励人。张顺东说:“既然命运注定自己残疾,就不要做无谓的自卑和痛苦;一根草顶一颗露水珠,相信每个人只要自立自强,都会像小草一样活下来。”如今,他们还买了一台电脑,积极参加残疾人电商培训,希望把更多特色农产品放到网上去销售,找到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 身残志坚,活出自我。每一个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有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即使你是一个残疾人,也要勇敢地活出自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两人用一只手、两只脚丈量出了不凡的人生路。他们用坚强的意志,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核心角度:不畏困厄,自强不息。谁的人生会一帆风顺?谁不曾经历痛苦,走过困厄?灾难来临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空自嗟叹,要自强不息,扼住命运的喉咙。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无脚也能踏出幸福路,无手也能绣出幸福之花,靠的是什么?是坚韧的意志,是自强不息的精神。

创新角度:国家扶贫,结出硕果。国家的扶贫政策给贫困地区的人们送去了幸福,带来了希望。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在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建成了心房,学习了电商技术,走上了新的致富路。既吹糠见米,又久久为功。扶贫政策已结出了硕果,未来,会有更多的贫困人口踏上乡村振兴的致富之路。

苏炳添:秉心自超越

颁奖词:摒住了呼吸,九秒八三,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苏炳添:秉心自超越

他被称为“跑得最快的亚洲人”,2021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他更是跑出了9秒83的优异成绩,打破亚洲纪录创造历史,并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亚洲选手,他就是苏炳添!

1989年生于广东的苏炳添从小就表现出了良好的运动天赋。2011年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他以10秒16夺冠,打破了保持13年之久的全国纪录。为了激励自己能突破每一个0.01秒,2014年时,他挑战自我,把起跑脚换成左脚坚持每天练习起跑几百次,即使走路也是练习起跑的样子,连睡觉也在思考如何跑得更完美。2015年北京世锦赛半决赛,跑出9秒99的成绩,博尔特仅差0.03秒。2019年,苏炳添受腰伤困扰,缺席了很多重要比赛。但他激励自己永不放弃,不断超越自己。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32岁的年龄跑出9秒83的成绩,震惊世人。他觉得正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做支撑,他才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他说,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家在训练技巧、伤病恢复等方面给了运动员最有力的支撑,中国人可以跑得更快!

在生活中,苏炳添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即使是在家庭聚会中,他也严格按照国家队的饮食要求,不滥食,不乱食,不吃猪肉,更不喝酒。而且,他每晚十点就准时休息,他说这样第二天时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投入训练。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人生不设限,进步无极限。成功的人大都是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向更高处进发的。苏炳添不断挑战极限,打破了亚洲人百米跑不进10秒的偏见。在东京奥运会上更是跑出了9.83的成绩,让世界为之震服。愿你在逐梦的路上,从不停止自己追求卓越的脚步。

核心角度:中国速度,中国力量。谁说亚洲人是天生的弱者?谁说中国人永远嗅不到百米赛场的芬芳?苏炳添以中国飞人的速度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他说这速度的背后蕴藏着中国力量,国家对体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以科技为运动员科学训练助力,精心治疗运动员的伤痛。相信未来,中国人可以更强!

创新角度:保持自律,迈向成功。自律是一种无需他人监督的自觉,是一种令人叹服的人格力量。成功的人大都是自律的,不用任何理由为自己的放纵和懈怠寻找理由。苏炳添几十年如一日在饮食和作息上的自律,让我们禁不住赞叹。这种自律让他能够以充沛的力量投入到训练和比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修身行乃先,愿我们都能做个自律的人。



朱彦夫: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颁奖词: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朱彦夫: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他在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左眼失明,但他凭借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成为自力更生的生活强者。他带领村民致富,在晚年时他把自己的经历写进书中,《极限人生》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朱彦夫14岁参军,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1950年12月的长津湖战役中,他成了全连唯一存活下来的人。在昏迷了93天,经历了47次手术后,他虽侥幸存活了下来,却失去了四肢左眼,右眼仅剩0.3的视力。为了减轻国家的负担,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摔碎了上百个碗和碟子后因摔伤、冻伤用药90多次后,他终于能成功地照料自己。1957年,24岁的他被选举村党支部书记。他拄着双拐,爬山头,到田间,访贫问苦到家院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领导村民开山劈岭,治山改水经过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为了不辜负战友的嘱托,2007年,他开始动手写书。他用嘴咬着笔与用残臂夹着笔交替写作口中的涎水,头上的汗水,残臂上的血水,浇筑了这本血泪之作翻烂了四本字典,用了半吨稿纸,七度春秋,七易其稿,他终于部饱蘸着激情热血、激荡着浩然正气的生命之作——33万字的《极限人生》,捧给了世人。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热爱家乡,无私奉献。家乡是自己的根,每个人对家乡都怀着深深的眷恋。朱彦夫在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后毅然回到了家乡。在成功实现生活的自立后,他把自己的满腔热忱都献给了家乡。哪怕是爬着走,滚着走,也要走遍村里的家家户户,也要踏遍故乡的山山水水。25载春秋,他终于带领乡亲们成功脱贫。这种奉献精神怎不令人动容?

核心角度:挑战生命极限,绽放生命之花。当生命之花绽放在贫瘠的土地上,那种生命的坚韧尤为让我们感动。朱彦夫没有了四肢和左眼,却学会了自力更生,更是学会了用嘴和用两只胳膊夹着笔写作。困厄时,有人在痛苦中跌入深渊,有人却勇于挑战极限,使自己的生命之花怒发。愿你,也能做生命的强者。

创新角度:一波一折,皆是风景。山路因曲折而动人,生命因波折而精彩。朱彦夫的人生之波折令人惊叹,但他不畏艰难,把每一处波折都化作了人生的风景。我们从不歌颂苦痛,但我们也绝不应惧怕坎坷。踏平坎坷城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他用不屈的意志书写了一段又一段绝美的风景。

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颁奖词:像静水深流,在静水底涌动,报国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顾诵芬:冲天鹏翅阔

他毕生致力于飞机研究,是国产大飞机战略布局的推动者,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是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顾诵芬,提起他的名字,人们肃然起敬!

1930年,顾诵芬出生在江苏。儿时他曾目睹日本飞机从头顶呼啸而过所到之处尽留下硝烟和废墟。他在心中播下了航空报国的种子:“有一天,我要造出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飞机,让我们的祖国不再受欺负。” 

1951年从上海交大航空系毕业后,他积极投身祖国航空事业。1956年8月,新中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在沈阳成立与徐舜寿、黄志千等人一同参与了我国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的设计19697月5日,歼8飞机实现首飞。但在随后的飞行试验中,飞机出现强烈振动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亲自带着望远镜、照相机,乘坐飞机上天,跟在试验飞机后面观察振动情况!当时由于他的师友黄志千逝于空难,顾诵芬的夫人曾和他做约定让他不再乘坐飞机。但他瞒着家中亲人,三次上天观察飞机的状况,终于成功解决了抖振问题

他为新中国的航空事业奋斗了一生,血液中始终流淌着航空报国的理想与激情。他心无旁骛,专精于自己的学术领域,淡泊名利,他淳朴的情怀、不变的热忱让人感动。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热爱航天,素履以往。唯有热爱,方得始终。顾诵芬年少时便在心中撒下了热爱航空的种子。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这是热爱的力量,它可伴我们抵达岁月漫长。这份热爱陪伴着、鼓励着顾诵芬航空报国70载,让我们的航空事业蒸蒸日上。怀热爱之心出发吧,素履以往,收获一路芬芳。

核心角度:以身报国,清芬永扬。从青葱年少到意气风发,从黄浦江畔前往冰雪北国

顾诵芬胸中始终跃动着一颗爱国心,从年少未敢忘忧国,到一生挚爱献祖国,他躬耕航天事业,使中国航天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迈向航空大国、强国的行列。“英谋信奇绝,夫子扬清芬。” 航空报国70年,他让中国人的脊梁挺得更直!

创新角度:责任心强,勇于担当。在工作面前,态度决定一切。勤勉认真的态度之花会结出令人欣喜的丰美果实。当歼8飞机试飞出现抖振问题时,顾诵芬责任心强,勇于担责,主动提出要亲自坐飞机到空中查看试验飞机的状况,以找出症结,解决问题。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让他成为了国人景仰的航天大家。

吴天一:高原守望者


颁奖辞:喝一口烧不开的水,咽一口化不开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梦。缺氧气,不缺志气!海拔高,目标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条路,开辟了一条路。

吴天一:高原守望者

世界屋脊上,他带领医学团队,常年跋涉在离蓝天、白云最近的天路上。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投身高原医学事业。他就是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响应祖国号召来到青海。目睹许多高原建设者病倒甚至牺牲的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投入到对高原病的研究当中去。他克服了头痛、胸闷、呕吐等高原反应,骑着马深入牧区去做高原病凋查。饿了吃点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带的干粮,晚上睡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帐篷里,深夜点着酥油灯整理数据资料……他以自己的勤勉,和守卫生命的高度责任感创造了奇迹:青藏铁路五年建设期间14万员工无一例因急性高山病死亡。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生命保护神”。

为了高原医学事业的发展,他曾经不止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在下乡的途中他经历过多次车祸,造成全身14处骨折,至今腿部还有一根十几厘米长的钢板。高原长期的紫外线辐射让他40多岁时双眼就患上严重的白内障,在进行高低压实验氧舱模拟实验时他的耳朵鼓膜被击穿,听力严重受损。如今年事渐高的他,心脏装了起搏器,但他觉得自己还有精力继续投身医疗事业。“青藏高原是我科学研究的根,是我生命的根,高原医学研究是我一生的追求。”这是他对高原深情的告白。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专注一事,矢志一生。择一事,终一生。一时的选择容易,一生的坚持很难。把一生的时光都专注于一件事,是多么的难得与可贵。吴天一把自己的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高原医学的研究中去。他把心血洒在青藏高原上,在天路上谱写了最动人的生命故事。

核心角度:不畏艰辛,无私奉献。到了昆仑山,两眼泪不干到了唐古拉,伸手把天抓。”青藏高原条件之艰苦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但吴天一不畏艰辛,在巍巍昆仑、雪域高原辛勤工作60余年,他骑马的身影几乎出现在青藏高原的点点片片。全身14处骨折,腿部十几厘米长的钢板,都在诉说他对这片高原的奉献。

创新角度;不忘初心,守卫生命。生命是这世间最珍贵的东西。看到高原上的人民饱受病痛之苦,他就在心中立下誓言:要开辟一条新的医学之路,守护这里的万千生命。他把根扎在这里,把论文写在青藏高原上,医治了万千百姓的病痛,守护了万千建设者的生命。他,是这片高原上最可爱的人。

彭士禄: 核动力”人生


颁奖词:历经磨难,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倾听,于花甲年重启。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你,如同你的作品,无声无息,但蕴含巨大的威力。

彭士禄: 核动力”人生

彭士禄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著名的核动力科学家。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他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革命烈士彭湃。 1928年,他的母亲英勇就义;1929,他的父亲慷慨赴死。4岁的彭士禄成为孤儿,曾先后被送到20多户百姓家里寄养。后来被国民党抓进监狱受尽折磨。在总理的帮助下他辗转到了延安,1951年到苏联学习,1958年回到祖国。响应主席的号召,他和研究团队进入四川大山深处,开始了为中国的核潜艇事业拓荒之路。他们对核潜艇的研究,是从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开始的。当时的研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靠吃窝窝头甚至挖野菜根来充饥,只有一台手摇计算器和计算尺。彭士禄等科技人员日以继夜计算了十几万个数据,确立了自己的计算公式。1970年底,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4.6万个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制,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在他花甲之年时,他又被委任组织建造我国第一座商用大型核电站——秦山二期。他精细核算成本,记录各种经济和技术数据,随时严控技术,各种数据密密麻麻写了几大本。这座核电站,因造价、安全、技术方面的优势而被世界认可。他说是人民把我养大的,我一辈子,几辈子都还不了人民给我的恩情。

3.0解读与速用

常规角度:赓续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家风。家风对人的濡染影响一生。彭士禄的父母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对党的忠诚深深地影响着彭士禄。彭士禄说为党为梦想奉献自己的一生是幸福的。自己奋斗一生,也难以回报党和人民的恩情。我们青年一代要把革命传统铭记在心中,赓续革命精神,走好未来的路。

核心角度:沉潜一生,只为家国。为了祖国的核建设事业,不求名利,甘愿默默无闻,沉潜一生,彭士禄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从苏联学成归国后,他就隐姓埋名,在大山深处沉潜十几年,和团队一起完成了核潜艇建造这样伟大的事业。他如核潜艇这样的大国重器一样,于无声处壮国威。

创新角度:勇做先锋者,勇做拓荒牛。国家需要有开拓精神的人,时代需要先锋者。在美国的核潜艇已入海示威时,当苏联拒绝对我们进行技术支援时,彭士禄和同伴们响应毛主席发出的建核潜艇的号召,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筚路蓝缕,开辟了中国核潜艇建造的不凡征程。我们向先锋者致敬,也要勇做拓荒牛,开启新时代建设的新征程。

Part4

感动中国人物素材运用

.增删细节,增强论证效果

议论文中的材料,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因此,运用素材时,要准确把握文章重点,恰当地对素材进行剪裁,剔除与论点无关的细节,强调和突出与论点有关的细节,达到强有力的论证效果。

【运用示范】

人生需要沉潜,沉潜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是精神世界的一种升华。

陈贝儿,TVB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她曾经无数次走近光鲜亮丽的明星,体味人生的繁华。而今,她转身深入大陆的多个贫困村落,去发掘中国扶贫的无穷之路,也在深潜中走向另一个自我。她体验了“悬崖村”的数千个台阶,爬到山顶时,近乎虚脱;怒江之上,她克服恐惧,体验了当地特色交通工具“溜索”;在四川理塘县,在头部剧痛和高原缺氧的不适境况下,她坚持完成了拍摄。《无穷之路》拍摄完成,她也完成了精神的涅槃,收获了崭新的自我。

沉潜的过程可能是痛苦的,但梦想之光已透进罅隙,希望已经升起。

.巧用颁奖词,为文增风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都是当代诗人、作家精心构思的结晶,它既浓缩了人物的经历,又张扬了人物的精神,而且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诗意。把颁奖词引用或化用于文中,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使文章更加生动。

【运用示范】

“像静水流深,静水中涌动着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藏着强国梦。” 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8Ⅱ飞机的总设计师顾诵芬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只有把天空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再任人欺凌。”他的梦想随誓言起步,不汲汲于名利,不耽于个人悲喜,他的热血伴梦想奔涌,一生的足迹纯粹而坚定。志在冲天,志在强国,看我振长策,击长空,这君子的清芬氤氲岁月长河。

三、同类型素材并列

为了能够有力地证明中心论点,我们常常要举一些典型事例,同类型素材并列就是把一些性质相同、论述方向一致的人物、事件排列在一起,集中论述中心论点。这样不仅能够使说理深刻,论证有力,而且能使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运用示范】

江梦南从无声的世界突围,凭借坚韧的毅力迈入了了清华大学的门槛;朱彦夫从失去四肢和左眼的困厄中突围,成就了自己的极限人生;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从困窘的生活中突围,开创了自己的幸福生活。突围,是在暮色四合时寻找光明,是在坠落谷底时寻找攀登的阶梯,是挣脱束缚的自觉,是摆脱狭隘的自省,是不断挑战的奋勇。勇于突围,我们才会邂逅一重又一重的美景。

四、同类型素材对比

有一些素材,它们的细节、条件也许不同,但内核是相同的,把这些素材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可以更加严谨、深入地论证观点。

【运用示范】

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扶贫路上,需要我们合力向前,不辍笃行。朱彦夫是脱贫攻坚的践行者,1957年担开始任张家泉村村支书的他,每天拄着拐,拖着重达8.5公斤的假肢,到田间地头看生产,至每户访民情。而陈贝儿是脱贫攻坚的宣传者,她上高原,渡怒江,攀高山,深入10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用真实镜头记录中国脱贫的现状,见证国家脱贫奇迹,有力回击了外媒的偏见与质疑。他们都是中国扶贫故事的讲述者。因为有他们,扶贫路上我们会走得更坚定,更有力量。

五、正反类型素材对比

“有比较才有鉴别”,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正反类型素材对比,就是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明显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对比,借此揭示出深刻的主题,达到否定错误观点、证明正确观点的目的。

【运用示范】

苏轼曾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面对人生的艰难与困厄,不屈的意志是一把利剑,助我们披荆斩棘,踏破坎坷。你可见江梦南为了一个字的发音练习千万遍?你可见朱彦夫为了写成《极限人生》那额头汗水和残臂血水的融合?而反观一些四肢健全、无身体缺陷的正常人,自诩“佛系青年”,无进取之斗志,遇困难就退缩,在小我即安的生活中浑浑噩噩,最终只能泯然于众人而已。愿你有坚韧的意志,用坚忍不拔之志把困难斫破,开拓人生的万里山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