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维 《酬郭给事》 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诗名《酬郭给事》,“酬”:【酬者,酬谢之意,为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就是酬赠诗。】“给ji3事”:【即“给事中”,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魏或为“加官”,或为“正官”。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诗名就是:王维酬赠给“郭给ji3事”的诗。(注:在百度百科的词句解释中,说“郭给事”是“郭承嘏gu3”,“郭承嘏”是唐文宗时代的人,王维死后100年才出现的,所以是个错误。

    我们前面读了王维的《和 贾至舍人 早朝大明宫 之作》,那么这“和”与“酬”有什么区别,我们发现“和”一般是唱和诗作,而“酬”一般是“酬”人,有酬赠之意。那么“酬”和“赠”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也试着探究了一下,仅供探讨。我们感觉,“酬”确实有酬谢的味道,一般是受人恩惠,受到人家的关心,而作诗酬谢。比如王维前面的《酬张少府》,张少府虽然是晚辈,但可能是给王维送礼了。像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白居易与刘禹锡初次相逢,不仅请他吃饭,还写诗赠给他,所以刘禹锡写“酬”诗。那么“赠”呢?一般平辈,朋友之间,写诗送给对方的,或者自视比较高的用“赠”比较多。最明显的就是李白,孟浩然是他长辈吧,他也是《赠孟浩然》,汪伦请他吃饭喝酒吧,他也是《赠汪伦》,呵呵,还有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杜牧的《赠别二首》等等。所以总的来说,“酬”是比较谦恭的,而“赠”就相对高调。而且,“酬”往往写的是自己,因为受到对方的关心,而写诗表述自己的境况;而“赠”往往写的就是对方了,是自己对对方的看法与评价。

    为什么我们要尝试着探究“酬”与“赠”的区别呢?就是要探究这首诗究竟是在描写王维自己呢,还是描写“郭给事”?谁才是本诗描述的重点?我们以为前前后后,描写的其实都是王维自己。因为之前的很多关于本诗的赏析,就这一点上都没搞清楚,导致逻辑上有些混乱。所以特此厘清这个赏析的出发点。好,既然是描写王维自己的工作状况,那么我们来感受原诗: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字词典故  “洞门”:【这里应指皇宫的城洞门。南北朝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诗 十六》“连漪映余雪。严城限深雾。清寒起洞门。东风急池树。”】“霭ai3”:【云气,云雾密集的样子。隋 佚名 《嘉泰三年皇后册宝十三首》“日薰椒屋,云霭壁门。有华瑞节,来自帝阍。”】“桃李”:【桃花和李花。《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后遂以“桃李”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阴阴”:【幽暗貌。】“桃李满天下”的典故:【汉朝《韩诗外传》记载:“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简主曰:'。。。夫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得采其叶,秋得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  白话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方,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  “简子”用比喻批评“子质”培养人才不当,故后人就把培养人才叫做“树人”,把提拔培养的优秀人才叫做“桃李”。因为老师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多,就被誉为“桃李满天下”了。)】

赏析  王维说,皇宫那高大的洞门,雄伟的高阁,沉浸在落日余晖的暮霭中。宫墙内,一排排桃树李树已然成荫,四周可见柳絮飞扬。

    这里的“余晖”可能暗喻王维自己进入了老年阶段,“桃李阴阴”也暗喻很多年轻后辈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才华出众,如柳絮飞扬。王维在这里用“阴阴”两字,这种叠加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了许多的意思。是,如果单独看这两句,我们也许不会理解这么多,可是当把全诗都通读理解透了,我们就有这样的感觉了。王维写诗是很注重对仗的,像这样叠加两字,而又不对仗使用,应该有他的深意。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字词典故  “禁”:【即“宫禁”,汉以后称皇帝居住、视政的地方。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疏钟”:【稀疏的钟声。】“官舍”:【这里指皇宫内供办公官员过夜的地方。】“省”:【这里指“尚书省”。官僚机构,南朝 宋 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 至 宋 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人”:【当官的人。“吏”: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没有品级的官员或吏卒。】

赏析  王维说,宫禁内稀疏的钟声传到了官舍里,告诉我天色已晚。此时的“尚书省”中,到处是归鸟的啼叫,打杂的吏人已经很少了。

    长安的钟声应该是在皇宫中的,“岑参”也写了一首《奉和 中书舍人 贾至 早朝大明宫》,里头有“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可见这钟声是从皇宫传出的。(注,看岑参这首诗,我们前面纠结的王维诗中“仙掌”的意思,也有可能是“仙仗”的误写。)既然确定本诗写的是王维自己,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尚书省”的官舍,因为王维最后的官职是“尚书右丞”。(注:“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左右仆射ye4”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当时皇宫内都有为这些中央机关安排“官舍”,像杜甫写的《春宿左省》,他睡的是“门下省”的官舍。我们之前说过,王维三十岁的时候丧妻,就再也没有结婚,也没查到他子嗣的情况。所以王维恐怕很多时候就住在皇宫的官舍里。

    另外,关于“吏人”,为什么我们翻译成打杂的人?因为“吏”一般都是没有品级的官员,而这是在皇宫里,那只能是打杂,搞清洁之类的人员了。官员们一般下班都回家了,会留在官舍里的人,要么是像杜甫那种本来家就不在京城,又忙工作忙到很晚的,要么就是像王维这样,孤身一人的,恐怕是。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字词典故  “趋”:【快走。】“金殿”:【金饰的殿堂宫殿。南朝 齐 谢朓 《奉和随王殿下》“端仪穆金殿,敷教藻琼筵。”】“奉”:【恭敬地用手捧着。】“天书”:【在这里应该是天子文书,王维 《春日直门下省早朝(时为右补阙)》“玉漏随铜史,天书拜夕郎。”】“拜”:【过去表示敬意的礼节。如跪拜,拜读。】“琐闱”:【常指镌刻连琐图案的宫中旁门,指代宫廷。“琐”:连环,连环形花纹。“闱”:【主要用来指古代宫室两侧的小门。】

赏析  王维说,每天清晨,我玉佩摇摇,快步走向早朝的金殿;夜晚,我捧着天子文书,跪坐在宫中旁门的琐窗里。

    这就是王维每天的生活,他们这些办事机构应该是在“金殿”之外,设有让官员可以在这里过夜的官舍。金殿应该是皇帝开早朝的地方,每天拂晓,五品以上的官员们就在金殿之外等着开门。王维是正四品下,杜甫是从八品上,所以王维是每天上朝,而杜甫只能是初一或者十五,所以杜甫想上奏章的前一天就睡在官舍里了,紧张得睡不着,而王维是天天睡官舍的。由此我们对王维多了一些了解,看来他在“辋川”置办“别业”,就像是去那里度假的。

    另外,我们想讲一下这个“玉佩”的事,在王维这两首诗里都出现了“玉佩”,这里是“晨摇玉佩趋金殿”,前一首是“佩声归向凤池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还有贾至的“剑佩声随玉墀步”(《早朝大明宫》),岑参的“花迎剑佩星初落”(《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可见这“玉佩”是身份的象征,五品官员以上才有得佩带。不禁想起“李商隐”那首《泪》,诗中李商隐描述了七种泪,最后一句就是“未抵青袍送玉珂”。唐朝规定八品、九品的官服为青色,李商隐当时在长安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所以他说,什么泪都比不上我这个穿着青袍的九品官,一大早来到“灞桥”边,送那玉珂玎珰的五品大员。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字词典故  “强”:【强烈,非常。】“无那”:【无奈,无可奈何。】“解”:【脱下。】“朝衣”:【指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

赏析  王维说,非常想一直跟从在君王的身后,无奈人已经老了,恐怕将会因卧病,而脱下我这一身朝衣。

    关于“强”字,很多解释成勉强,这样似乎不太对头,跟随君王,怎么能勉强呢?当然,有的人是因为把“君”解释成“郭给事”,问题是,“郭给事”是“门下省”的,王维是“尚书省”的“右丞”,凭什么去跟从“郭给事”呢?说不通的。所以应该是“郭给事”关心王维,于是王维写了自己的境况和即将退休的打算。开篇也暗示了,宫中是有很多“桃李”后辈成长起来了,自己在这里也确实生活很单调,虽然也很想为君主服务到底,无奈人毕竟老了,估计很快就要卧病在床了,所以很可能就要退休了。

    这首诗让我们对王维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

酬郭给事》 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
强欲从君无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