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忆:苏河湾

 shhg子夜 2022-05-05 发布于上海

        苏河是指苏州河,苏州河是上海吴淞江的俗称,在宋朝黄浦江是经吴淞江再到长江流入东海的。苏州河之名,始于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有部分爱冒险的外国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吴淞江直达苏州,就顺口称其为"苏州河"。到了1848年,上海道台麟桂在与英国驻沪领事签定扩大英租界协议时,第一次正式把吴淞江写作了"苏州河",由此开始,"苏州河"之名逐渐流行,苏州河不在苏州市而在上海市区。苏州河流经上海,形成90度以上的河曲有13个,其中11个在普陀区河段。普陀区共有18个较大的河湾,称"苏州河十八弯"。目前较多见的称为:长寿湾、潘家湾、昌化湾、潭子湾、梦清湾、朱家湾、小沙渡湾、小花园湾、纱厂湾、谈家渡湾、小万柳堂湾、学堂湾、九果园湾、长风湾、火花湾、北新泾湾、新长征湾、祁连湾。其中既有约定成俗的,也有新建道路和景观命名的。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因为这里有我的童年、青年和中年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出生在上海虹口区宝山路附近,在我约5、6岁时,家从虹口搬到普陀区的中山北路朱家湾(现在光新路177弄光新大楼地址),当时这里是城乡结合部,原居民有零星的菜地,家里父母在同事的帮助下在这里盖房定居。母亲是上海原申新九厂纺织工人,申新九厂是近万人的大厂,在普陀区乃至上海都是大名鼎鼎,是原国家副主席、著名的爱国实业家荣毅仁先生的家族企业。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在陈毅市长陪同下,来到申新九厂视察。1958年前,申新九厂还是公私合营企业,那时的企业对职工什么都得管,工厂就是一个小社会,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和幼儿园,到了读书年龄,我就读于上海申新九厂职工子弟小学,学校在宜昌路上,离家约1.5千米,中间隔条苏州河,那时,社会治安很好,没有拐骗小孩的情况发生,上学都是自己沿着苏州河旁堤岸走着去,小学时代六年,在上学路上看了六年的苏州河两岸的工厂风景。

       由于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社会和企业对工业污染意识不强,大量的工业污水经下水道排放至苏州河里,那时的苏州河已经开始慢慢的发黑发臭。有时下大雨,河水会好点,偶尔也能看见鱼在河里随水流游动,不过很少,可以说,我就是闻着六年苏州河淡淡的臭水味长大的,记忆犹新!上图是苏州河西藏路桥段。

        1978年年初从黑龙江兵团农场回上海工作,分配在上海电扇厂工作(后改名华生电器总厂),厂址在陕西北路澳门路。上班也要过苏州河,也是沿着童年的足迹、沿着苏州河畔上下班,不过这个时候的苏州河水已经很差!很黑!很臭!离着很远就闻到刺鼻的臭味!上图是苏州河与黄浦江回合处,河水颜色泾渭分明。

       苏州河上原来是没有桥的,过河靠小渡船,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为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由英国人威尔斯和韦韧、霍梅等银行经理人和鸦片贩子,在1856年投资建造木结构的“威尔斯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人民的反对。1873年,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

       老桥已经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这二座桥都被拆了。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外白渡桥”拆掉建铁桥,这是在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的钢结构大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 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现在的外白渡桥下的苏州河水干净清澈。  江南的城市、乡镇和村落,因河而发展壮大,上海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江河,因为古代江南和南方平原地区的运输主要靠水运。上海的发展就是从小渔村发展成中国第一大城市,晋朝时上海吴淞口一带居民多以打渔为生,聪明的渔民发明一种竹编的打渔工具“户”,怎样形容呢!用竹子或木棍编在一起,围成方形或圆形,涨潮时,潮水会把鱼掀入“户”内,退潮时鱼儿就只能望洋兴叹,动弹不得了,有点请君入瓮的意思,所以渔民就坐收渔翁之利,退潮时到里面去捡鱼了。后来上海简称“沪”就这个原因,可为何加三点水呢?“沪”乃水边人家用“户”打渔以后,上海渐渐由一个小渔村形成一个大的集镇。

        古时,吴淞江是上海地区船运的主要河道,到了南宋时,吴淞江河道渐渐地淤塞变浅,大船已经难以进入现在的青浦区白鹤镇的青龙港,吴淞江的船运和港口贸易活动便从青龙港渐移至今上海旧城区内。北宋《水利书》记载,吴淞江南有上海浦、下海浦和“黄浦塘”(黄浦塘就是黄浦江的前身,准确地讲,“黄浦江”这个称谓始于清代,而清以前,其名为黄浦。明永乐年间吴淞江一带水患成灾,户部尚书夏原吉去治理太湖水患。夏原吉提出了“以浦代淞”的治水方法。将太湖水引入黄埔塘后汇入长江,从此,黄浦塘取代了吴淞江成了干流,吴淞江为支流18条大浦,其中就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北宋后期,在今天外滩到十六铺一带形成了“上海滩”,长江来的船只由上海浦开到旧城区的东面停靠。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位置在前上海南市区)。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普陀区流经的苏州河,是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沿河两岸,有着中国最早的纺织厂、化工厂、面粉厂等等,是中国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 我小学读书和回上海工作时期,基本上在苏河十八湾的长寿湾至小沙渡湾这一带学习和工作,也是环绕这几个地方回忆往事。 

         苏河十八湾,十湾在长寿。苏州河在普陀区的两岸岸线长达21公里,在长寿辖区的两岸岸线有8.085公里,岸线最长、河湾最多,水体曲折、神韵灵秀、文化富集、底蕴深厚。近二十年来,随着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推进,苏河沿岸的通道断点已经贯通,两岸公共空间的市容环境治理和景观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苏河湾湾有风景,处处有景观,打造形成一条苏河美丽的“生活秀带”。

       苏河第一湾——长寿湾。上图是跨越苏州河上的长寿路桥,长寿湾是进入普陀区的第一个湾,桥西是上海工业集群区域,如原:上海第十四纺织厂、第二十二纺织厂、第二纺织厂、上海纺织机械厂等等国家大型企业。由于企业的变化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在已经全部拆迁,取而代之的城市化进程中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河对岸右侧就是原上海第十四纺织厂厂址,十四纺织厂的后门隔一条澳门路,是申新九厂厂址。

      长寿湾至潘家湾的苏河风貌,苏河长寿湾东侧是静安区,属于上海火车站商圈,西侧属于普陀区长寿街道管辖。

        苏河第二湾——潘家湾,苏河流经这里是个急转弯,由南往北到此时急转西行。前方竖琴建筑是上海恒丰路立交桥,上海火车站的火车驶往各地,必须从立交桥下经过。

       这是潘家湾旧貌,潘家湾在十九世纪初河湾处形成村落,村民中潘姓较多,因而得名。以前潘家湾和潭子湾,昌化湾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区内以江苏苏北一带人为主。生活条件异常艰辛,小时候学校组织的忆苦思甜,参观滚地龙就在此地。现在这里是高楼林立的中原二湾城小区。

        苏河第三湾——昌化湾昌化路旁的建筑是天安千树广场景观,是原福新面粉公司厂址,成立于1912年,由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创立于上海,它与茂新面粉公司共同构成当时中国最大的私营面粉企业集团。

        天安千树广场一街之隔颇具知名度的创意文化地标M50 创意园,M50是莫干山路50号的简称,是由原上海春明粗纺厂等纺织厂房改建而成的创意园区。

       这里最大的特色是沿街的涂鸦和免费的画廊展览,可以看到抽象的、水彩的、油画的等各种画家的作品。

       这里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余位艺术家以及画廊、艺术工作室等,其中,香格纳画廊、比翼艺术中心是目前国内最好的画廊。

        苏河第四湾——谭子湾。潭子湾因虬江向东与吴淞江的河湾汇合而得名,上图左侧一条小河就是虬江,也称为真如港,真如港往西流经上海名刹真如寺山门。右侧红色屋顶是地铁三、四号线。优美的高层建筑是中远二湾城小区,二湾是指潘家湾、潭子湾,中远二湾城是上个世纪末开始动迁改造,历经十年完成的上海内环区域内的著名大楼盘。两湾城内,不仅有24小时的便利店、餐饮、美容美发、娱乐等配套设施,还有室外游泳池、灯光网球场,能够较全面的满足业主的生活需求,是有3300多户住家的大型社区。

       上图为中远二湾城改造前旧的谭子湾地区照片,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架路是上海内环线——中山北路段,苏州河拐弯处对岸厂房是原上海第三纺织厂厂址,现在已经拆除,改造成梦清园绿地。

        苏河第五湾——梦清湾。右侧的路是光复西路,左侧是宜昌路,前方黄色尖顶塔式建筑是宜昌路消防中队驻地,消防队后面是原上海纺织第十一厂址,沿着宜昌路往西,第一个路口就是陕西北路。1978年初,我返回上海后被安排进入陕西北路上的原华生电器总厂上班,也是要从这条路去上班。1978年年底,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国运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我国执行改革开放的方针路线,把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而我侧开始了再续前缘、再次看苏河风貌变化的第二段经历。

        梦清园湾上的江宁路新桥建于2012年底,桥的右侧下方是梦清园,上方是中远二湾城小区的高楼大夏,桥下圆盘处的三层小楼,是上海造币厂旧址,生产区域已搬离市区,上海造币厂是央企,也称为614厂,是生产硬币的厂,目前还保留一些老建筑造币厂前身是1920年始建的民国中央造币厂,已经有100年历史的老厂,2019年12月,上海造币厂被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造币厂办公楼是国民政府期间财政部部库旧址。 照片上的这座桥,是江宁路桥历史上第三座,照片左上方河道转弯处就是朱家湾。

       这张照片是第二座江宁路桥,上世纪60年代末建造,在90年代期末定性危桥,2011年底已经拆除造新桥。20世纪20年代后期建造的木质桥,找不到照片了,我的记忆中,木桥破破烂烂的,我上小学的时候,68路公交车从甘泉新村开到这里是不过桥的,终点站就在造币厂东侧转弯调头,是怕木桥不够安全呢,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行人若要去市中心办事,需要在对岸的江宁路宜昌路口换乘19路电车。 

        梦清园环保主题公园。该公园是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和展示苏州河综合治理成就的主题公园,见证了上海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史。

        梦清园,其原址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于1933年设计的远东最大的上海啤酒厂。我就读小学“申九职工子弟小学”原址就在现在的梦清湾,为的记忆中,走过造币厂桥再沿宜昌路往东,先是上海啤酒厂的厂房,紧挨着啤酒厂的是上海无线电二厂,然后就是“申九职工子弟小学”,小学斜对面是著名的上海第二纺织厂,学校后面是上海第三纺织厂。

        梦清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为世人展示了苏河的过去和未来,以及几代上海人为苏州河变清这个梦想所付出的的努力。

        上海纺织博物馆建造在原上海申新九厂厂址(文革中改名为上海国棉二十二厂),户外展示面积1500平方米,室内展示面积4480平方米,是一家地域性行业博物馆。博物馆通过实物、资料、场景、图文、模型、多媒体等,展示上海地区纺织业发展的历史文脉,集中展示了上海纺织的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参与反帝、反封建、发压迫斗争的悲壮历史,展示了上海纺织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光辉业绩。

        苏河第六湾——朱家湾。相传清初有有朱姓人因淮北灾荒,流徒于近此河湾定居,以开油坊为生,渐发展而成村落。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在今光新路桥处形成一个叫作“朱家湾”的镇市,今光新路旧名“朱家湾大街”即以此得名。光新路是一条不长的马路,从苏河朱家湾起穿过内环线高架,一直到沪宁道路立交桥止,约一千五百米左右,这里原先是棚户区,在1985年后,先后对光新路二侧进行动迁改造升级,历经三十年的努力,现在的这里,车水马龙,高楼林立,一派繁华景象。

     朱家湾介绍

        朱家湾分前浜和后浜,以虬江界,河的南面为前浜、河的北面是后浜,后浜的后面,是石泉路,石泉新村有上海最早的自建工助的二层楼房子,石泉新村的西侧就是农村了。上图是朱家湾改造前的老房子。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上海的南京路、外滩的繁华,那是上海的门脸,是这个城市的会客厅,那么,潘家湾、谭子湾和朱家湾的老房子就是这个城市的二层阁和亭子间。这里的清晨,弄堂里被生火的煤球炉,弄的烟雾弥漫,在烟雾中伴随着“哗啦啦啦”刷马桶声。这里没有下水道,喝水需要去公共的接水站去用木桶拎回家,垃圾就到在真如港河道边,以致河道越来越窄,发黑发臭!这就是八十年代前的朱家湾现状!

       朱家湾前浜动迁改造,居民可以原拆原还。动迁6年,建造了六栋20至24层的大楼,在1991年,这里取名光新大楼,我又搬回这里居住,那个无法形容开心!

      光新大楼全景。 

        现在的朱家湾交通四通八达,地铁有三、四、七号线,公交达十几条线路。

      远处的朱家湾

       苏河第七湾——小沙渡湾。位于西康路桥西侧,十九世纪中期,苏州河上的一个渡口名叫小沙渡,故此湾称为小沙渡湾。该渡口沟通人们南来北往,在渡口附近曾经有着号称“远东第一”的印染厂——上海第一印染厂,有中国第一家生产电风扇的民族工业厂家——华生电扇厂,还有1874年英国人开办的江苏药水厂,是上海第一家化工企业,1907年迁到这里,建国后第一座清真寺——沪西清真寺等等。

     小沙渡介绍。

       西康路桥是步行桥,由于桥北侧马路紧挨着河,引桥踏步台阶成八字型,边上三层房子是原福新第三面粉厂,也是荣毅仁先生的家族企业。

      修饰一新的福新第三面粉厂正面照片。

      小沙渡湾以前是没有桥的,我小时候,外婆家住在南市小南门,母亲带我们去外婆家,需要到河对面的宜昌路乘坐24路电车,过河,就乘这种小轮渡,乘坐一次,好像是一分钱人民币,我们小孩跟随大人是不要付钱的。大概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这里建造了西康路步行桥,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

       以前,从朱家湾到花园湾约一千多米的河边,沿河有许多小吊车和码头,江苏和浙江的粮食、用木船经水路送到这里,所以这一千多米有很多粮库,存放粮食,保障上海市民的供应。

         苏河第八湾——花园湾。第八湾北侧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辟建的普陀公园,因此称为小花园湾。

        修饰一新的普陀花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的,附近只有这一家小花园,朱家湾走过来也就是二十分钟的路程,我们儿时对公园的向往,这是唯一的选项,也承载着幼时甜蜜的回忆!

         苏河二岸风光,河水清澈,绿树成荫,宜居宜游宜看!亲水平台、人工港湾、河边小道上,钓鱼捞鱼的、放生乌龟杂鱼的、牵狗溜达的、推着婴儿车在河边欣赏风景的,不绝于岸。

       曾经河堤“水线”上发现的象征希望的细苔藓带,已“长”成一条粗粗的草带——茵茵绿草丛中间或长出了小树,引得前来参观生态学家的相机举个不停,在他们看来,苏州河的“生命征”已稳定复苏。

      苏河穿越上海市中心,见证了上海市的变迁与发展,由于工业发展和城市规模扩大,自1920年起,苏州河市区段开始出现季节性的水质恶化,此后数十年一直遭受污染,水体黑臭,成为一条典型的城市污染河道。上海市政府自1990年代中期启动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环境综合整治一期至四期工程的实施,经过30年的努力,苏州河黑臭现象基本消除,干流水质有了较大改善

        时间常常会被比喻成一条长河,永远川流不息,潮涨潮落。苏河恰好是这样一条河流,虽然它的故事不只是轻松浪漫的回忆,可是它却更加厚重,更加值得言说。苏河十八湾,从这里往西还有十个湾道,前面八个湾,伴随我从童年到退休的岁月,现在我虽然已经离开普陀区,搬迁到闵行生活,但是苏河就像烙印深深地记刻在脑海中!

                                                  顾志晔                         

                                            2022年5月5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