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国片终于拍出了最真实的中国

 七笔不说话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成年人的撒娇,还真是艰难又诡计多端。

前两天刷屏上热搜的“如果我变成面包狗”测试。

幼稚的成年人们通过亲妈莫名其妙中带点嫌弃的承诺,获得了久违的安全感。

图片

虽然也有网友吐槽,“面包狗”毕竟是个不切实际的假设。

不如试试说,如果我变成不听话的、学习不好的、不结婚的、丁克的、性少数的……不被喜欢的小孩呢?

妈妈也还会坚定地爱着我们吗?

一下子,温馨的童话似乎又变成很多人面临着的现实问题。

要说,荒诞的假设和“真的可能会发生”之间的平衡,飘倒想到最近火热的一部动画电影——

皮克斯的新作《青春变形记》。

讲的是女孩美美,在13岁时突然发现自己变身成一只小熊猫。

图片

而故事,就围绕着美美从拒绝变身,到接受共生的过程展开。

它给出的假设也够荒诞,但细一看,又满是真实。

首先与皮克斯以往作品不同,这部电影基于一样我们无法忽视的元素。

华裔家庭。

图片

主人公美美是一个生活在加拿大的华裔女孩。

并且展现得并不离地。

甚至飘可以断言,只有成长于中式家庭,以及到人生任何阶段,都有关于自己“是否被爱”的阵痛的孩子,才能真正体会和感动于它表达的内容所在。

(友情提醒:本文涉及剧透,但不影响电影观看)
图片

不是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

正如大家所见,向来外国电影讲中国故事都会太过累赘,或者过于刻板印象。

但《青春变形计》特别的是,她的导演石之予,就是个华裔。

小时候更是在重庆的奶奶身边长大。

所以,这部电影对中式家庭的复刻可谓特写到细枝末节。

图片

女主美美是典型的望女成凤式催化“产物”——

成绩优异,追求完美,奖牌和荣誉更是拿到手软。

而这一切优秀的源头,则是来自于美美的妈妈。

因为美美晚回家了十分钟。

妈妈就开始了一连串的追问,一个过度关心孩子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图片
然后就不由分说把一个包子塞到美美嘴里

美美家庭的相处模式,也是极度中式。

比如一家人聚在一起看翡翠台啊。

图片

妈妈在评论戏中角色说“他该听她妈妈的话”,相信很多人都从自己妈妈口中听到过。

美美因为想参加四城乐队的演唱会,但猜到了妈妈不喜欢,就用“其他朋友”的态度来试探,也很中式。

图片

美美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算是一个画同人的小太太。

笔记本上常画些“见不得人”的。

美美的妈妈在这也很有一些中式家长的作风——

总是不经美美同意就进她的房门,不经同意就翻看女儿的笔记本。

图片

但这些还是基础,更典型的华人意识,是对“性”的避讳。

美美在13岁时青春期到来时刻,忽然变身小熊猫的原因,有很多说法。

有说是隐喻情窦初开的懵懂情愫,也有说是青少年波动起伏的叛逆期情绪。

但有一样,是一定指代了的,那就是初潮(首次月经)。

这也是原片名《Turning Red》其中一个含义。

美美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小熊猫开始尖叫。

妈妈以为是来了月经。

但即便意识到女儿已经长大,妈妈依旧羞于说出“月经”一词,而用“那个”代替。

图片

尽管嘴上说着“没什么好羞耻的”,但妈妈的举止和表情都是一副尴尬的样子。

图片

更细节的是,爸爸知道女儿月经后立马躲到一边,也很符合中式家庭男性家长操作。

图片

而很多人说爸爸出场少,这也是因为导演家在川渝,那里多是女性当家。

但也别以为导演只是将自己重庆人的家庭模式套用到剧情里,毕竟讲的是广州移民的故事。

于是,好笑的来了,因为担心女儿痛经,妈妈还给她带了凉茶缓解。

图片

在广州工作学习数年的飘直接笑出声。

但下一秒,笑不出来了。

社死噩梦上线。

因为忘记给女儿卫生巾,妈妈直接跑到学校里面。

保安赶妈妈走,对月经避讳的妈妈却粗线条地在公众场合直接说出“卫生巾”三个字。

图片

美美的尴尬,相信大家就算没经历过,也能一起尴尬。

图片

而再到后面当妈妈告诉她变身是家族传承,每个家族女性都会经历。

于是,外婆姨妈全都来了,开始评价美美有无长胖,像爸爸爸还是像妈妈的对话,也是典型的中国亲戚语录。

图片

但最典型的,当属美美答应妈妈不再变身,却又用小熊猫的形态赚钱凑演唱会门票。

妈妈发现后,不但没指责美美,反而怪罪美美的朋友带坏了自己的孩子。

图片

这多么像小时候家长不让我们和坏孩子玩,怕他们带坏我们的经历。

虽然我们看的时候觉得真实又好笑。

但当我们逐渐代入,特别当美美开始对妈妈说自己想留下小熊猫时,不禁生出一种熟悉的悲凉之感。

为什么影片开始还其乐融融的母子,忽然互相不理解了?

为什么美美明明喜欢小熊猫状态,却因为不想让妈妈失望而掩藏?

为什么妈妈要以爱的名义,如此过度控制女儿?

所以,这部片子看似是讲了一个变身小熊猫的故事,其实是用变身小熊猫来讲述一个中式家庭的相处模式。

图片
图片

其实这也不是导演第一次表达这个主题。

早2018年的时候,导演石之予还导演过一部曾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短片,《包宝宝》。

在那部短片里,同样有一个控制欲超强的妈妈。

那位妈妈将一个小包子呵护长大,怕他受伤害,怕他被撞坏,怕他跟别人跑了。

图片

但当小包子决定离开家庭时,妈妈一气之下将小包子吞进肚子里。

图片

这样爱你就要吃掉你的控制欲让人不寒而栗。

虽然是有艺术的夸张,但不可否认,这种想将自己的孩子捆绑在身边的妈妈的确是存在且常见的。

所以如果说《包宝宝》只是单讲家长恐怖的控制欲。

那么《青春变形记》则做到了进一步探讨。

即,如何对待小熊猫所喻指的,孩子的世界。

“身为四川人的导演石之予发现,小浣熊其实与青春期的孩子有不少共同点:依赖母亲、喜欢睡觉(懒散)、喜欢吃竹子(薯片),尽管这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营养。 ”

在《青春变形记》里,妈妈告诉美美,变身小熊猫是神仙对家族女性的祝福,帮助她们来阻挡外界的伤害。

图片

但,既然是祝福,为什么家长又如此恐惧呢?

这其实就像是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获得力量,开始拥有了自我,变得勇敢而强大。

而家长眼里,这种强大是危险的。

所以,妈妈的理由是,如果美美不举办仪式封印小熊猫,就会被小熊猫吞噬,无法控制。

图片

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开始,因为妈妈的渲染,美美恐惧自己的熊猫形态,躲在家里乱蹦乱撞。

幸好有朋友的到来和关心,才让其平静下来,最终恢复了人形。

图片

这也说明,只要心态平和,不搞特殊化,美美是不会一直处于小熊猫形态的。

而在妈妈口中无法控制的小熊猫。

我们在之后,美美为了挣钱买演唱会门票用小熊猫形态挣钱的情节也能看出,美美是能完全控制变身小熊猫的方式以及次数的。

图片

所以,在妈妈眼里,变身小熊猫是诅咒,是毒草。

但在美美的感受中,它却是能给自己和朋友带来力量的变化。

图片

只是看待角度的不同,小熊猫就有了极端的对立。

其实电影一开始,美美从未对父母产生过叛逆

相反,她和妈妈简直情同姐妹。

一个13岁的小女孩,甚至被妈妈“洗脑”成打扫是自己最喜欢的活动。

但当她发现小熊猫并非妈妈所说的那么可怕,她才开始意识到小熊猫并非她口中的诅咒,这世界也并非妈妈口中的模样。

所以,才会开始和妈妈对抗,不愿意封印小熊猫。

图片

这多么像现实中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找到快乐和自我。

家长却因为不喜欢而制止,甚至是惩罚孩子。

而从长远来看,我们再探讨一下,为什么变身小熊猫明明是神赐予家族女性拥有力量的祝福,却到了后代,要听从于父母将其封印起来。

图片

这也是《青春变形记》更宏观的一点。

它不仅讲了美美的故事,更往上追溯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对抗和屈服。

在电影刚开始,有一张照片让飘印象深刻。

美美跪对着爸爸妈妈,而背景里是一张“孝”字。

图片

这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中式家庭全家福。

中国社会,百善孝为先。

有哪个中国孩子没有被“孝道”二字影响过呢?

“听父母的话”成为我们小时候所有行为的最终注解。

而哪怕我们成年了,经济独立,精神独立,有了自己的空间,依旧会被父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为他们而改变。

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孝”字。

但“孝”不是爱,不是尊重,只是一方对一方的服从。

而服从,会让我们变得盲目。

图片

所以,《青春变形计》不仅展现了美美的叛逆,还展现了妈妈的听话。

我们会看到,其实美美的妈妈李明,是美美的另一面。

她屈服了。

并且一直活在自己妈妈的管制当中。

所以,我们会看到美美最后爆发出逃时,外婆最先指责的反而是妈妈。

而在幻境中,妈妈从一丝不乱的端庄母亲模样,重回小时候那个哭成一团,害怕妈妈失望的小女孩。

言语表达中的恐惧,和美美一开始害怕被妈妈知道自己喜欢小熊猫的样子一模一样。

图片

往前一代代的女性,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都最终屈服于家长的封印。

幸好的是,美美最后终于用勇敢突破了这层传承。

图片
图片

“你从几岁开始叛逆你的父母?”

提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想让大家回答,而是基于一个前提——

我们每个人都会叛逆父母。

只是时间的早晚,掩藏的深浅,以及内心的踌躇而已。

在《青春变形记》里,美美最终在极度的压力下彻底爆发,变身成一个巨大的小熊猫。

她的妈妈接受吗?

她的妈妈还会当她是女儿一样疼爱和要求吗?

图片

这种艺术化处理、如同“面包狗”一样,首先是以荒诞的假设,试探着传说中世界上最无私的“父母的爱”。

它是一种不安的彰显。

而它的B面,其实也是一种出离。

喻指现实生活中那些被逼迫到极致,最终彻底心理崩塌的孩子们。

这也使我想到了很多其他影视剧的亲子关系。

就比如《小欢喜》里,乔英子在妈妈极端的控制欲之下,要用自杀威胁换取自由。

图片

比如《小舍得》里,颜子悠因为妈妈的逼迫最终出现了精神问题。

图片

他们都因为家长的逼迫最终崩溃。

甚至喊出了“我讨厌你”四个字。

他们真的恨妈妈吗?

当然不是。

爱与恨往往是一体两面的。

他们之所以如此难受,是不明白为什么妈妈如此爱自己,却又如此伤害自己。

因为过往我们爱父母,但为了自己的未来,我们又恨父母。

就像网友在豆瓣短评里所说的,“中华人人生中最大的反派往往是父母”。

如何与父母和解,是无数中国孩子穷尽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事。

图片

这些年来,中式家庭的矛盾逐渐被搬上荧屏。

但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就像《青春变形记》里的和解,是因为妈妈在仪式中昏迷过去,需要被叫醒。

图片

几乎每部讲述中式家庭矛盾电影里的最终和解,都是用极致的冲突来给人激醒。

《美国女孩3》里,是用母亲的癌症和妹妹的感染;

图片

《关于我妈的一切》里,也是用妈妈得了绝症。

图片

……

这其实是一种悲哀的展现,因为没人知道怎么和解。

想要短时间结束,似乎只能以这些“要死要活”的戏剧冲突才能让彼此顿悟,活着,远比纠结在本来的问题上更重要。

亲子矛盾变成了家人互助。

不安永远会在,而和解也从未真正达成。

这不得不说让人悲伤。

但不管怎样,我们其实还是在一步步让爱实在起来。

哪怕是暂时地、通过一些极端的假设来代入、逃避。

就像美美爸爸在安慰美美时说的:

每个人都有很多面,有些是乱七八糟的。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时间,和它共存。

图片

如同变成小熊猫似乎是一种惩罚,但实际,小熊猫是来自于过往祖先的祝福。

它提供给美美一个全新的壳,把长期完美下压抑着的不安、不满等情绪释放出来。

以一个“不可能更坏”的视角,看待过去眼中天大的问题。

图片

或者不好的感受、新的矛盾仍会出现。

但它们在“巨型”面前,或者都会变成一个山坳。

在攀登中我们会渐渐发现,能真正消除心中不安的,是自己。

因为至亲的人,也会有他们的不安。

而我们作为彼此一部分不安的来源,或者也是种值得珍惜的羁绊。

如何和父母和解?

或者我们要先学会和自己和解。

我们自己是不是接受出现任何变化的自己?

接受自己的缺陷,喜欢自己的离谱,掌控自己的情绪,认知自己的能力,坚定自己的力量。

只有当我们足够强大,能明辨是非,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才能更相信自己要去的方向。

不被左右,也不用去为想左右我们的人过分烦恼。

甚至,当我们足够强大时,也能让父母安心。

能够不做假设,并且也不怕任何假设,永远坚定相信自己会被爱的孩子是幸福的。

同时,他们的父母一定也是幸福的。

亲缘,不外乎是在阵痛间彼此安抚。

但愿我们都不用做到如此极致,才能验证这最本能的爱——

“未来的我,可能,会让你有小小的不满意。

但你会因为我是我,而开心吗?”

图片

做自己才能爱爸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