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子清:对新诗提法的质疑(节选)

 置身于宁静 2022-05-05 发布于浙江

  诗人和评论家们就“新诗失败论”展开了讨论,有的对新诗失败论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有的列举新诗的种种成就,为新诗进行有力的辩护,有的严厉批评旧体诗词的僵化,大家发言很热烈,我很赞同。我和旧体诗词的诗人们也有接触,从他们的言谈中,让人感到新诗太粗糙,没有韵脚,不合格律,简直不像诗,什么朦胧不朦胧?叫人看不懂。因此,新诗失败论有着政治和社会的基础,不是新诗诗人和批评家单方面批判能解决问题的,也无法归咎于个别人的提出,何况毛泽东早就说过:“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致陈毅》)。 从新诗诞生以来,报刊上确实发表了大量政治口号诗、无病呻吟诗、缺乏诗意和新意的白开水诗,难怪为旧体诗词作者们所诟病。

  中国政府把旧体诗词当作国粹加以保护和扶植,给1987年成立的中华诗词学会提供各方面的有力支持,从组织上提供人员编制,从经济上给予补贴。当代诗词和其他文艺形式一样,也要“三入”  (入史、入校、入奖)。从根本上确立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尤其是“当代诗词”的提法,为旧体诗词在当代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合理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旧体诗词或当代诗词在中国呈现了一种独特的诗歌景观,这在其它国家诗坛几乎看不到的。

  诚然,旧体诗词或当代诗词创作中,思想僵化、词句陈旧、毫无新意的垃圾诗词很多,常常见于报刊和书籍。如果双方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批评甚至抨击,那么这种争论将会无休无止,也毫无意义。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视角审视看待这个问题,或者说,从艺术发展史的角度看待中国旧体诗词和新诗的区别,那就很清楚了。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形式的演变,从《诗经》、《楚辞》、乐府诗、魏晋五言诗、唐诗、宋词、元曲到晚清新诗的嬗变,每个阶段之间历经数百年之久。  所谓新诗,就是脱胎于旧体诗严格格律形式的自由诗。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发展, 社会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思维越来越复杂,用古文的旧体诗形式很难充分反映复杂的当代社会现实和复杂的精神世界。用白话文创作的不受固定形式限制的自由诗,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新诗,正好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白话自由诗是中国诗歌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我们怎么能再拾起扔掉的束缚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呢?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新诗在现代和当代的中国诗歌领域成了当家人,成了主角,成了主流。如同另一个国粹京剧一样,旧体诗词或当代诗词在艺术上依然秉承和固守传统,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无法代表新时代的主要艺术。而相对来说,新诗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显现了它的勃勃生机,这类新诗不少,当得上炳耀千古的佳篇。新诗的主流地位显然是历史赋予的,为什么还出现新诗失败论?旧体诗词的承继者们用旧体诗词的审学标准来衡量,自然是“失败”了。惹得新诗诗人和新诗评论家们为新诗进行激烈的辩护。他们主要没有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没有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殊不知白话文写的自由诗即新诗本身就是巨大的历史成就,用不着辩论。问题出在当下对新诗的界定上。

  中国新诗自从20世纪初或19世纪末诞生以来,已经成为中国诗歌发展阶段的主流。研究中国新诗的学术队伍也蔚为大观,当下已经处在中国新诗研究有史以来最佳阶段。除了全国各高校大部分中文系教授中国新诗之外,有的高校专门成立了中国新诗研究机构。现在只要用“中国新诗”这个关键词,在“百度”、“雅虎”等大型中文网站上搜索有关文章,你查阅到的研究资料真是不胜枚举。无论高校文学教育中的新诗教学与研究,还是研究中国诗歌的单个学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都密切关注和寄予厚望。

  “中国新诗”这个关键词也常常使人想起它的诞生、成长和现今的年龄。它的诞生如果从胡适的《白话诗八首》发表在1917年2月《新青年》第二卷上算起,距今已经90多年了,换言之,它已届耄耋之年。经历了这么长时间而茁壮起来的诗歌还算新吗?我们现在的所谓新诗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左右与旧体诗的较量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主流诗坛的主导力量,其主导力量一直保持到今天而岿然不动。现在我们如果再称这个早已成为主流诗坛的当家人为新诗,你就会发觉这岂非如同一个百岁老翁张老称八十来岁的王某为小王一样有趣或滑稽吗?问题是,现在国内学界对此鲜有人提出质疑,如上所述,国内绝大多数学人仍然把它称为中国新诗。

  这使我想起美国的新诗来。巧的是,美国诗歌从传统的诗歌过渡到新诗的历史时期和中国差不多。美国新诗的开始时期一般地定在1912年哈丽特·门罗(Harriet Monroe,1860-1936)创立《诗刊》(Poetry)。这是一本与当时占主流地位、主张传统格律诗的风雅派诗坛宣战的杂志,如同陈独秀创立的《新青年》(1915-22)。该杂志集合了当时一批激进的青年诗人。T.S.艾略特《荒原》发表的1922年是美国新诗落成的年代。 换言之,美国的新诗从此逐渐登上了主流地位,完成了从英国传播过来的浪漫主义和英国乔治诗歌模式到现代诗学或现代主义诗歌模式的转换,  现在再没有人称它为美国新诗了。如果要称呼它,就是美国现代诗和当代诗。如果从另一个视角看,可以称它为现代派(或现代主义)诗和后现代派(或后现代主义)诗。

  现在美国诗人之中也有人偶尔写十四行诗之类的传统诗,但传统诗决不是现在的主流艺术形式,中国诗坛情况也然,尽管写旧体诗词的中国当代诗人比美国当代诗人多得多。上文已经说过,新诗是舍弃文言文书写的传统艺术形式而改用白话文书写的自由诗。如今它已经解放了束缚当代思想感情表达的种种传统清规戒律,如同珀金斯教授所说,诗人写自由诗时不再首先考虑填塞诗节框框,更糟糕的是,框子填满了,诗就算完成了。  质言之,新诗是针对古文格律诗而言的,在它完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之后,我们就没有必要再称它为新诗了。美国诗坛顺其自然,不再称当代诗为新诗。中国新诗的诞生和成长是通过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叶公超和闻一多等诗人受到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和促进也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美国现当代诗坛早已不采用“新诗”的说法了,但奇怪的是,中国主流诗坛却似乎对这个称号情有独钟,常常把现当代中国的自由诗仍然称为中国新诗。这里我们不妨引用孔子的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现在我们再称现当代诗为“新诗”就是名不正,既容易使人在时间上产生误解或造成错觉,也容易使旧体诗词承继者们对“新”产生“新玩意儿、不成熟”的错误观点。更重要的是,省却了与旧体诗词承继者无休无止的争论,前面已经说过,就艺术形式发展而言,以自由诗为主的现当代诗是主流了,失败论何从谈起?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时代产生新艺术形式,固守与倒退是没有出路的;中国诗歌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有与之相适应的名称也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因此,把1917年到1977年期间创作的自由诗称为现代汉诗或中国现代诗,而把1977年之后到目前为止的自由诗称为当代汉诗或中国当代诗,是不是更贴切一些,更准确一些?把这个界定纳入教科书、文学史、专著和论文应当是时候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