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只留一张书法真迹,却让乾隆盖成了“大花脸”,实在气人

 小天使_ag 2022-05-05 发布于湖南

众所周知,李白爱饮酒作诗,一生为我们留下一千多首诗作,什么《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后人赞誉其为“诗仙”。

不过,如果你以为李白只会写诗,那就大错特错了,他的书法也是出神入化。初唐时期,李世民大力倡导学习王羲之,开清新活泼书风。

到了盛唐,无数文人墨客更是对草书尊崇有加,每日勤加练习,造就了大唐书法的辉煌。李白也不例外,他的草书来自张旭一脉,风格飘然有仙气。

遗憾的是,李白留存的书法十分稀少,目前发现的只有《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

李白唯一的书法

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峡时,遇到了道士司马承祯,两人十分欣赏对方,相谈甚欢。

多年之后,李白同杜甫、高适来到王屋山阳台观再次拜访司马承祯,才得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心有所感,写下《上阳台帖》:

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短短25个字,不仅表达了王屋山峻拔耸立的气势,而且抒发了对司马承祯的怀念。

然而,只要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明明只有几个字,为何成品那么长。

原来,古人并没有保护文物原始完整性的概念,并且这幅《上阳台帖》是李白鲜有的书法作品,所以在流传过程中,它饱受“摧残”。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李白字的右边,赫然出现宋徽宗写的“唐李太白上阳台”七个瘦金体字。左边还有其跋文:“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可觉人物两望,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到了元、明两朝,《上阳台帖》又相继到好多文人手里。这些文人大概是一腔才情无处施展,在宋徽宗之后,李白的书法又被多次增加内容,导致李白的作品在整个版面只占据了一小部分,真不知到底是谁的作品了。

但要说最醒目的,还得是乾隆皇帝写的“青莲逸翰”四个大字和数不清的印章痕迹,活生生抢了所有人的“风头”。

乃至于,我们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看到的《上阳台帖》已经成为了“大花猫”。

盖章狂魔乾隆

事实上,《上阳台帖》并不是乾隆“糟蹋”的唯一一件文物。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乾隆醒目地写上“神乎技矣”4个大字,还有“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等7题。

尤其是元代画家赵孟頫的作品,乾隆用印章数量表达了对它深沉的爱。比方说《鹊华秋色图》,乾隆用御笔将“鹊华秋色”四个字题写于引首,并且加有“神品”“乾隆御览之宝”“古稀天子”“太上皇帝”等多枚玺印。

还有赵孟頫的水墨长卷《水村图》,两次“御题”,并且加盖了几乎所有鉴藏玺,多达十余方,“破坏力”不可谓不惊人。

乾隆盖盖盖的模样,不禁让人好奇,他到底是有多少印章,能把别人的作品盖得一处空隙也没有?

根据清朝《乾隆宝薮》中的记载,乾隆皇帝一生拥有一千余方印章。除了当时常用的五玺、八玺,他还有宫殿玺、格言诗文玺,放置各殿,方便创作的印玺,真真是“印章皇帝”。

虽然乾隆大规模的收藏古代书画,让文物得到了认真对待和保存,但就像明末学者钱谦益所说:“余观古人书画,不轻加题识。题识芜烦,如好肌肤多生疥疠,非书画之福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