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孟浩然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名《秦中感秋寄远上人》,“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也称“关中”。】如果说“秦中”就是“关中”的话,那么“关中”主要是【“四关”之内,即东“潼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如此说来,我们就很清楚了,孟浩然这个时候,就是在“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在“游荡”。在这里感到秋意,“寄远上人”。那么,这“远上人”是指谁呢?孟浩然在襄阳老家写过一首《晚春题远上人南亭》,我们在赏析《夏日南亭怀辛大》的时候,认为是当地“鹿门寺”的一位僧人。但是随着对孟浩然诗歌的更多解读,我们发现孟浩然最崇敬的“慧远大师”曾在襄阳住了十年。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孟浩然所谓的“远上人”,其实就是指“慧远大师”。倘若如此的话,这里的“寄”并非寄信寄诗,而是寄托情怀了。好,我们来感受原诗: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字词典故  “一丘”:【即“一丘一壑”,“丘”: 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寄情山水。典出:《 汉书·叙传上》:“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 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 】“尝”:【通“常”。】“卧”:【隐居。】“三径”:【典出 晋·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xu3归乡里,荆棘塞门,舍中有三径,不出,唯羊仲从之游。”后因以“三径”指归隐者的家园。】

赏析  孟浩然说,每每看到“一丘一壑”,我就常常想着要在那里隐居。也很想有个像“蒋诩”那样的家,开辟它三条路,只和“求仲”,“羊仲”那样的朋友一起去云游,却苦于没有财资。

    这个“尝”字,经过反复研读,我们认为它应该是“常”的意思。孟浩然早年就过起隐居的生活了。爱隐居,可是现在为什么还要“三径”的规格呢?显然这“三径”为的是有志趣相投的朋友。

    我们知道老孟的家境本是不错,在他的诗中也看到,他常请当地的官吏吃饭。按说,他要在他家里搞个“三径”之舍不难啊。怎么会“苦无资”呢?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字词典故  “北土”:【指北部地区。】“东林”:【庐山东林寺。】“我师”:【应指“慧远大师”。】

赏析  孟浩然说,其实啊,生活在北方的土地并不是我真正的心愿,我的心中一直怀念着东林寺,怀念着我心目中的“慧远大师”。

     这里的“土”含有故土,居住地的意思。老孟说,其实我并不想在北方这里定居的。可见他所设想的“三径”之舍,其实是想盖在长安周边。老孟说自己本来是更愿意去呆在庐山东林寺那种地方,能像慧远大师一样禅修吧?既然如此还犹豫什么呢?可见这里其实有老孟想说又没说的东西。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字词典故  “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比喻处境窘困。典出《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逐年”:【一年一年地。】

赏析  孟浩然说,此时我口袋里的黄金啊,就像烧着桂枝那么贵的柴火,都快用完了,胸中的雄心壮志啊,也随着年岁,一年一年地衰减。

    “长安”这个地方“烧钱”啊!孟浩然这里用了“苏秦”的典故。“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就出自“苏秦”之口:【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现在要我吃珠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小鬼一样的使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在宾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于是就有了“米珠薪桂”这个成语。显然,孟浩然在京城也遇到了类似“苏秦”的境遇,太烧钱了,真心有些呆不下去了。那为什么还要呆啊?他提到了“壮志”,看来在长安是有壮志的,可是也一年一年地衰减了。老孟好像在说服自己,列举了离开长安的理由。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字词典故  “日夕”:【黄昏,傍晚。】“凉风”:【秋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但”:【只,仅。】“益”:【更加。】

赏析  孟浩然说,傍晚时分,凉风吹来,听到那秋蝉的绝唱,唯有愈加悲凉的感觉。

    如此的秦中感秋,老孟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比之老杜如何?回顾全诗,我们觉得这首诗蛮有些意思,它是从“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这样一种隐者生活的愿望开始的,孟浩然在长安,说的不是想做官,反倒是想隐居,却又苦于资金不足。然后提“北土”,提“黄金燃桂尽”,说什么呢?显然他这里所要的隐居生活竟然是在长安这一带的。为什么呢?虽然也提到“壮志”,但似乎这“壮志”也还是服务于“隐居”的。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王维,孟浩然羡慕的生活也许是类似于王维后来的生活,一边做着官,有丰厚的俸禄,另一边还有蓝田那里的辋川别墅。

    那么老孟究竟是羡慕人家的官,还是人家的别墅呢?从“三径”的本质来说,是为了一种既能隐居,又有才高八斗的朋友往来的生活。不然,孟浩然完全可以再回他的襄阳鹿门山去隐居,何必在这里“烧黄金”呢?因为他在长安这里确实是认识了很多才高八斗的朋友。真心舍不得走了,可是“三径苦无资”,“黄金燃桂尽”,而且感觉到年纪越来越大了,要再去仕途实现什么“壮志”,恐怕也很难了。就是在这样一种心情下,老孟不仅感受着秦中的秋凉,也感受着自己人生的悲凉。

    确实如此,像白居易退休后,就和刘禹锡交往更深,相互唱和,后来又搞了“七老会”,只与志趣相投的人往来。我们一直觉得孟浩然为什么早不出仕,偏偏到了快四十了才去参加科考。落第后,过两年又去了长安求仕。难道他真的是为了做官吗?恐怕是为了能有志趣相投的朋友作伴吧。想想老孟的经历,还真是这样,能够和李白,王维这样一些高才交往,那是非常愉快的事情。他在襄阳似乎只有“话桑麻”的一般朋友,会弹筝的知音“辛大”也离开了。晚年,因王昌龄的来访,老孟高兴得不顾自己毒疮未愈,纵情宴饮,竟至亡故。可见孟浩然是多么舍不得离开长安那些才高八斗的朋友啊,既想呆在这里,却又没了财资,更加上年事越高,仕途也越发无望,在这样一种纠结中写下了此诗。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