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利率由什么决定?主流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比较

 z55j03b55 2022-05-05 发布于江西



利率由什么决定?
——主流经济学与奥地利学派比较
文 \ 弗兰克·肖斯塔克(澳)
>>Frank Shostak<<
译:禅心云起 编:瑞秋的春天

图片


流经济学家的传统观点,正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所言,认为市场利率由三个因素决定:流动性、经济活动和通胀预期。

依此观点,一旦中央银行购买国债等金融资产、拉升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就会推高国债价格、压低其收益率。请注意,这就是货币流动性效应,它和利率呈反比关系。

经过一段时滞,货币供应量增加促进了经济活动,这就启动了经济活动效应,对利率施加上行压力。经过更长时滞,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增加,就会影响到商品和服务价格。价格也开始上涨,通胀预期就开始出现。因此,这给市场利率施加了进一步的上行压力。

流动性、经济活动和通胀预期被视为利率决定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再度审视,这一过程是由央行货币政策设定的,货币政策影响了货币流动性。货币流动性效应引起了另外两种效应。

弗里德曼称,市场利率最终会高于央行增加货币流动性之前的水平。他写道:

以快于以往的速度增加货币量,最初影响是使利率在一段时间内低于原本水平。但这只是这一过程的开始而非结束。更快的货币增长速度将刺激支出,一途是通过较低的市场利率影响投资,另一途是通过影响其他支出进而影响于期望的现金余额的相对价格。但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不断增长的收入会提高流动性偏好表、增加贷款需求;也可能提高价格,这将减少货币的实际数量。这三种效应将相当迅速地(比如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扭转最初对利率的下行压力。它们将在更长时间间隔后,例如一年或两年,使利率恢复到原本水平。事实上,鉴于经济有过度反应的趋势,它们极有可能将利率暂时提升到比这更高的水平,从而启动一个周期性调整过程。

此外,弗里德曼认为:

任由较高货币增长带来物价上涨,并让公众开始预期价格将继续上涨。借款人届时就会愿意支付,贷款人届时就会要求提高利率——正如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几十年前指出的那样。这种价格预期效应发展缓慢,消失也很缓慢。费雪估计,完全调整需要几十年时间,最新研究与其估计一致。这些后续效应解释了,为什么每次试图将利率维持在低水平时,都会迫使货币管理当局持续进行规模越来越大的公开市场购买。

也就是说,对于利率决定的流行解释来自于观察,而不是来自“自我立足”的经济框架。然而,从观察中断言构建一个利率决理论的可能性是值得怀疑的。

在《经济科学的最后基础》中,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认为:

经济史、观察或经验所能告诉我们的是这样的事实。在过去一定时期内,Y村X公司煤矿的矿工约翰在一天N小时的工作时间内赚取了P美元。没有办法从诸如此类数据的集合中得出任何工资率高低决定因素的理论。

因此,流行的利率理论没有解释,而只是描述。这种理论的追随者很可能很难解释一个不存在央行的世界中的利息现象。

时间偏好和利率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维持自身的生命和福祉是最终目标。我们知道,为了维持生命,一个人必须在当下消费财货。这意味着,个人必定愿意现在而不是等到将来消费一篮子相同的财货。这也意味着个人看重当前的一篮子财货甚于将来的同一篮子财货。

门格尔(Carl Menger)表示:

“就我们生命的维持取决于需求的满足而言,保证需求满足必定是早优于迟。即使不是我们的生命,而只是我们持续的福祉(首先是我们的健康),取决于对一定数量财货的掌握,在近期达成福祉通常也是在远期达成福祉的先决条件(…)所有经验告诉我们,对人来说,现有的享受或不久之将来的享受,通常要重要于未来更遥远时间同等强度的享受。”

考虑这样一个案例:某人拥有的资源刚好足够维持生命。这个人就不太可能拿他微薄的手段借或投资。对他来说,借贷或投资成本太高——如果考虑借出部分手段,甚至可能使他付出生命的代价。

米塞斯就这一点写道:

那个舍弃掉的事物称为代价——为达到所追求的目的所需付出的代价。这代价的价值,称为成本。成本等于一个人为了达到所追求的目的,而必须舍弃的那个满足在他眼里的价值。

一旦个人财富开始增长,借贷或投资成本就开始下降。拿他一部分财富用于借贷或投资,会削弱这个人眼前的生计和福祉。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其他条件不变,任何导致某人财富扩张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现在财货相对于未来财货的溢价降低,从而导致利率降低。

相反,破坏真实财富扩张的因素,将增加现在财货相对于未来财货的溢价,导致利率上升。请再次注意,财富增加往往会降低个人时间偏好,而财富减少则往往会提高时间偏好。

个人对于财富与时间偏好相对关系的反应不是自动的。每个人都会根据自身目的决定将多少财富分配给现在的消费和未来的消费。

与主流框架相反,为确定利息现象,时间偏好理论并不要求货币本身存在。另外请注意,在流行框架下,经济活动变化与利率呈正相关。然而,如果经济活动增加是由于财富扩张,这很可能会产生时间偏好下降,从而导致利率降低,而不是像普遍认为的那样增加。

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

“凭空”创造的货币被注入经济中,这就导致了以空无一物来换取真实财货。(例如,当银行在无储蓄支持的情况下扩张时,就会无中生有地增加货币供应量。一旦这笔钱的借款人将其用于交易,这就形成了“以无换有”的结果)。注入新钱的接受者,现在则把财富从财富创造者那里转移到自己手中。

与伪造货币者类似,通过将财富转移到自己手中,那些“凭空”获得货币的人,现在变得比货币增加之前富有。这意味着新钱接收者现在可以增加对各种资产的购买,从而推高资产价格,压低资产收益率。“以无换有”削弱了财富产生过程——虽然如此,但只要财富池塘仍在增长,个人时间偏好就可能下降,市场利率也随之下降。

相反,一旦财富池塘萎缩,个人时间偏好提高,就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财富池塘不断扩张的场景下,利率预计下降,而财富池塘的不断萎缩,可能会引发利率上升的势头。

当中央银行试图通过向经济注入货币流动性来对抗利率上升趋势时,其他条件不变时,这只会助长利率上涨。因为货币流动性的增加,启动了以无换有”的过程,财富产生过程被削弱,导致利率沿着上升趋势出现振荡。

波动的出现是因为中央银行通过推动货币流动性暂时降低了利率。然而,财富池塘萎缩所致的上升趋势拉高了利率,因此出现了振荡。

请注意,在一个不受羁束的自由市场中,利率将对应于人们的时间偏好。当个人降低其时间偏好时,这预示着企业要安排合适的基础生产结构,以便为未来消费品需求增加做好准备。

因此,一个想在生意上取得成功的商人,必须遵守消费者的指示。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利率是指标。然而,在利率应遵循个人时间偏好之处,央行政策带来了扭曲,从而使企业更难确定到底发生了什么。

流经济学家认为,个人目的和市场利率之间并无逻辑联系。那么,利用流行框架,人们怎能得出结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会造成金融市场扭曲,导致资源不当配置呢?奥派框架指出,央行政策导致市场利率偏离个人时间偏好所决定的利率,这反过来又导致企业不服从个人(消费者)指示,从而导致资源不当配置。

经济学中的因
来自于个人

由于人们追求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行动,这意味着经济现象源于个人因素而非外部因素。就个人对各种外部因素的反应而言,这种反应不是自动发生的。人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目的评估各种因素的变化,并采取相应行动。

我们认为,无论货币流动性、经济活动或通胀预期,都不是利率决定的本质。决定利率的是个人对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的决策。导致货币数量变化的货币政策,只会扭曲利率信号,从而造成资源不当配置。

结论

依流行观念,市场利率是由货币流动性、经济活动和通胀预期变化决定的。在这种思维方式下,货币流动性增加压低了利率,而经济活动增加和通胀预期增加推高了利率。

该框架将个人描绘成无意识的实体。在这个框架中,因来自于外部而非个人。它把人描绘成机器人,对货币流动性、经济活动和通胀预期做出机械性反应。

我们的结论是,个人对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有意识和有目的的行动,是决定利率的关键因素。

我们还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破坏了财富创造过程。因此,如果财富池塘在萎缩,宽松货币政策就会加剧利率的上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