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名《西塞山怀古》,“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fu2,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据说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马鞍山市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来看原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字词典故    “王濬jun4”:【206年-286年,西晋时期名将。279年,上书请求伐吴,被拜为龙骧将军。他发兵自成都,一路上破铁锁,除铁锥,连克西陵、夏口、武昌,不久直抵“建业”。“孙皓”出降。】也就是说三国最后的吴国被西晋的将领“王濬”灭了。“益州”:就是成都。“金陵”:就是东吴的都城建业。“建业”只是在东吴时那么叫,“金陵”是南京那个地方最早的地名。

赏析    刘禹锡说,王濬的楼船从益州顺流攻击而下,金陵这里的王者之气就黯然收场了。

    “金陵王气”,不都说金陵有天子气吗,可是现在真正一统天下的天子诞生了,东吴只能是王者之气,而且到此收场了。前面讲了,刘禹锡是从“夔州”往“金陵”方向的“和州”去赴任,所以他必然也是乘舟而下,这和当年“王濬”率领舰队去攻击“东吴”的路线是一致的。他一路感受下来,到达“西塞山”。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字词典故   “寻”:相当于古代的八尺。“幡fan1”:用竹竿等挑起来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降xiang2幡”:就是投降的旗子。

赏析   刘禹锡说,金陵江防的千寻铁锁都被沉到江底去了,当王濬的舰队到达这里时,只见一片投降的旗子从岸上的石头堆里伸了出来。

    【280年5月1日,孙皓听从“胡冲”的建议,仿效“刘禅”的做法: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两手反绑),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梓(把棺材装在车上),率领太子孙瑾等21人来到王濬营门。孙皓决定投降后,为了让晋军顺利接收各地,广发劝降书信给臣僚。王濬接受孙皓的投降,亲解其缚,接受宝璧,焚烧棺梓,并派人将孙皓一家送到晋都洛阳,孙吴至此灭亡。】

     刘禹锡一路顺江而下,非常顺畅,想象着那些曾经的江防铁索肯定是都沉到江底去了,毫无遮挡。而到了江南,两岸的石头很多,想那曾经的投降旗子一定是从那石头堆里伸出来的。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赏析   刘禹锡说,哎,人世间又有几回伤感的往事,金陵的帝王山形依旧在,枕的却是寒心的江水流。

    这里的“人世几回伤往事”,一来是指金陵那里后来又有几个帝王被打败了(南北朝不少),二来也是有自我身世的感伤。刘禹锡从805年被贬“朗州”,到如今824年,前后在外二十年,期间还迁去了“连州”,“夔州”,现在又要去“和州”,还是没能回长安。可谓“人世几回伤往事”。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赏析   刘禹锡说,如今我也遭逢在外漂流,四海为家的日子,独自站在这古时的堡垒旁,感受着满目的芦荻,那萧萧摇曳带来的秋意。

     直到826年,刘禹锡才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那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