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岛 《寻隐者不遇》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名《寻隐者不遇》,在《唐诗三百首》和《唐诗鉴赏辞典》中用的都是《访隐者不遇》,不过在小学的教材里使用的都是《寻隐者不遇》。看过好几首写“访隐者不遇”的诗,还是贾岛这首写得最好。为什么写得好呢?

      其一,场景简单:全诗三个场景,松,山,云。松代表高风亮节。山是隐的地方。云在这首诗里很特别,因为很多时候云都是被用来比喻思念之情。而在这首诗里,云也成了隐的地方了。贾岛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三隐”,一般的“访隐者不遇”都是“二隐”。何为“二隐”:一般隐士隐居于山中,这是“一隐”。拜访者去了,找到居处,却没找到人,如此行踪不定成了“二隐”。而贾岛却因为有“童子”的引导,又有了线索,隐者正在山中采药。然而因为“云深”,所以还是找不到。这也就有了“三隐”,隐于云了。

    其二,“童子”的出现:贾岛这首诗之所以如此特别,恰恰是因为这个“童子”。一般的“访隐者不遇”,隐者都是独居,而贾岛拜访的这位隐者,却有一位“童子”陪伴,由此留下了一个继续寻访的线索。由此也引发了与众不同的“三隐”,因此贾岛也就有了“三寻”而不得,“一寻”找到居处,“二寻”知道在山中采药,“三寻”被云遮挡。

    其三,童趣:我们会发现在诗中出现孩童的诗歌一般都特别活泼灵动。比如大家很熟悉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还有杜牧的《清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的诗歌,都有一种童趣,尤其是用了儿童问答的形式。

     所以贾岛这首诗,有了“三寻”与“三隐”,且只在松下与童子简单对答,以童子的语言来表述。而对访者自身没有更多的笔墨,如此让观众的视线与心情保持在一起“寻隐者”的方向上,直到引向云雾之中。

    那么贾岛是如何写出这么特别的诗?是他运气比较好吗?他要拜访的隐者碰巧有个童子,又碰巧采药去了,而且山中又正好有云雾?也许吧,而且还能够写得如此自然而然,确实是一首真正的好诗。不过似乎也有一个小线索,那就是贾岛和韩愈自从“推敲”相遇之后,成了好朋友。毫无疑问的,韩愈对贾岛来说是亦师亦友了,所以他对贾岛的影响一定是不小。韩愈写过一篇《师说》,一开篇就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教导人们,凡是好学的人就一定会有老师,而且一定会很虚心地去跟那些比自己有知识的人拜师,学习。所以在这首诗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童子”与“师”,童子是拜这个隐者为师的。而贾岛呢?恐怕也是慕名而来,来拜师的。而在其他的“访隐者不遇中”,有很多隐者只是厌倦了官场世俗,而很多拜访者其实是去访友的。而贾岛不同,他是去访师的。所以,如果我们是带着一种谦虚的,拜访高人,拜访老师的心态来读这首诗,恐怕更能体会本诗的意境,似乎也就有了一种崇敬而又高深莫测的感觉了。由此,我们也会发现很多以贾岛这首诗为主题的画都出现了错误,有的把童子画成牧童,有的把贾岛画成老头,贾恐怕四十几岁。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