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通鉴(563)组织的保险

 刘安伦先生 2022-05-05 发布于江苏

读通鉴(563)断裂点的思维模型

1、科举的兴盛

隋世选人,十一月集中,至春天而罢,人们都担心日期太短。至此,吏部侍郎观城刘林甫奏四寺听选,随阙主拟,大家都认为方便。

唐初,士大夫因为乱离之后,不太喜欢出来做官,官员不能补充。省府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用赤牒补官。这个时间全都省略,勒赴省选,集中的人有七千余,刘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时人称赞他。

下诏因为关中米贵,开始分人于洛州选官。

皇上对房玄龄说:“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房玄龄全都再审查一遍,留文武总共六百四十三员。

隋秘书监晋陵人刘子翼,有学行,天性刚直,朋友有过,时常当面责对方。李百药常称:“刘四虽喜欢骂人,别人终不恨他。”当年,有诏征他出来,推辞以母亲年老,不至。

裴仁轨私下征人为他劳役,皇上怒,想要斩他。殿中侍御史长安人李乾佑劝谏说:“国法,陛下所与天下共同的东西,非陛下所独有。如今裴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皇上悦,免了裴仁轨死罪,任命李乾佑为侍御史。

上曾说到过关中、山东人,认为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狭隘。”皇上认可他的进言,厚赐他。自此后每有大政,常让他参与讨论。

2、出师之名

当初,突厥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白霫等十五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相同;薛延陀在诸部中为最强。

西突厥曷萨那可汗正处于强盛期,敕勒诸部皆臣服他。曷萨那征税无度,诸部皆有怨言。曷萨那诛杀了其渠帅百余人,敕勒们就共同背叛他,共同推契苾哥楞为易勿真莫贺可汗,居于山北。又任命薛延陀乙失揼为也咥小可汗,居燕末山北。等射匮可汗兵势复振,薛延陀、契苾二部一起去可汗之号称臣于他。

回纥等六部在郁督军山的人,东属始毕可汗。统叶护可汗势衰,乙失揼的孙子夷男帅部落七万余家,附于颉利可汗。颉利政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相帅反叛。颉利遣派其兄长的儿子欲谷设领十万骑兵讨伐,回纥酋长菩萨带着五千骑兵,与他们战于马鬣山,大破颉利可汗的军队。欲谷设逃走,菩萨追至天山,部众多所所虏,回纥于是大振。薛延陀又破其四设,颉利不能再制。

颉利越发衰弱,国人离散。正好有大雪灾,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颉利担心唐兵乘其弊,引兵入朔州境上,扬言会猎,其实设防备。鸿胪卿郑元暃出使突厥还京,言于皇上说:“戎狄兴衰,专以羊马为食。如今突厥民饥畜瘦,这是将亡之兆,不过三年。”皇上觉得这个判断是对的。群臣多劝皇上乘间攻击突厥,皇上说:“刚刚与人有盟约而背弃他,不信;利用别人的天灾,不仁;乘人之危以取胜,不武。纵使其种落尽叛,六畜无余,朕终不击,必待有罪,然后讨伐他。”

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遣真珠统俟斤与高平王道立来长安,献万钉宝钿金带,马五千匹,以迎公主。颉利不想中国与他们和亲,数次遣兵入寇,又派遣人对统叶护说:“你迎唐公主,要须经我国中过。”统叶护忧患这事,未成婚。

(李世民对大事把握得非常精确,攻击突厥,要等其有罪而不乘其有弊,我们看今天的国际大事中,美国攻击伊拉克,必须要拿个洗衣粉到联合国去展示一下。不然就没有理由,现在全世界嘲笑美国的理由牵强,美国人而在很多其他事务上很被动。)

3、没有任何事是理所当然

二年(戊子、628

春,正月,辛亥,右仆射长孙无忌罢职。这时有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宠过盛,皇上拿这表给长孙无忌看,说:“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的心意有不通。”又召百官对他们说:“朕诸子皆幼,视长孙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离间。”长孙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争,皇上于是同意,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

(用小的损失来避免大的损失,长孙家这也是一种保险装置,工程学里用保险丝的烧断,避免了更大的电路危险。查理芒格总结成“断裂点思维模型”,用一个很小的可以承受的损失防止更大的不能承受的损失,炒股票用什么来作断裂点?以小损来防大损。我们在组织管理上,先设置一个警告系统,对于某个人的某个行为,给予警告,这就是断裂点思维。)

置六司侍郎,副六尚书;并置左右司郎中各一人。

癸丑,吐谷浑进攻岷州,都督李道彦击走他们。

丁巳,徙迁汉王李恪为蜀王,卫王李泰为越王,楚王李佑为燕王。

上问魏征说:“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魏征对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当年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孙、驩兜不能蒙蔽。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正是这个原因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皇上说:“特别好!”

皇上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等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只要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

二月,皇上对侍臣说:“人言天子至尊,无所畏惮。朕则不然,上畏皇天之监临,下惮群臣之瞻仰,兢兢业业,犹恐不合天意,未副人望。”

魏征说:“这就是致治之要,愿陛下慎终如始,则善。”

皇上对房玄龄等人说:“为政莫若至公。当年诸葛亮窜瘳立、李严于南夷,诸葛亮卒而廖立、李严皆悲泣,有死者,非至公能像这样吗!又有高熲为隋相,公平识治体,隋之兴亡,其实就和高熲的存没相关。朕既慕前世之明君,卿等不可不学习前世之贤相!”

三月,戊寅朔,有日食。

壬子,大理少卿胡演进每月囚徒帐册;上命自今大辟皆令中书、门下四品已上及尚书讨论决定,庶无冤滥。既而引囚至岐州刺史郑善果,皇上对胡演说:“郑善果虽复有罪,官品不卑,岂可使与诸囚徒为伍。自今三品已上犯罪,不须引过,听于朝堂等进止。”

(李世民很善于搞教育,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是理所当然的,员工的忠诚,部下的努力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也有老板自己的努力。李世民贵为一国之君,在选人用人上已非常慎重,还要不停地努力做榜样,同时不停教育自己的下面大臣,让他们向前朝优秀的人学习。)

4、突厥衰落,梁师都成为他们的弃子

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下诏出御府金帛为百姓赎回,归其父母。庚午,下诏以去年霖雨,如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大略说:“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甘心无吝。”正好所在有雨,民众大悦。

夏,四月,己卯,下诏因“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

当初,突厥突利可汗建牙在幽州之北,主东偏,奚、霫等数十部多叛突厥来投降,颉利可汗因其失民众责备他。等薛延陀、回纥等败欲谷设,颉利遣派突利讨伐,突利的兵又败,轻骑奔还。颉利大怒,拘押他十余日而挞他,突利于是埋怨,暗中想要叛颉利。颉利数征兵于突利,突利不给与,上表请入朝。皇上对侍臣说:“过去突厥之强,控弦百万,凭陵中夏,而现他们是骄恣以失其民。如今自请入朝,非困穷,肯这样吗!朕听闻,且喜且惧。何则﹖突厥衰则边境安,故喜。然朕有可能失道,他日亦将如突厥,心能无惧吗!卿曹宜不惜苦谏,以辅朕的不逮。”

颉利发兵攻突利,丁亥,突利遣使来求救皇上谋于大臣说:“朕与突利为兄弟,有急不可不救。然而颉利亦与我有盟约,怎么办﹖”

兵部尚书杜如晦说:“戎狄无信,终当负约,如今不借其乱而取他,后悔无及。取乱侮亡,古来都是这样。”

丙申,契丹酋长帅其部落来降。颉利遣使者请以梁师都交换契丹,皇上对他们的使者说:“契丹与突厥异类,如今来归附,何故索要他们!梁师都本是中国之人,盗我土地,暴我百姓,突厥接受而庇护他,我兴兵致讨,辄来救他,彼如鱼游釜中,何患不为我有!借使不得,亦终不以降附之民换他。”

(突厥放弃梁师都,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全是这样的案例,大多数的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都不过是敌方手里的棋子,对方抛弃这些人,一点不带心疼的。)

先是,皇上知突厥政乱,不能庇护梁师都,以书信劝谕他,梁师都不从。皇上遣夏州都督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图他,旻等人数次遣轻骑践其禾稼,多纵反间,离其君臣,其国渐虚,投降的人相属。其名将李正宝等人谋划抓梁师都,事泄,来投奔,于是上下越加相疑。刘旻等人知可取,上表请兵。皇上派遣右卫大将军柴绍、殿中少监薛万均攻击他们,又派遣刘旻等人占据朔方东城以逼他。梁师都引突厥兵至城下,刘兰成偃旗卧鼓不出。梁师都宵遁,刘兰成追击,击破他们。突厥大发兵救梁师都,柴绍等未至朔方数十里,与突厥遇,奋击,大破他,于是包围朔方。突厥不敢相救,城中食尽。壬寅,梁师都堂弟梁洛仁杀了梁师都,以城投降,设置其地为夏州。

(弃子也类似一种断裂点的思维,抛弃一个不重要的势力以达到自己更多的利益。但是梁师都是弃子,却不能成为突厥的断裂点,他不是保险。)

5、交响乐的作用

太常少卿祖孝孙,用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杂入很多胡、夷的声乐,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了唐雅乐,一共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下诏协律郎张文收与祖孝孙共同修定。

六月,乙酉,祖孝孙等人上奏新乐。皇上说:“礼乐,是圣人缘情以设教的东西,治之隆春,岂由于此﹖”

御史大夫杜淹说:“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後庭花,其声哀思,行路的人听闻这声音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

皇上说:“不然。天下音乐能感人,所以快乐的人听闻则喜,忧作品的人听闻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音乐。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所以听闻音乐而悲。如今二曲具存,朕为公奏他,公岂悲伤﹖”

右丞魏征说:“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本身。”

司马光评论说:臣听闻垂能目方圆,心度曲直,然不能用以教人,其所能拿出来教人的东西,必是规矩而已。圣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用来教授其他人,其所以授人的,必是礼乐这些东西。礼者,就如同圣人的行为;乐者,圣人之所快乐的事。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勉,百世传诵,于是乎作礼乐。所以工人执垂之规矩而施之器,是亦垂之功已;王者执行五帝、三王之礼乐而施之世,是亦五帝、三王之治已。五帝、三王,其违世已久,后面的人见其礼知其所行为,听闻其乐知其所乐,炳然若犹存于世,此非礼乐之功!

礼乐有本、有文:中和就是本;容声是末;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曾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着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假如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旦日舍弃,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所以汉武帝置协律,砍天瑞,非不美,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并非不精,不能救渐台之祸。晋武制笛尺,调金石,并非不详,不能弭平阳之灾。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濩、武之音,具存于世,剩下的其余不足以称,曾不能化一夫,何况四海!是犹执垂之规矩而无工与材,坐而待器之成,终不可得。何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天天演奏于庭中,怎么能变一世之哀乐!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这是说话太随意了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礼非威仪的称谓,然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施行。乐非声音的称呼,然无声音则乐不可得而见。譬诸山,取其一土一石而谓之山则不可,然土石皆去,山于何在哉!所以说:“无本不立,无文不行。”柰何以齐、陈之音不验于今世而认为乐无益于治乱,何异睹拳石而轻泰山!必若所言,则是五帝、三王之作乐皆妄作。“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可惜啊!

6、李世民的保险装置

戊子,皇上对侍臣说:“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赞成尧、舜而不同意桀、纣,然而行事何其反!”

魏徵对答说:“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所以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隋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

皇上说:“前事不远,我们这些人的老师!”

京畿内有蝗虫。辛卯,皇上入苑中,见蝗虫,掇了数枚,祝它说:“民以谷为命,而你食谷,宁食我的肺肠。”举手想吞下,左右劝谏说:“恶物或成疾。”

皇上说:“朕为民受灾,怕什么疾病而逃避!”于是吞下。当年,蝗不为灾。

皇上说:“朕每临朝,想要发一言,未尝不三思,担心成为民害,所以不多言。”给事中知起居事杜正伦说:“臣的职责在记言,陛下之失,臣必书写下来,岂徒有害于今,亦恐贻讥于后。”皇上悦,赐帛二百段。

皇上说:“梁武帝君臣惟谈苦空,侯景之乱,百官不能乘马。元帝为周师所围,犹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此深足为戒。朕所受好的,唯有尧、舜、周、孔之道,有了这些东西对我来说如鸟有翼,如鱼有水,失之则死,不可暂无。”

因为辰州刺史裴虔通是隋炀帝故人,特蒙宠任,而他却搞弑逆,虽时移事变,屡次遇赦令,幸免族夷,不可犹使牧民,于是下诏除名,流放驩州。虔通常说“身除隋室以启大唐”,自认为功,颇有觖望之色。等得罪,怨愤而死。

秋,七月,下诏宇文化及之党莱州刺史牛方裕、绦州刺史薛世良、广州都督长史唐奉义、隋武牙郎将元礼全都除名流放边境。

上对侍臣说:“古语有之:'赦者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一岁再赦,善人喑哑。’养稂莠者害嘉谷,赦有罪的人贼良民,故朕即位以来,不想要数次行赦,担心小人恃之轻犯宪章的原因!”

解读:一个复杂的组织要想保持其战斗力,就需要设置一些保险装置,查理芒克称为断裂点思维,复杂的电路里的保险丝装置,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模式,李世民喜欢拿前世的得失来教育其官员,同时也提醒自己,他不断地改进组织内部系统,不断用前面的得失来优化自己的组织结构。

官员设置,议政的机制,防范错误的机制,不停地学习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