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级之间有什么关系,官阶和品阶有关系吗

 炫叶楓雪 2022-05-05 发布于广东
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当然也不会差别太大就是了。我国古代职官的等级高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类别:品、阶、勋、爵。

1.品
品起源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沿用了汉代将人品分为九等的办法,就叫做九品。当然这种品,和后世官级中的品阶并不是一回事。在汉代,官员的身份和秩禄,是以多少“石”来决定的,到了曹魏时期,品渐渐成为官员们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到了南朝梁时,九品发展为“十八班”,以班多为贵,丞相、太傅、太宰、太保为十八班,其余的依次下降。

到了北魏孝文帝时,九品发展为每品分为正和从,也就是正一品、从一品……依次类推,从第四品往下,还分为上阶和下阶,也就是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等等,一直到从九品下阶,一共有三十个品阶。
一般而言,一二三品是上品,四五是中品,六七八九是下品。
2.官阶和品阶有关,或者可以说是从品派生出来的另一种制度,形成于唐代。

其实从汉代开始,朝廷常常对一些重臣在实际的官职之外,再加赐一些闲散官号,以表示他的身份高低和功劳大笑,这些官职不是实职,只是享受官位带来的俸禄和礼遇罢了。在北魏道武帝年间,这类虚衔便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散官。

隋朝将有实职的官职称为“执事官”,把荣誉性的虚衔进行了整理,还是称为“散官”,唐代继承了这个制度,使得散官成为标志官员身份高低的称号,成为了品级的代称,因此,散官又被成为阶官。
唐代的文职官员一共有九品三十级,第一级正一品经常空缺不受,所以实际上是二十九级,我们在阅读史书的时候也经常遇到,比如从一品的“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的“特进”等等,都是文职阶官。

3.勋
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和散官相近的荣誉性称号,作为对高级官员有勋劳的人的赠赐。在隋代,勋就已经被整理为与散官不同的另一个专赐大官功臣的系统,隋高祖杨坚采用后周的制度,从上柱国开始到都督,一共十一等;到了唐代,则变成“十二转”,从勋级十二转上柱国到勋级一转的武骑尉,一共是十二转。
勋官完全是一种荣誉,和俸禄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授予那些作战有功的功臣,一般来说,如果立了大功,必须要封爵才有利益可言,所以勋的地位实际上比爵低,到了清代,干脆把勋给废除了。

4.爵
爵是君主国家对贵族所封的等级,在所有表示官员地位高下的称号里,爵是出现得最早的,《礼记·王制》中记载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古代学者也常说周代有五等爵,其实经过郭沫若等金文大家的研究,周代并没有严格的五等爵制。

清朝取消了勋,所以它的爵位制度是把爵和勋混在一起的,满族宗室和一般功臣的爵位是分开的,宗室的爵位称之为“王爵”或者“显爵”,也就是那十二个宗室封爵,最高是和硕亲王,最低是奉恩将军。

综上所述,在隋朝之后,每个官员身上都会有几种等级身份,高级官员身上最少也有四种登记身份,再加上实职和别的虚衔(如师傅保之类的加官),可能有多重称呼,甚至各不相关,读书的时候需要小心注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