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话清明节|知识小品

 东湖主人 2022-05-04 发布于安徽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唐诗云:“一年好景在清明。”当此时节,杂花生树,莺飞草长,杨柳飘丝,风和气畅。人们祭墓扫陵,缅怀先辈;折柳插门,祈求吉祥;同时浸种育秧,种瓜点豆,春耕开始。

至于清明节的来历,传说较多,但主要有两种。一说是起源于清明风。汉代淮南王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道:“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为某节气。春分后十五日,太阳到达黄经15度,即“指乙”,是为清明风起。意为浊气下降,阳气上升,万物至此开始生长。《岁时百问》上解释道:“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后经民俗渐积,由节气而演变为节气与节日合一的传统节日。

另一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此说较为普遍。据说春秋时代,东周的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大臣介子推随之并曾剜割股肉给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封官赏臣,而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拒不为官。后文公多次请介子推出绵山做官,他不出,藏匿不见。为了逼迫介子推出山,文公不得不令人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山林焚尽,介子推抱树焚身。相传留下血诗一首,其中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等句。文公读罢子推遗诗,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年到了介子推烧死的那天(即清明节前夕),都要禁火三日,不吃烟火食。“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从此清明前タ有“寒食节”,到了唐朝便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为祭扫的节日,“编入五礼,永为常式。”正如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诗所描绘的:“鸟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

在清明节期间,民间普遍流行三种活动,并成为风俗:一是扫墓。二是栽树。三是踏青。

清明扫墓,可能源于纪念介子推之故,经演变,清明扫墓主要成为缅怀先辈的一种仪式。在扫墓之时,要烧纸、叩头,坟头插上用彩纸剪成的套环,现代代常摆放些鲜花等。有的地方还要将坟茔修饰,加固挑高。

清明载树,源于插柳之俗,古已有之。妇女戴在头上,男人套在帽上,有的插在轿上、车上,还有的插在门上。《梦果录》中说:“清明日,家家以柳插门上。”民国初年还把清明节定为插柳、植树节。民间有“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不插柳,死了变黄何”的俗谚。

清明扫墓之时,一般得踏青郊野。清明时值春暖花开,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柳丝吐绿。所以逐渐形成了“踏青”,又称“探春”“寻春”。《诗经》上曾有记载,文人也多曾描写。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伴出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等,都描写了出游踏青的盛况及人们的心情。历代相传,形成春游之势。今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假日经济”火爆,清明之日远足登高,赏花玩草,追逐风筝,可尽游春之兴,寄休闲之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