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用慈溪话学德语

 吴语资料馆 2022-05-04 发布于江苏

慈溪话也可以拿来学外语吗?这个看似“摆噱头”的话题,实际上只是想打开一个角度,告诉大家如何发挥母语的潜力。

世界上的语言,无论是洋气的外语,还是质朴的土话,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有些共性,这是语言的规律。发现并利用这些共性,就可以在学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们接触较多的外语里边,德语算是比较难的,常听人抱怨其语法之繁琐、变形之多端、发音之古怪。即便如此,学习它还是有一些捷径。
我想如今人人都懂一点英语,从语系上讲,德语和英语是一对非常亲密的兄弟,它们在语音、语法和词汇上,都有颇为紧密的联系。尤其在语音方面,两者的对应与转化有很强的规律。

而这些规律,在我们的母语——慈溪话中也可以找到。接下来,我就利用慈溪话的发音特点,来解释一下德语的一些演变规律。

初听到德语时,人们往往觉得它比较“凶悍”,发音总好似“咬牙切齿”一般,发出大量的气流和摩擦,英语就没有这种感觉。

其实在中世纪早期,德语和英语还是两种非常相似的日耳曼语言。后来,大概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生活在深山中的日耳曼人,说话渐渐“咬牙切齿”起来,这一趋势不断深入,最后发展成如今德语的样子。

所谓“咬牙切齿”,其实就是辅音的擦化清化

一、
擦化有许多种,比较容易理解的一种叫唇齿化,在各语言中都很常见。它的意思是:从原来仅靠双唇爆破来发音的声母(即b/p/m),变到了靠唇齿摩擦来发音(即v/f/pf)。
拿慈溪话来说,比如“防”,在“防着”一词中,念[bɔ̃](白读),在“防止”中念[vɔ̃](文读),很明显,后一种发音用到了更多的牙齿,对比前后的变化,你可以体会唇齿化的含义。
再比如“问”,在“问问看”中念[meŋ],在“问题”中念[veŋ];“复(蝮)”,在“犁鑱蝮”中念[pʰoʔ]“复习”中念[foʔ],这些从前到后都是典型的唇齿化。

相比英语,德语的清辅音唇齿化程度非常高,[p]几乎清一色变到了[f]或[pf],少部分的[b]也变到了[f],如:

sheep
help
sleep
Schaf
helfen
schlafen

pepper
apple
pound
pan

Pfeffer
Apfel
Pfund
Pfanne
harbour

Hafen
由于[f][pf]在语流中的辨识度非常高,造成了德语听感上唇齿化程度高的特点,然而实际上,英语在浊音唇齿化方面,反而要高于德语,如:

love
give
have
heaven

lieben
geben
haben
himmel


二、

另一种是舌尖音的擦化。它是指由原来的舌尖塞擦音[ts/dz]变为擦音[s/z],或者由舌尖塞音[t/d]变为塞擦音[ts/dz],再或者由舌尖塞音[t/d]直接变为擦音[s/z]的各种变化,不论哪一种,发音时的擦化程度都提高了。

比如慈溪话中的“慈”,既可念[dzɿ]也可念[zɿ],前一种发音是先阻塞后摩擦,后一种是完全的摩擦,相比来说,后一种擦化的程度就更高。类似的又如“随”,既可念[dze:]也可念[ze:];茶,既可念[dzo:]也可念[zo:];场,既可念[dzã:]也可念[zã:]等,都是一种舌尖的擦化。

德语相比英语的舌尖擦化,最典型也最规整的,是由舌尖塞音[t]变到舌尖塞擦音[ts]*,如:


tide
tongue
heart
sit

Zeit
Zunge
Herz
setzen


或者由舌尖塞音[t][d]变到舌尖擦音[s][z]*,如:
street
eat
forget
ride

Straße
essen
vergessen
reisen
*德语中的[ts]写作z或c,[z]写作s,[s]写作ss或ß,ß是sz的合写

和上一种一样,这类变化也是清擦音居多,增加了德语“咬牙切齿”的特点。然而同样,英语也有比德语更“擦”的,那就是英语特有的齿间擦音[θ](即th),在德语中都变成了[d],如:


thank
thing
three
brother

danke
Ding
drei
Bruder


三、

除了唇部和舌尖,擦化也可以发生在更靠后的部位,常见的是由舌根塞音[k/g]变到舌根擦音[x/ɣ],吴语中是从舌根塞音[g]直接变到喉擦音[ɦ]。

比如慈溪话中的第三人称“渠”[ge:],句中常常被念作“害”[ɦe:],乃至在慈溪人口语中,会把“弗要渠”[fəʔ iɔ ge:]简化成[fia'e:]。又如“环”在“铁环”中念[guɛ̃],在“环境”中念[ɦuɛ̃];“扛”,平时念[gɔ̃],但“扛弗牢”中可念[ɦɔ̃],这些都是擦化。

德语中的舌根擦化也基本发生在清音中,其舌根音[k]在元音之后,会擦化成[x](但若此元音为前元音,则又腭化成[ɕ]),写作ch,如:


book
cook

Buch
kochen

seek
make

suchen
machen

break
speak

brechen
sprechen


四、
与上紧密对照的,是英语的舌根音[k]在中古时期大量腭化成了[](即字母ch)舌根音[g]在腭化成了[j]](即字母y)而德语没有经历这个过程,尤其是词首的[k][g]都维持了硬辅音的状态,相比之下,就使得德语听起来更“凶悍”,英语显得更“温柔”了,如:


chancery

church


Kanzler

kirche


yesterday

yellow


gestern

gelb

慈溪话中也有大量舌根音腭化的情况,一般把腭化前的[][k][g]与腭化后的[tɕʰ][][],分别看作一个字白读与文读,如:“铅”,白读[ɛ̃]、 文读[tɕʰi];“交”,白读[kɔ],文读[iɔ];“茄”,白读[ga:],文读[ia]。
值得一提的是,慈溪话中的第三人称“渠”[ge:],对应周边方言(绍兴话/上海话)第三人称[ɦi],虽然这与德英腭化结果很相似,但从[ge:]到[ɦi],其实是先从[gi]到[i],再经历一个[i]声母拖落的过程,这与从[g]直接腭化到[j]还是有区别的。


五、

德语的另一大特征是辅音清化。对于熟习慈溪话和普通话的人来说,这一点是最容易理解的,作为吴语的一份子,慈溪话完整保留了中古浊声母,而这些声母在普通话中,则对应地清化了。

例如慈溪话中的“特” [dəʔ],普通话念[ɤ];“旁”[bɔ̃],普通话念[ɑŋ];葵[gue:],普通话念[uei]。这里的[d]>[]、[b]>[][b]>[]都是对应的清化。

就英语来说,德语主要是从舌尖音[d]清化到[t],如:


dance
drink
hold

tanzen
trinken
halten

under
daughter
broad

unter
Tochter
breit

但就更古老的演变规律来说,整个日耳曼语系都在清化,上文所举的慈溪话到普通话的三种清化,在德语英语中都可以找到对应,如:

清化部位

拉丁语

德语、英语

[b]>[p]

labium

Lippe

lip

[d]>[t]

duo

zwei、

two

[g]>[k]

genu

Knie、

knee



六、

最后一点决定德语发音特征的,是它依旧完好地保留了鼻韵尾,而在英语中,许多组合里的鼻韵尾已经消失了,如:


us
my
kid
five

uns
mein
Kind
nf

完整的鼻韵尾能够让人在说话时显得更“字正腔圆”,吴语的一大变化特征就是“去鼻化”,从鼻韵尾的元音,到鼻化元音,最后鼻化逐渐拖落,例如 1[ien]>2[i]>3[ie],慈溪话的演变正在经历2>3的过程。

相比之下,普通话、广东话的鼻韵尾发音都比较完整,这就是为何这两种语言听起来更铿锵饱满,而吴语听起来更简洁轻快,德语相对英语也是这个道理。

--
最后,希望通过这些简单的介绍,能帮助到想要了解德语的人,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感受到自己方言的用处和潜力。

参考:

Paul Thieme, Die Heimat der Indogermanischen Gemeinensprache, 1954

Sally Johnson & Natalie Braber, Exploring the German Language, 2nd ed.,2008

感谢订阅,下期再会!

近期回顾:
慈溪中部方言拼音教程
热天道地
慈溪地名中的方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