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老还童是否真有其事?有何玄妙?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精生于内肾,藏于内肾。精有清精和浊精之分。清精乃无念而生,浊精是由淫念而生。气有后天气与先天炁之分。后天气包括口鼻呼吸之气和食物所化生之气。先天炁,又叫元炁,是禀炁立形之炁,出生前已生成,出生后又由后天气化生补充。炁可化为精,而精又可化为炁。所以,精炁本是一物。精化炁后,藏于心。心脏排血非炁不行。 其中,炁属阳,血属阴。神即安胎时来自自然的那一点灵光之气,也就是“自然所给的神气”,又叫元神。因为它是安胎前就存在;所以,叫先天元神。又因为它不受意的支配,且其作用不易感知影所以,又叫不神之神。另外,还有一个识神,主管思维,是出生后发展起来的;所以,叫后天识神。元神藏于脑,识神藏于心。 ![]() 元神主宰全身,是人身中的最高统帅;它高于识神和意念。练气功中,要求“无念”、“无为”,就是要让元神主事。在元神主事下,人身内之气自然会正常运行,自然会完成各种应该完成的功能。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的真谛。本来,胎儿和婴儿就是元神主事的;人成长后,知识多了,思维多了,逐渐变为识神主事。修炼之道要使识神主事逐步返回到元神主事。 ![]() 抱朴子葛洪说:“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这就是说,人的形体必须有自然所给的神气,即元神,才能安胎,才能建立和生长;而形体建立以后,就成为元神安居的住宅。所以,《性命圭旨》说:“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性即元神,命即精炁。性藏于脑,命藏于脐。性命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制约。 ![]() 孟子说:“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朱熹解释这句话说:“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这就是说,神与气是相互影响的。《黄帝内经》中更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修道之后,人的性情一般都会变得温利和、愉快。这是心肾交泰产生和气的结果。这是气影响精神情绪之明证。 另外,精气神还可以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诚然,精气神之发展变化如老子所说“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但是,它确有规律可循。道家对此有许多论述。例如,陈致虚《金丹大要·上药篇》说,“精气神三物相应,顺则成人,逆则成丹。何谓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虚化神,神化气,气化精,精化形,形乃成人。何谓逆?万物含三,三归二,二归一多故知此道者,怡神守形,养形炼精,积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金丹乃成。” 总之,我国古人,特别是道家,对于人身内性与命,即神与炁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和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有相当高深的认识,值得现代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深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扬光大,以造福于人类。 ![]() 道家认为,人出生以后,精炁逐渐增长;一般男至十六岁,女至十四岁,精炁充实,达到极盛。那时,男开始排精,女开始来月经,即《黄帝内经》所谓的“天癸至”。以后,精炁逐渐衰微,一般男至六十四岁停止生精,女至四十九岁停止月经,即所谓的“天癸尽矣”。善于调养的人可以“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而不善调养的人,贪酒色财气,用精炁神过急、过多,就会致病,就会损年命,提前死亡。致病都是由于亏精炁神。有的排精过多,亏于肾,这叫“下漏”。有的用神过多,亏于脑,这叫“上溢”。下漏者多于上溢者;所以说“万恶淫为首”。亏于前,病于后,不是今天排精,今天就病。一般人先亏于下,后亏于上,上下都亏,才亏于心。心居中宫,上通于天,即脑,即上宫;下通于地,即肾,即下宫。心中既有神气,又有肾气。上宫足,下宫足,中宫才足。 要治病健身、益智益寿,首先就得补亏。据说,一碗饭才能生一滴血;十滴血才能生一滴精,十滴精才能化一滴炁;十滴炁才能生一点藏神之骨髓。葛洪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致病既由于亏三宫之精气神,我们修炼就得补三宫之精气神。这就叫“性命双修”。吕洞宾说:“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修炼成佛者,实际上都是性命双修的。不过佛教命功传授极密,所以,知之者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