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耳朵突然听不清,小心突发性耳聋

 重庆耳鼻喉科普 2022-05-04 发布于江苏

“一侧耳朵突然听力下降”,

“突然觉得耳鸣、耳闷和眩晕”,

很有可能是“中招”了突发性耳聋哦!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2015年发布的突聋诊断和治疗指南对这一疾病的定义为:72h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dB HL。

这种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多为单侧发病(双侧发病率2%),可能伴有耳鸣(约90%)、耳闷胀感(约50%),眩晕或头晕(约30%)等症状,我们称之为突发性聋或特发性突聋(简称突聋)。突聋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精神情绪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

数据显示,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5~20/10万,任何年龄都会发生,虽然最常见的是65岁及以上的患者,但近年来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

由于局部或全身因素都可能引起突发性耳聋,所以其发病原因还未具体明确。研究发现内耳微循环病变、特异性病毒感染是导致突发性耳聋的最主要病因。此外免疫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一些具有耳毒性的药物都可引发突聋。

哪些症状需警惕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1、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

2、耳鸣

3、耳闷胀感

4、眩晕或头晕

5、耳周感觉异常

6、听觉过敏或重振

7、部分患者会出现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睡眠障碍等

突发性耳聋五大误区

误区一、突聋与年轻人无关

突聋发病率,约为1.6-4‰。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患有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人,或者血液粘稠度太高的人,患突聋的几率也相对高一点。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不规律,突发性耳聋的发病呈明显增加的趋势,且年龄逐渐年轻化,以至于流行“突聋偏爱白领”的说法。

误区二、年龄大了听力下降很常见

突聋需要与老年性聋区分。突聋,多为单侧,一般发生在一侧耳(左耳略多于右耳),两侧都出现突聋的几率非常低(2%)。且听力下降突然发生,多伴耳鸣、耳闷或头晕。老年性聋,为双耳渐进性听力下降,且无突然加重的情况。突然听力下降,就不能置之不理。

误区三、听力下降多为休息不好

感冒以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咽痛、四肢乏力等)为主,合并中耳炎时,才会有耳闷、耳鸣、听力下降。但突聋患者,以耳部及前庭症状为主。突聋一般有几大症状,最常见的是突然听力下降。另外可合并耳鸣、耳闷胀感、头晕、眩晕、听觉过敏、耳周皮肤感觉异常等,部分患者会有精神心理障碍,如焦虑及睡眠障碍。当我们患病时,多休息是最基本的,但仅靠休息远远不够,必须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

误区四、听力下降等忙完再去治疗

虽有少数患者及早治疗(发病72小时内治疗)。但是更多的患者却因为不重视,错过最佳治疗期,虽经过治疗仍有所恢复,但遗憾的是不能完全康复了。从突聋的发病机制上来看,突聋多是内听动脉的痉挛、血栓栓塞,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内耳中的毛细胞等结构就会慢慢失去功能,听力就慢慢“丢掉”了。如果能在这个时间段内及时疏通血流,保障供血,内耳的功能还有望恢复;因此,听力突然下降,要抓紧时间及早治疗,并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治疗越早,效果越好。程度越轻,恢复越好。

误区五、去门诊吃点药就行

有的人出现耳鸣、头晕,并没有感觉到自己一侧听力下降,就去内科门诊吃药治疗。门诊口服药物治疗,剂量及强度均不足,难以保证效果。实际上,不同类型的突聋患者,药物治疗方案不同,治疗本病,应该去专科治疗且接受规范化、连续化、系统化全身用药治疗。

突发性耳聋患者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1、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注意避免感冒,预防病毒感染。

2、情绪管理:调节情绪,要学会放松心情,保持乐观情绪,寻找有助于缓解压力与紧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的习惯。

3、饮食管理:合理饮食:饮食清淡,营养均衡,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多吃新鲜蔬果。减少烟、酒等带来的刺激。

4、行为管理:避免长期接触噪声,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接电话、视频聊天。避免通宵熬夜、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按时休息,保障睡眠,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远离噪音。

5、慢性病管理:及时治疗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一旦出现听力下降、耳鸣,务必及时去医院就诊。

6、保护健侧耳:

①避免接触噪声;

②避免耳毒性药物;

③避免耳外伤和耳部的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