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杜甫草堂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06 发布于天津

作者:海韵 诵读:兰语丽音

《走进杜甫草堂》作者:海韵 诵读:兰语丽音.mp310:59
来自四季美文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

杜甫草堂正门匾额的“草堂”二字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所书写。

沿着幽深的鹅卵石小径往里走,放眼望去,满圆青翠欲滴的树木将草堂围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巨大的树影将我们笼罩,小径边的小溪静静地流着,穿过竹林,跨过山坡,径过小桥,奔流向远方。抬头仰望,宽大茂密的树叶,将阳光分成了斑斑点点撒在地上,像一块并不完整的黄金地毯。清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欢迎着来自远方的客人……

我来到了花径,这是一条属于花草树木的小路。在这条小路的最前方,还有一幅对联:上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下联: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走过了花径,就是杜甫草堂了。我迫不及待的走了进去。它虽然是一座茅草屋,但是“诗圣”杜甫却在这里留下了几千首古诗。我随着人群走进了茅草屋的书屋,我仿佛看到了杜甫正在提笔创作,他不时的走出茅草屋与鸟儿对歌几句,不时的挽起袖子磨砚……让人感慨万分。走出了茅屋,我来到了一个花园,似乎杜甫正拿着水盆浇浇这棵,真是一个富有诗意化得小庭院!

诗史堂工部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少陵草堂碑亭少陵碑亭是杜甫草堂代表性的建筑之一,它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内树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是果亲王允礼所书。

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我跨进诗史堂,杜甫那瘦长的身驱映入眼帘,杜甫那张脸上显出庄重严肃的表情,一双不大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感叹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杜甫那庄重的表情让我仿佛看到他在埋头思索怎样写出优美的诗章来同情百姓。离开了“诗史堂”,我不禁回眸凝视他那消瘦的背影,这位忧国忧民的诗人显得那样的高大。

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便是梅园。站在月洞门外,可见一座四层砖塔矗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梅园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因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而名,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春,杜甫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他的诗“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中提到的便是成都草堂,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

接着,我走入被复原的杜甫故居——一座简陋的草屋,看到这里,我不禁感慨万千。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感情我永远不会忘记,也让我更加喜爱草堂了,它让我感受到了,那样的,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安谧……

我站在草堂前,看着一簇簇新芽,一片生机盎然。突然,心中对杜甫沉重的思念漫卷开来。杜甫虽然安逝了,但他“一寸赤心惟报国”的崇高精神依然还在。随着时间一点一滴流逝,从来这的“初日照高林”,到现在“已是近黄昏”,连照在草堂上的最后一抹光辉也消失殆尽,此刻我心中思绪万千……

海韵,现已退休,曾在报社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三十多年,在市级以上的报纸、杂志、电视台和电台发表各种体裁作品四千多篇(首)。

张丽,网名:兰语丽音,喜欢诵读,愿意用声音传播美好。

来源:微信公众号▷四季美文(sijimeiwe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