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堂竹韵

 新用户6003EQaZ 2022-05-05 发布于甘肃

草堂竹韵

             兰州市外国语学校   张玉冰

2012年7月22日,我与丈夫有幸在老同学唐飞的引导下,游览了成都杜甫草堂。一路观感良多,尤对杜甫清矍的雕像、丰硕的诗歌成果及草堂中劲拔的翠竹印象颇深。

那粗壮、高洁、劲节的翠竹,令我这个西北女子赞赏不已,梦回萦绕,余韵无穷。  

杜甫是我最尊敬的古仁人,他一生的经历和诗作,是我常常回味与阅读的重要内容。当看到草堂数不尽的翠竹,手抚光洁的竹身,拍打着粗壮的竹干,仰望婆娑的竹稍时,我不禁联想到,杜甫的高尚人格不正如这修竹一般正直、贞洁、虚心和稳固吗?

草堂的竹性直,直以立身,如杜甫中立不倚的个性。杜甫的直道危行,在他写给好友郑虔的《醉时歌》一诗中可见。郑虔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杜甫敬爱他的狂放绝俗,两人不因年龄的差距而有代沟;他们互为知己,肝胆相照。杜甫在诗歌中对郑虔的人格品行进行了充分地肯定和赞扬,为郑先生鸣不平,对朝廷中“衮衮”诸公的富且贵给以无情地针砭,这是一首伤时钦贤的作品,显示出杜甫傲岸的风骨和如竹之正直不欹斜的个性。纵观杜甫的一生,正直恰是他立身行事的本性。

草堂的竹节贞,贞以立志,如杜甫忠贞无二的抱负。杜甫虽然仕途失意,毕生坎坷,颠沛流离,但他于艰苦的砥砺中,坚贞的操行更为高洁。没有什么能改变他坚强不屈、不媚世俗的志向。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就表达了他不卑不亢的节操和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种远大的志向,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丝毫改变,直到他去世前,还在诗歌《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中写道:“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希望友人以国事为己任,这时他已经年老,对仕途失望之极,但他忠君爱国的志向与高洁的气节还是一以贯之,从生到死,未曾稍有改变。

草堂的竹心空,空以体道,如杜甫之接物待人的态度。杜甫在流寓途中每每受到他人的一点恩惠,都会以诗回赠,表达他的感激之情,如写于安史之乱初期的《羌村三首》,诗中描绘了他回到暂时安顿妻儿的羌村时,父老乡亲们携酒慰问的情景:“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对这种来自动乱年代的社会最底层的劳苦民众的深情问候和馈赠,杜甫表达了深挚的谢意。他“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尚嫌不足以报答父老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杜甫始终在劳苦民众中间的姿态很低,绝无一点官员的架子,他待普通百姓诚恳、虚心,无傲骨与骄气。他的这种虚心,如同草堂的竹子,正是诗人悲天悯人的仁慈心肠。

草堂的竹本固,固以树德,如扎根于现实的杜甫之诗史风格。一位立身于下层劳苦民众中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反映的历史何其厚重。他的诗史,烛照出那一段历史隧洞里的人物也鲜活了起来,事件也生动了起来,杜甫的诗歌比那正史中干巴巴的、定论性的几个字价值丰富多了。透过杜甫的诗史,我们完全可以复原唐朝由盛而衰的瞬间,从上至下各色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杜甫因战乱而辗转流离,走过许多地方,他每至一处,总是仔细地观察、真切地询问、体会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悲酸。每个王朝的根本都在于下层人民的内心,杜甫与百姓心心相连,所以他的诗史反映的是历史的根本,而这正是他现实主义诗风形成的根本。他将一位苦难者,一位敏感的诗人对厚重历史的体味与人生体味以诗作的形式传达出来。这么看来,草堂是他一生中重要的驿站,也是他诗史的根基。

草堂,我认为不仅仅是杜甫旅居成都的栖息之地,已经是中国文化人的一处精神园地;草堂之竹,我认为就是杜甫精神的象征、人格的体现、美德的展示。这便是我游览草堂后余韵无穷的原因吧。                        

                           写于2013年5月6日夜22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