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思维模式探讨之六:毛泽东思维模式的总体格局(一)

 ZJY200611 2022-05-05 发布于浙江

毛泽东思维模式中的根本思维原则是: “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辩证分析与系统综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

1、实事求是的思维原则。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一'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一'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即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事物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以辨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是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是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出发点。毛泽东在从事和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历来反对主观主义地指导工作,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明确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他还极其深刻地指出:“我们所犯的错误,研究其发生的原因,都是由于我们离开了当地的实际情况,主观地决定自己的工作方针。”这就是主观主义的错误。毛泽东一生都在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作斗争,他不仅分析了它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更重要的是他为克服主观主义提供了系统的方法,从而确立了实际工作中的唯物主义路线,他曾告全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真实的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否则,离开实际的工作指导,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会滑到唯心论、形而上学方面去,就必然会使革命事业遭受挫折或失败。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际中来。教条主义者在我党的历史上危害甚大,他们将马列主义的某些原理当作抽象的教条、公式到处乱套。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指出,党内有一部分人凡事都要“拿本本来”,以为本本载的才是对的,1936年他有针对性地指出,有人认为只有书上的原则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过去的东西游击队在山里产生的,而山里是没有马克思主义的。这就从一个侧面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正确识从本本中来的错误观点,强调实践第一,实践在先。解放以后,毛泽东又一次强调:“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性,鼓励人们的探索和实践精神。

③有的放矢。毛泽东历来强调:理论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脱离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坚持有的放矢的原则。他认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针对党内理论水平较低,部分同志的实践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他指出:“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错误, ”而且他自己是在百忙中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求取得正确的理论指导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又一次阅读《资本论》《列宁有关政治经济学论文十三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等著作,关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两者最有效的联系方式就是“有的故矢”。毛泽东认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一必须了解中国革命这个“的”二是必须有好“矢”,更重要的是建立主体中“有的放矢”的观念和实施这种行为。否则,无的放矢或无矢观的,皆成枉然。

④ 在实践中检验认识。人们的认识正确与否,以什么作标准?有人以权威观点作标准,有人以逻辑论证为标准,有人以传统观念作标准,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我党的历史上,教条主义者以本本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凡是符合本本的,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毛泽东则认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候。”这就说,脱具体的认识环境和社会实践,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是没有道理的,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不能作为真理的标准,它本身还需要实践来检验。经验主义者则以自身的经验和感觉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毛泽东认为:“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行政权力和权威的观点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总之,对人的认识来说,“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⑤再认识。按照毛泽东的观点,所谓再认识,从认识对象方面来说,就是依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调查研究事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新情况,解决发生的新问题,从认识内容方面来说,就是不断地增添新的认识,不断地抱弃已经过时了的,错误的认识。认识内容不断更新,不断深化,从认识主体来说,再认识就是对主体本身的认识和反思,再认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多次强调了再认识的必要性以及它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从认识客体来看,事物的内部结构层次属性、联系及其发展都是无限的。它的本质表现程度需要有一个由不显著到显著变动的过程,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多层次的矛盾,而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当这些矛盾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没有发展到一定时候,还不能以这样那样的形式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来,从认识主体来看,认识还受到认识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限制,受到认识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经验的限制,甚至还受到认识者的体质、个性、修养等方面的限制,这就是决定了再认识的必要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任何认识都是再认识。毛泽东说,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这里说的“改变”和“反复”实际上就是再认识的过程。由于认识都是在前人和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某种意义的“重复”,因此,任何认识都再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是再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毛泽东的观点,认识的反复性有双重含义,一是指人们必须对具体的认识对象反复地进行认识,“许多时候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二是指认识是一个反复进行的无限过程,由于客观过程的发展是无限的,因而人的认识也“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无止境的。

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历来反对空洞无物的教条,反对死记硬背马克思主义的词句,主张对理论一定要弄懂弄通,但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懂应用,就不能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他说;我们如仅仅读了马列著作,但没有进一步地根据他们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实际和中国实际,没有企图在理论上来思考中国的革命实践,就不能妄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我们需要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列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在毛泽东看来,使用是更重要的学习。他认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在先,认识不可能产生于实践之前,因此认识首先是一个实践、摸索、使用的过程,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装武斗争,有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这就有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的情况下,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先干起来再学,在干中学,不是先把问题都研究得清清楚楚,学得很好了,然后再来发动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一个这样的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