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 《前出塞九首》 (其八~九)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前出塞九首》 杜甫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来看其八原诗: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字词典故   “单chan2于”:【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du2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寇”:【侵犯。】“垒”:【古代军中作防守用的墙壁。】“昏”:【暗而无光。】

赏析  杜甫说,单于率领军队,侵犯我方堡垒,远远望去,一百多里的风尘,铺天盖地而来。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字词典故与分析  “雄剑”:【春秋吴国“干将”所铸二剑之一,这里泛指宝剑。】“奔”:【逃跑。】“四五动”:【这个“四五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网上有人解释为很轻易的意思。然而似乎没有找到这方面的典故和历史说法。所以只能考虑从成语的角度,似乎也只有“四分五裂”挺像的。“四分五裂”本来是用来指国土分裂。那么如果杜甫确实是“四分五裂”的缩写,那似乎也蛮形象的。】

赏析  杜甫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拿起宝剑,四分五裂地挥砍着杀入敌阵,对方的军队为我军大破而四下逃散。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字词典故  “掳lu3”:【俘获。】“名王”:【匈奴诸王中名位尊贵者。《汉书·宣帝纪》:“匈奴单于遣名王奉献。”颜师古注:“名王者,谓有大名,以别诸小王也。”】“授”:【给予,交给。】“辕门”:【将帅的营门。】

赏析  杜甫说,战斗中俘获了敌方的名王,得胜归来,将他的脖子套上绳索,牵到将帅的营门前,交付处置。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字词典故  “潜身”:【藏身隐居。】“备”:【准备的意思。】“行列”:【军队在列队。】

赏析  杜甫说,我们又各自潜身返回自己的队伍,排好队列,整装待发。一次胜利根本不足为论。

    杜甫这里描写了一次战斗的全过程。

《前出塞九首》 杜甫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前出塞九首》 杜甫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来看其九原诗: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字词典故  “分寸”:【微小。《战国策 齐策三》:“孟尝君 重非诸侯也,而奉我四马百人之食。我无分寸之功而得此,然吾毁之以为之也。”】

赏析  杜甫说,从军十年有余了,谁能没有一点功劳呢。

    都是有功劳的。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字词典故与分析  “苟得”:【《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后面这句意思就是,如果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就不会“苟得”生命了。所以“苟得”这个词在本诗中,很多前人解释为:“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得。”不是很恰当。

赏析  杜甫说,对大家来说,能够苟且得以活下来,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至于要说到自己有什么功劳,都羞于启齿。恐怕大家的经历也都是大同小异吧。

    对于将士们来说,确实能够活命下来,就已经很可贵了。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字词典故  “狄”:【中国古代北方的部族。】“戎”:【中国古代西方的部族。】

赏析  杜甫说,就是在中原本族的土地上都有斗争,更何况是在与北方狄族和西方戎族的冲突中。

    言下之意,哪里没有斗争呢,到处都有仗可打。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字词典故   “辞”:【躲避的意思。】“固穷”:【安于不得志。】

赏析  杜甫说,大丈夫志在四方,怎么能躲起来,安于贫穷,安于不得志呢?

    这是杜甫对将士的思想描写。大丈夫志在四方,要是回去农村窝着也是受穷,更不要谈什么志向了。

    《前出塞九首》,杜甫以士兵的口吻,描写了开始被征兵,背井离乡,思念父母,逐步融入军旅,渴望建功立业,力图斩断相思,终于到达边疆,看到胡人成群,接受军中战斗训练,行军之苦思念故土,挥剑战斗得胜归来,出生入死十年有余,贵在幸存羞于论功,却不再思念故园,终成职业军人,保家卫国。如此一个全过程。

《前出塞九首》 杜甫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