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古风》其三十一(郑容西入关)赏析

 路路川漫游诗境 2022-05-05 发布于福建

《古风》其三十一  李白
“郑容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诗名《古风》,在上首诗中,李白在讲入关出关的事,接下来的本诗中,李白讲的是一个“郑容入关”的故事,我们先来看下出自《搜神记·卷四》的这个故事:

原文

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郑容从关东来,将入函关。西至华阴,望见素车白马,从华山上下。疑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问郑容曰:“安之?”答曰:“之咸阳。”车上人曰:“吾华山使也。愿托一牍书,致镐池君所。子之咸阳,道过镐池,见一大梓,有文石,取款梓,当有应者,即以书与之。”容如其言,以石款梓树,果有人来取书。明年,祖龙死。

白话译文(摘自百度百科):

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秦始皇的使者郑容从关东回来,要进函谷关。走到华阴县时,郑容远远望见白车白马从华山顶上下来。他怀疑车中坐的不是人,就等车马过来。一会儿那车子就到了他眼前,车上的人问郑容道:“你要到哪里去?”郑容回答说:“去咸阳。”车上的人说:“我是华山神的使者。我想托你带一封信,送到镐池君那里。你到咸阳,将路过镐池,在镐池你会看见一棵大梓树,那树下有一块带有花纹的石头,你拿它敲梓树,就会有接应的人出来,你就把信交给他。”郑容按照他的话,用那石头敲那棵梓树,果然有人来拿信。第二年,秦始皇便死了。】(校正:“将入”是刚入。)

    这是一个鬼神故事,不过这件事和秦始皇的死有什么关系吗?这故事并没有讲清楚。《搜神记》的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而事实上这个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早就有记载,我们来看下原文和译文:

原文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始皇不乐,使博士为仙真人诗,及行所游天下,传令乐人歌弦之。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於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

白话译文:

三十六年,“荧惑”接近“心宿”。有一颗星坠落在东郡,到了地面变为石头,百姓中有人在这块石头上刻写说“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听到了,派御史挨个审问,没有人认罪,于是把在石头附近居住的人全部抓起来处死,又用火烧毁这块石头。始皇闷闷不乐,让博士创作《仙真人诗》,等到巡视天下,所至之地,传令乐工弹唱。秋天,使者从关东来,夜里经过华阴平舒地方,有人拿着璧玉拦住使者说:“替我送给滈池君。”又趁机说:“今年祖龙死去。”使者问他什么原因,这个人忽然不见,留下他的璧玉走开了。使者向始皇献上璧玉,讲述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始皇很长时间沉默无语,后来说:“山野的鬼怪只不过知道一年之内的事情。”退朝后又说:“祖龙是人们的首领。('今年祖龙死’,说的难道是我吗?)”让御府看这块璧玉,竟然是二十八年出行渡江时沉入水中的那块璧玉。于是始皇使人占卜吉凶,卦象是巡游迁徙就会吉利。迁徙到北河、榆中三万家。赐给爵位一级。】(“荧惑”:火星。“心宿”:二十八星宿之一。“黔首”:古称老百姓,平民。)

    《史记》中的记载清楚得多了,是之前天上落下一块陨石,百姓中有人在上面刻“秦始皇死而地分”,始皇听了很不高兴,把陨石附近的人都杀了。然后就是这个使者入关遇到鬼神的事。《搜神记》中山神交给使者的是一封信,而《史记》中交给的是一块玉,更重要的是,这个鬼神还趁机跟使者说“今年祖龙死去”,这句在《搜神记》中并没有出现。而秦始皇在三十六年(这个时间是从“嬴政”登基秦王算起的)并没有死,到了第二年才死的。也许因为这样,《搜神记》就把鬼神后面的话给省了,却在最后加上一个“明年,祖龙死。”,如此让人觉得这个入关使者遇鬼神的事,预告了秦始皇的死。李白把两者结合在一起了,好,我们来感受李白《古风》其三十一原诗:

“郑容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字词典故  “行行”:【不停地前进。汉 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已”:【停止。】

赏析  李白说,始皇帝的使者“郑容”,往西进入函谷关,他继续前行,风尘仆仆,一直未能停下歇息。

    使者“郑容”刚入的这个关是“函谷关”,而“函谷关”恰恰是李白的祖先“老子”当年辞官出走,所过的关。结合《古风》的前两首诗,我们认为李白这里是有延续性的。“行行未能已”,说明这位使者一路上紧赶慢赶,不敢耽搁,也足见秦始皇时代法纪的严苛。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字词典故  “平原”:【广阔平坦的原野。】

赏析  李白说,偏偏就在这个时候,与一位骑着白马的“华山神君”相逢在山前的平原里。

    这郑容使者一路赶路,本没有心思探奇,偏偏在平原上遇到了这个山神。秦始皇时代的法律是极其严厉的,如果不能准时回去复命,可能就是砍头。所以李白用了“行行未能已”是非常形象的,而不是像《搜神记》里说的,在路边停下来等。另外《史记》中是写“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其中“平舒道”,李白用“平原”来替代;“遮使者”,说明这位神君是主动去挡住使者的,显然李白注意到了这一点。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字词典故  “遗”:【留。】“镐hao4池”:【古池名,也做“滈池或鄗池”。在 西周 镐京,今 陕西省 西安市 丰镐村 西北洼地一带。】“明年”:【下一年,第二年。】“祖龙”:【祖龙一般特指秦始皇帝。“祖,始也;龙,人君像。谓始皇也。”祖龙并非秦始皇帝自称,祖龙之称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是当时人对秦始皇的特指。】

赏析  李白说,这位华山神君把一块璧玉留给了郑容,托他交给“镐池君”。第二年,秦始皇就死了。

    我们前面说了,在《史记》里其实并没有讲这事件和秦始皇的死有什么关系。《搜神记》的说法,明显是要说有关系了。而一旦有了关系,就证明这个世间是有神仙的,显然李白是很愿意相信这之间的联系的。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字词典故  “秦人”:【秦国人。】“相谓”:【交谈;互相告语。《史记·日者列传》:“居三日, 宋忠 见 贾谊 於殿门外,乃相引屏语相谓自叹曰:'道高益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吾属”:【我等。《史记·项羽本纪》:“唉!竖子不足与谋,夺 项王 天下者,必 沛公 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赏析  李白说,始皇死后,全国大乱,秦国的人们相互转告,说:我等可以散去了。

    为什么我们把“秦人”解释成“秦国的人们”,因为秦朝只经历了两世,秦始皇的孙子“子婴”是被丞相“赵高”立为“秦王”的。从接下去的两句诗我们知道,李白这是要联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了。《桃花源记》中这样写道:“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李白对“秦时乱”的理解应该是,秦始皇一死,天下又开始大乱了。这个时候更需要躲避灾祸的,自然是秦国原来的人,因为原来其他六国的旧臣民又打过来了。

    关于《桃花源记》,我们看过王维根据自己的读书心得,改写出的《桃源行》,这里又看到李白提到“桃花源”,真是挺有意思的,因为他的读书心得是,躲到桃花源里的那些人是秦国人: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字词典故  “一往”:【一去。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之五:“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千春”:【千年。】

赏析  李白说,他们中的一些人就此离去了,这一去,就去了桃花源,从此生活在千百个春天里,与世隔绝于不知流向的桃花水。

    李白好像挺喜欢用“千春”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千春”解释成“千年”,而更应该突出桃花源里,春天的景象。

    《古风》这三首诗读下来,我们发现是有延续性的,李白似乎是来到了函谷关,在那里思考着人生,想起了他老李家的祖宗“老子”弃官出关的事。然后说起那些入关的人其实都是为了奔赴“金马门”,想想很没意思,自己还是追仙去吧。可是真的有神仙吗?从本诗来看,李白很希望是有的。可是在哪里呢?连秦始皇这么伟大的人物都找不到,结果还是死了。反倒是那些散去的秦人,有些去了桃花源,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所以,李白如果出函谷关,也很可能就朝着“桃花源”的方向去了。

    一直也在想,为什么李白会跑到湖北的“安陆”,在那里结婚生子,落地生根了呢?这很可能是李白在圆自己的“桃花源”梦时,遇上的好事。李白写过一首《山中问答》,据说就是写于居住了十年的“安陆”,诗中写道:“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很显然,他认为自己就生活在“桃花源”里一般。

    有些人总说李白一门子心思想做官,那么他们如何解释李白在安陆的十年生活呢?

《古风》其三十一  李白
“郑容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