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

 普却信的人生 2023-06-04 发布于广东
01原文


古风五十九首其三十一

郑客西入关,行行未能已。

白马华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遗镐池君,明年祖龙死。

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

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


02译文

郑客西入函谷关,走啊走啊走不停。

在平原遇到华山神,骑着白走下山来。(问他去哪里?答曰去咸阳。)

山神请他带璧给水神说:明年秦始皇要死了!(天下将要大乱了!)

秦国人听到这消息,交相传说道:我们快逃吧!

去哪里?都去桃花源!永与乱世别!

03
赏读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六年秋,使者从关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镐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使者问其故,因忽不见,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闻。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退言曰:祖龙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

汉书·五行志》引《史记:“郑客从关东来,至华阴,望见素车白华山上下,知其非人,道住,止而待之。遂至,持璧与客曰:'为我遗镐池君,因言今年祖龙死。’”

李白据《汉书》所载的故事写成了本诗前六句。他将故事凝炼为三十字,且诗意盎然,极具神话色彩。

前六句只是李白复述故事,其长处也不过是剪裁点染得宜,而还不足以见此诗之特点。李白的超人之处和神来之笔在后四句。

陶渊明有《桃花源诗》,“世外桃源”尽人皆知。其中有云:先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李白把这一故事和上面六句中的故事缝合在一起,似乎桃源中人所以避秦隐居,就是因为他们得知郑客从华山君那儿得来祖龙将死、秦将大乱的消息。

七八两句用“秦人相谓曰:吾属可去矣!”便把本来毫无关联的两个故事天衣无缝地联系在一起了。这种裁剪和嫁接的技术需要灵光乍现,更需要理性和逻辑。

最后诗人以“一往桃源,千春隔流水”两句结束全诗。

“春”字,承桃春开,取春色美好之意。用“千春”而不用千秋,说明他对桃花源的赞美。这两句反映了李白对桃花源的向往和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是啊,一旦进了世外桃源,就永远与这混浊纷乱的人寰相隔绝了。

联系前面几首与时政有关的诗,可以想见诗人此时可能预感到安史之乱的某些征兆,所以引喻故事,借古喻今,以表遁世避乱的归隐思想。

这些诗歌其实体现了李白根据外界变化不间断思考并调整自我的过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这样:适应环境、权衡利弊、选择、体验并承担后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