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名篇,九首描写爱情最优美的古诗,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5-04 发布于上海

爱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是甜蜜幸福的。爱情,是历经流年的沉淀,更是风雨中的依赖。爱情就像一杯酒,能使人陶醉其中。爱情时而绚丽,时而低沉,那是普遍的规律。爱情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缥缈之态,让人心驰神往。

爱情是一个古老的主题,又是一个常写常新的话题,古人写过很多关于爱情的诗,写情细腻、蕴藉含蓄、意境深远,能经得起反复咀嚼与玩索。现选取九首描写爱情最优美的古诗,看看它们的诗眼在哪里?

文章图片1

第一首诗:唐代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别处的云雨再也不值得一提了。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你。

这首诗是元稹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全诗不但取景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这首诗的诗眼是“君”字,“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以花喻人,即使走进花丛中,也懒得欣赏那些映入眼帘的鲜花,表示对女色没有眷顾之心。原因是一半“修道”,一半为了“君”,这样写更觉意蕴深厚,所以能引起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爱人的人们的强烈共鸣。元稹这首诗具有巨大的影响和艺术感染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贞元九年(793年),明经及第,授左拾遗,进入河中幕府,擢校书郎,迁监察御史。一度拜相,在李逢吉的策划下,出任同州刺史,入为尚书右丞。太和四年,出任武昌军节度使。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100卷,留世有《元氏长庆集》。

文章图片2

第二首诗:唐代李商隐的《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层层叠叠帷幔低垂的闺房,凄清的长夜何其漫漫。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来只是梦一场;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柔弱,月露滋润使桂叶飘香。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算是痴情了。

这首七律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李商隐的这首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首诗着重写女主人公如梦似幻,无所依托,横遭摧折的凄苦身世。它的诗眼是“不信”二字,“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转以客观事物来影射主观感情: 菱生水中,大风吹来,波起浪涌,激得菱叶翻飞,菱枝欲折; 菱枝本柔弱,而风波 “不信”。被波浪冲击的菱枝,偏要逆势而为,终究是枉然。流露出无可依靠、无所寄托的幽怨。明知相思无益而惆怅不已,实则是情至深处,铭心刻骨,欲罢不能。

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文章图片3

第三首诗:唐代崔郊《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萧郎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这里是作者自谓。

这首诗的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元和年间,崔郊在姑母家认识了一位婢女,生得姿容秀丽,崔郊便爱恋于她,后来她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念念不忘,一次寒食,崔郊外出恰巧与婢女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赠去婢》。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诗人以此诗赠给心上人,既写女子的不幸,也描述了自己所爱被劫夺的哀痛,而造成这种痛苦的原因,正是那些只顾个人喜恶的侯门贵族、公子王孙。这首诗的诗眼是“一入”二字,“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一入”贴切生动,高度概括了寒门情侣长久、无止尽的痛苦,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也更能激起人们的同情。

作者简介

崔郊,唐朝元和间秀才,《全唐诗》中收录了他的一首诗。(《云溪友议》卷上、《唐朝纪事》卷五六)。

文章图片4

第四首诗:两汉卓文君《乐府·相和歌辞·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爱情应该像山上的雪一般纯洁,像云间月亮一样皎洁。听说你怀有二心,所以来与你决裂。

今天置酒作最后的聚会,明日一早便在沟头分手。我缓缓的移动脚步沿沟走去,过去的生活宛如沟水向东流去。

当初我毅然离家随君远去,就不像一般女孩凄凄啼哭。希望能找到一个心心相印的人,相伴到老永不分离。

男女情投意合就像钓竿那样轻细柔长,鱼儿那样活泼可爱。男子应当重情重义,失去了真诚的爱情是任何钱财都无法补偿的。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诗人巧妙地勾画了自己心倾意烦、思虑万千的神情状态。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恋爱故事是很动人的。一天,司马相如在临邛富豪卓王孙家作客,在饮宴中偶然见到卓王孙新守寡的女儿卓文君很貌美,于是弹奏《凤求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卓文君为之所动,当夜与相如私奔成都。相如是个贫苦文人,生计无着,过了一阵子,只好同卓文君又回到临邛开个小酒店。卓文君当垆卖酒,卓王孙大为恼怒,不忍爱女抛头露面为人取笑,只好分一部分财产给她。后来,司马相如到京城向皇帝献赋,为汉武帝赏识做了官。司马相如在京城想娶茂陵女为妾,卓文君听到此消息,写下了这首《白头吟》。司马相如看后,忆及当年恩爱,遂绝纳妾之念,夫妇和好如初。

这首诗的诗眼是“两意”二字,“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你若要分手,我绝不纠缠。卓文君重视情义,鄙夷金钱,要求专一,反对“两意”。当她了解到丈夫感情不专一之后,既没有丝毫的委曲求全,也没有疯狂的诅咒和软弱的悲哀,表现出了妇女自身的人格尊严。她把痛苦埋在心底,冷静而温和地和负心丈夫置酒告别,气度何等闲静,胸襟何等开阔!虽然她对旧情不无留念和幻想,但更多的却是深沉的人生反思。表现了诗人对于爱情的高尚态度和美好情操。这是女子少有的决绝之美,这种美为世所稀。自她之后,女子的决绝竟也成了一种壮烈的美。

作者简介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今四川邛崃)人,原籍邯郸冶铁家卓氏。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文章图片5

第五首诗:唐代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确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这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于大中五年(851)七月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诗,是复信,抒写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这首诗的诗眼是“何当”二字,表示愿望,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构思奇特,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那时交通信息极不便利,妻子王氏还没有收到这封信,在夏秋之交已经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此讯。

作者简介

同上。

文章图片6

第六首诗:唐代李白《荆州歌》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

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

拨谷飞鸣奈妾何。

白帝城边的江面上是惊涛骇浪,五月的瞿塘峡,有谁敢行船而过呢?荆州麦子时节,茧已出蛾,蚕事已成,家家都在煮茧缫丝。我对你的思念比一团乱丝的头绪还要多。布谷鸟也在哀鸣,这叫我怎么办呢?

这是李白初出蜀路经过荆州(今湖北江陵时)时所作,共五句。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农村妇女辛勤劳作之时,思念远方丈夫的愁苦情景。

这首诗的诗眼是“君”字,“荆州麦熟茧成蛾,缲丝忆君头绪多。”五月,丈夫在艰险旅途中日夜兼程,妻子在麦香茧声中辛勤劳作。五月,少妇半喜半忧:丈夫就要归来了呀,可是,眼下归来风险重重啊。缲丝之“丝”同“思”谐音,“头绪多”也是双关语。这是以丝的头绪喻思念丈夫的头绪纷繁:首先是忧虑之情郁结心头,像茧丝一样纷乱无章,其次是相思之情萦绕心头,如茧丝一般绵绵不断,再次是烦恼之情难以排遣,似茧丝那般缠结身心。千头万绪,全是为“君”而生。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文章图片7

第七首诗:唐代鱼玄机《闺怨》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采了满手的蘼芜,独自在斜晖中哭泣,听说邻居家女子的丈夫已经归来。去年我与夫君离别时南方的鸿雁向北飞去,而今朝北方的鸿雁又向南飞。春来秋去,景物变换,相思之情仍在,光阴似箭仍没有夫君的消息。无人从门前经过,我紧关房门,砧声透过了我的窗帘,来到床帏。

这首诗是鱼玄机离开李亿在长安咸宜观出家后,对夫君李亿仍旧一往情深而作。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咸通(唐懿宗年号,844—874)中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进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这首《闺怨》即为其中之一。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却处处让人感到“怨”,无须言“怨”,其怨情自现。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写自己与丈夫分别时正是春天南雁北飞之时。这首诗的诗眼是“雁”字,现在又是北雁南去,已是深秋了。诗中的“雁”引发人的愁怀。无论是春天来了,还是秋天去了,可相思之情却从来没有离开她的心中,春去秋来,还是得不到丈夫回心转意的消息,真让人感到凄凉孤单,孤苦无告。

作者简介

鱼玄机,女,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有《鱼玄机集》一卷。

文章图片8

第八首诗:唐代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难分别更难舍难分,暮春东风使百花残谢。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燃成灰时蜡油才能滴干。早晨妆扮照镜担忧鬓发改变颜色,晚上长吟不寐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希望青鸟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这首诗的诗眼是“别”字,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别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表现眷恋之深,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作者简介

同上

文章图片9

第九首诗:唐代崔护 《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今天在这扇门里,姑娘脸庞相映桃花红。今日再来此地,姑娘不知去往何处,只有桃花依旧含笑在春风之中。

这首诗是崔护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落第后,在长安南郊偶遇美丽少女,次年清明节重访此女不遇,于是题写此诗。全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脍炙人口,有目共赏,流传最广。

这首诗的诗眼是“人面”二字,“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桃树掩映门户,然而,这“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人面杳然,桃花含笑,这种场景引起了诗人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而无限怅惘。

作者介绍

崔护,唐代诗人。字殷功,唐代博陵(今河北定州市)人。公元796年(贞元十二年)登第(进士及第)。公元829年(大和三年)为京兆尹,同年为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终岭南节度使。《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一字妥贴,则全篇生色。一字传神,能使全篇达到一种新的艺术境界。好友们:您认为呢?请发表高见。欢迎一起分享、讨论、转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