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呼铁精神谱系 ② | 集二精神

 书中淘乐 2022-05-05 发布于内蒙古

老铁们都知道

担当、创新、奉献、包容

是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的企业精神

表现出草原铁路60多年改革发展中的

奋进姿态、宽广视野、博大胸怀

是草原儿女

在铁路建设、运营、发展过程中

积淀形成的职业态度

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图片

担当体现了草原铁路的政治本色

创新是草原铁路发展的动力源泉

奉献是呼铁儿女的优秀品质

包容体现了草原铁路的广阔胸襟

今天带大家了解

呼铁精神谱系的

集二精神

——迎着压力干,顶着困难上

图片

历史渊源

集二铁路全长337公里,于1952年开始勘测设计,1953年5月开工建设,1954年12月提前14天完成建设工程;1956年1月正式开办国际客货联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集二铁路周边地区干旱少水、风沙肆虐,且早晚温差极大,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建设时期,铁路建设工人坚定“战胜严寒,克服一切困难铺轨到二连”的信念,昼夜施工赶进度,全力以赴完成国家赋予的使命任务。

图片
图片

运营初期,面对物资匮乏、洪水雪害频发的实际,铁路职工顶风迎雪、坚守岗位,职工家属全力做好后勤保障,齐心协力确保国际干线运输安全畅通。

图片
图片
图片

集二铁路建成通车以来,对自治区北部、中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沿线城镇村庄拔地而起,周边商贸日益繁荣,特别是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二连铁路口岸接运中欧班列突破6000列,进出口运量每年以百万吨级数量增长。

图片
图片

60多年来,一代代集二铁路人始终发扬不畏艰难、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不仅为国家铁路建设作出了丰功伟绩,也为草原铁路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图片
图片

精神内涵

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集二铁路建设者们,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简陋、生产工具落后的条件下,在祖国北疆戈壁披荆斩棘、苦干实干,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光荣地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得到了党和人民的认可与肯定,展现了呼铁儿女不畏艰难、自力更生的奋斗姿态。

图片
图片

扎根边陲、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随着集二铁路建设工程的结束,许多从全国各地支援北疆的建设铁军选择留在当地继续从事铁路工作,他们不仅自己在集二铁路沿线成家立业,更是坚持把自己的子女后代培养成铁路工人,一代代坚守在环境恶劣艰苦的祖国北疆,在守护国际干线安全畅通的事业中,彰显了扎根边陲、无怨无悔的英雄本色。

图片
图片

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协作精神。集二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仅得到了全国各厂矿企业和兄弟铁路局的大力支援,更得到了周边农牧民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生活、居住、运输等方面给予了全面援助。内蒙古各地支援的民工最高时达到17000多人,参加运输物料的牛车和马车达1400多辆,并用骆驼驮水帮助铁路工人解决饮水问题。铁路工人在修路期间为牧民放电影、免费治病,与沿线少数民族群众结下了深厚友谊,集二铁路被当地群众称作民族团结的幸福之路。

图片
图片

典型人物

乌力吉

集宁车务段朱日和站站长

乌力吉,中国共产党员,蒙古族,生于1971年10月。1991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货运员、货运值班员、客货值班员、站长助理、货运组织员、站长。2017年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集团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

朱日和站担任着集团公司80%的军运任务,工作性质特殊,责任重大。2016年初,乌力吉调任朱日和站站长,为了确保军运任务圆满完成,他经常连轴转,困了就抹风油精提神,饿了啃口方便面,实在支撑不住了就靠在平板车上打个盹,单日上下车近千次,徒步在道砟上行走,脚掌上打满了血泡,他便拄着拐杖参与军运指挥。一年下来在800多米长的道砟上,走出近万公里距离,穿破10多双胶鞋。

朱日和站远离市区,买菜不方便,乌力吉带领大家自己动手开辟菜园储备“过冬菜”,丰富职工餐桌。周边环境艰苦,日常生活单调,他将部队的良好习惯运用到车站,带领职工将被子叠成豆腐块,洗漱用品定置摆放,间休时组织职工们打球、劳动,将车站打造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编外营盘。

乌力吉始终注重民族团结,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周边农牧民服务,帮助牧民出行,为牧区同胞送菜送药,成为牧民朋友的好兄弟。

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站之长,乌力吉就像草原上顽强的“芨芨草”一样,扎根集二铁路,默默奉献,带领朱日和站干部职工谱写出军运48年无事故的骄人成绩。

斯琴

集宁车务段白音察干站售票员

斯琴,蒙古族,生于1965年9月。30多年来,她如“金盏花”一般深深扎根在草原,为车站发展和民族团结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1984年,斯琴来到白音察干站上班,为了更好地服务旅客,她开始苦练“硬功”,随身携带《铁路列车时刻表》,一有空就埋头苦记,将30几对客车的到开时刻全部烂熟于心。她还利用休班时间,仔细推算车站周边的公交、大巴的运行间隔,集二线上的车次、站名、里程、票价、中转换乘、每日列车开行变化以及公路运输信息,她都能够脱口而出,成为车站的业务能手,旅客的“活地图”。

白音察干站地处蒙古族聚居地,因为语言不通,看错车票、上错车、走错路的情况时有发生。斯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利用自己识蒙文、会蒙语的特长,主动帮助少数民族旅客辨认车次、到站、到发时间,设计经济快捷的出行组合。还利用休息时间,对客运工作人员进行蒙语日常用语和蒙古族礼仪培训。在她的带领下,车站成立了“草原温馨驿站”服务室,推出了“蒙汉双语”服务,在售票室、候车室、问讯处等醒目位置设立双语标识,得到蒙古族旅客的一致称赞,并在全段辖区内的10个客运站推广。

2015年12月,斯琴正式退休,但是在她的带动下,“蒙汉双语服务”的草原温馨驿站却在白音察干站传承下来,这朵连接各族人民友谊的“金盏花”在集二铁路上悄然绽放。

李建林

二连车站设备检修车间原党总支书记

李建林,中国共产党党员,生于1959年9月,二连车站设备检修车间原党总支书记。

1980年,21岁的李建林主动申请到条件艰苦的集二线工作,一干就是33年。他工作的第一个站叫郭尔奔敖包站,地处浑善达克沙漠边缘,是集二线北段著名的“风口”站,“郭尔奔风沙盖,一年四季吃不上菜,人到这里都难耐,离开这里躲了害”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建林从扳道员干起,先后担任过助理值班员、车站值班员、站长。在担任站长期间,他带领职工战冰雪、斗风沙,室外作业十几个小时成了“家常便饭”,15年间从没有因为天气恶劣耽误过一趟列车运行。

1995年,李建林来到齐哈日格图区段担任政治指导员,面对生活条件艰苦、拴人留心难度大的困难,他组织完善区段安全管理制度,细化党员考评标准,制定“三个一”工作法,即“多看一眼、多叮嘱一句、多检查一次”。同时,他带领职工坚持在戈壁滩上植树造林,几年下来,脸晒黑了、背累驼了、手磨糙了,但长长的“绿色城墙”建成了,昔日荒凉的集二线小站在7000多棵树木的装扮下变成了绿树成荫的“花园式”站区,职工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心也逐渐安稳了下来。

“一个人做好事不容易,常年坚持把小事做好更不容易”。这是职工们对李建林的评价,更是他33年坚守集二线的缩影。2011年,李建林被授予火车头奖章,并被评为“感动呼铁·2011年度人物”。

郭晓明

集宁工务段治沙车间赛汗治沙工区工长

郭晓明,中共党员,生于1962年9月。1980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线路工、林务工、工长,连续七年当选段“先进生产(工作)者”,2012年被评为“郭晋龙式”先进人物。

2002年,郭晓敏来到治沙车间,开始与天斗、与风斗、与沙斗。集二国际干线穿越茫茫的浑善达克沙漠,沙尘暴天气频发,列车常常因风沙埋道被迫停车。无论酷暑还是寒冬,只要有沙害,郭晓明就扛起铁锹、揣着干粮、背上水壶,赶赴沙害现场,连续10多个小时清沙都是“家常便饭”,遇上较大的沙尘暴,更是“连轴转”。为了彻底解决沙害顽疾,他牵头成立了“晓明技术攻关组”,自制新型“施肥器”将树木施肥效率提高了38%;研发的“管网灌药灭虫器”,治理虫害效果提升了一倍还多;立柱打入器、旁通扳手和杂草破碎机等革新成果也在全车间得到广泛应用。20年间,他带领职工种植各类治沙绿植16个树种、116.8万株,绿化面积682公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2016年起,浑善达克地区沙尘暴逐年减少,蓝天白云天数连续三年保持在275天及以上,同比至少增加48天,浑善达克沙地空气湿度增加3%以上。

烈日何阻,不惧风沙,敢叫戈壁换新颜。郭晓明奋斗20载,不仅制服了集二铁路上的“沙老虎”,更将其打造成北疆草原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来源:呼铁手机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