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冷门的一首诗,难得的好心情,却差点使他遭遇第二次乌台诗案

 十二读诗词 2022-05-04 发布于四川

第215篇文章,1356字


作者:丁十二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监狱走出一位特殊的犯人,当世的第一诗人——苏轼。

御史台又名乌台(因周围遍植柏树,终年乌鸦成群栖居于上),又此案为因诗获罪、因诗入狱。故史称“乌台诗案”。

朝堂之内,新党李定、何正臣、舒亶、王珪等人挖空心思罗织各项罪名欲置苏轼于死地;朝野之外司马光、范镇、张方平、驸马王诜、苏辙等人纷纷上书求情,幸有仁宗曹皇后出面干预,连退居江宁的王安石也上书求情,最终苏轼在入狱一百三十天后被判贬谪黄州。

“乌台诗案”中,苏轼的身体和心理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在黄州给秦观的信里说:“但得罪以来,不复做文字”。在给章楶的和词信里末尾说:“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很怕再被小人揪住辫子,若再遭遇一次“乌台诗案”,这是不敢想象的。

陆毅饰苏东坡

然而后来哲宗年间元祐党争时,洛党贾易等人拾李定牙慧,从苏轼的一首诗中寻章摘句妄加分析,欲如法再炮制出一场“乌台诗案”。

这首诗便是元丰八年(1085年),苏轼路过扬州竹西寺所题三首诗之一。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其三》

宋·苏轼

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仍逢大有年。
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

这首诗乍一看本没有什么问题,“大有年”出自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指丰收之年。所以此诗写的是农夫(苏轼自贬谪黄州后,躬耕东坡,可谓农夫)喜庆丰收。

陆毅饰苏东坡

但因为苏轼写这首诗时,正值神宗驾崩不久,尚在国丧期间。于是贾易等人便说苏轼诗中的“闻好语”,分明是对神宗怀恨在心,把神宗死讯当作好语。借此攻讦苏轼。

而且贾易等人此举用心颇为险恶,皇帝驾崩,臣子不仅不哀悼还说闻好语,这是大不敬的,是要杀头的,所以这些人抓住这首诗想把苏轼往死里整。

至此,搞清楚这个“好语”是什么,便成了重中之重。这是一首组诗,一共三首,结合前两首来看,这里的好语当是“皇帝准许他常州居住,生活可以安定下来,又逢丰收之年”。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其一》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归宜兴留题竹西寺·其二》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罂粟汤。
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然而诗无达诂,苏轼若是照此如实解释,还是会被御史台人攻讦,毕竟是神宗去世不久,全国哀悼,你却心情如此大好,终是不妥。而且要知道这些人是最擅长罗织罪名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于是苏轼为了让这干人等彻底闭嘴,苏轼不得不采取了更政治化的解释——苏轼说,他自竹西寺出,见百姓父老十数人于路旁谈笑,其间一人以两手加额云:好个少年官家(指刚即位的哲宗)。

苏轼把这里的“闻好语”解释为听到百姓对少年天子的夸奖。如此就算贾易等人再寻章摘句、捕风捉影也只能是枉费心机。

不得不说苏轼这一解释确实高妙,然而终究不是他内心所想。为了在官场生存,苏轼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说些鬼话。

这件事也就这样告一段落,此后无人再拿“闻好语”来说事。

及苏轼去世,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时特地说到了这“闻好语”,乃是收到常州朋友为他置办田产的书信,至此,他有了一个“家”。

虽并无庆幸神宗去世的意思,但也与苏轼本人在劄子中的辩解不同,好在没有给小人可趁之机。

比起神宗驾崩的哀痛,苏轼更欣喜的是自己有了一个“家”。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End---


作者:丁十二

号慕瞻舟人,诗词爱好者。

心随东坡,小舟从此逝

不念过往,江海寄余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