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天坛公园

 新用户6003EQaZ 2022-05-05 发布于甘肃

游天坛公园

张玉冰

    游完故宫后,下午去天坛公园,同游的几个人和孩子,由于几天的劳累,身体不适,直接乘车过天坛到后门等候。我则是兴致勃勃饱览了著名的天坛美景。

    天坛公园位于紫禁城外东南。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孟春祈谷、夏至祈雨、冬至祀天的地方。原占地面积273公顷。壝墙两重,呈回字形,北沿为弧圆形,南沿与东西壝墙相交成直角,呈方形。这种北圆南方的形式象征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通称“天地墙”。外墙原来只有一座西门,为正门。而内墙则有四门,称东南西北“四天门”。这内外两道墙把整个坛分为内坛和外坛。内坛建有祭坛和斋宫等。内坛中东西有横墙一道,南为圜丘坛,北为祈谷坛。天坛就是这两坛的总称。

   明清两代,天坛是皇帝祭天的圣地,一般人不能随便进入,特别是妇女更是严禁入内。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闯入天坛进行抢掠洗劫。1900年这里又成为八国联军的司令部和兵营。1914年袁世凯为当皇帝制造舆论,在天坛上演了最后一场祭天丑剧。

    我们从南门进入,经过一个牌楼,就看到了圜丘坛。圜丘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坛的外面有两道壝墙。第一重为方形,第二重为圆形,象征天圆地方。坛高一丈六尺,分为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层台阶,每层周边都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

    人常用九表示天体的至高至大,因此天坛的石板、石栏、栏板以及四面的台阶,都是九或九的倍数。如天坛上层直径九丈(取一九),中层直径十五丈(取三五),下层直径二十一丈(取三七),和为四十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而且还有“九五之尊”的含义。

    圜丘坛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叫天心石或太极石。我们纷纷抢着站在天心石上拍照留念。据说在天心石上许愿可以上达天宫,不知道大家都许了愿了没有。我留意到从中心石向外,有三层台面,每层都铺有九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第1环为9块、第2环为18块,第3环为27块,直到第9环为81块。中央从第10环的90块到18环的162块;下层从19环的171块至27环的243块,总计三层共378个9,凡3402块。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的意思。有趣的是这些石板的形状大小一致,安装得严丝合缝,从乾隆朝至今,坛面依然平整如镜,接缝严密无隙,更无下沉上翘现象。我惊叹于古人的建筑艺术的精湛和工程质量之高。当你站在天心石上说话或唱歌,你会听到非常洪亮的声音。这是因为从圆心石发出的声音波传到四周的石栏以后,就同时从四周迅速地反射回来,声波震动较大,又由于坛的半径短,回声很快从发音到声波再回来,总共只有0.07秒。说话者根本无法分辨它的原音和回音,所以站在圆心石上的人听起来就格外响亮。在这里你不由得会钦佩古人的精确计算和科学的设计水平。这个天心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亿兆景从石”,即上天垂象,天下万民对朝廷无限归心和一致响应。

    走下圜丘坛,过辉煌的琉璃门,就到了回音壁和皇穹宇。

    穹宇以圆形为基调,以宝顶为圆心,以一定的规律向外扩展。皇穹宇是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地方。始建于1530年,殿檐为双重,琉璃瓦作绿色。清乾隆17年(1752年)改成单檐蓝瓦皇穹宇高19.5米,直径15.6米。下面擎以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殿内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支托屋顶,上面是弧形短梁,无一根横梁。斗拱层层上叠,天花层层收缩,形成美丽的穹隆圆顶。殿内部奇巧壮观,殿外形也美丽。殿内彩画以青绿为基调,以金龙尾主要图案,以描金和沥粉为主要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工程科研价值。吸引着中外游客。

   音壁为皇穹宇的围墙,圆形,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磨砖对缝砌成的,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整齐光滑,对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则。原来如果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两段墙根,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浪会随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好像打电话一样有趣。可是由于后人不加爱护,随意在墙砖上刻字,使墙面不再光滑,传声效果已不如前,加上游人极多,人声鼎沸,什么也听不到了。现在为了保护围墙,已在墙前加设了粗粗的铁链,不许游人靠近。

三音石是由皇穹宇到琉璃门前铺的三条石板甬道,由北而南的第一、二、三块石板即三音石。据说站在第一块板中央,面向殿内猛击一掌,可以听到一声雄浑的回响。站在第二、三块上,就会听到两声、三声回响,因而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所以前人又给取名“天闻若雷石”。

    在回音壁的外侧,导游指着一棵柏树讲,这叫“九龙柏”。相传是永乐年间植,它的胸径为1.2米到现在已经500多年的历史了。大家纷纷上前观看。那九龙柏就是与众不同:粗大的树干,凹凸蟠屈,纠缠扭结,恰似九龙盘旋,森然欲动。树冠阔大,枝叶繁茂,生机勃勃。

    由回音壁再往北走,是一条南北大道,叫丹陛桥。桥长360米,宽29.4米,把祈谷坛和圜丘坛连接起来。中间为“神道”,最宽,左为“御道”,右为“王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这个大道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南端约1米多高,北端却有3米多高。这样修筑,象征步步升高,寓升天之意。

    可笑的是,后来许多人专门到丹墀桥上躺卧,以为这样就可以升天。更有甚者,把这里当做理疗床,拿着被褥躺在上面。我们当年去的时候,还没有这种怪现状。

    桥下面是走牲道,又称进牲门。古代祭祀进牲时,前面龙旗鼓乐开道,牲口用黄绒线牵引,至宰牲亭,不到半日便全被宰,所以又叫“鬼门关”。走在桥上,我也为那些牺牲的生命感到难过和惋惜。

    我站在桥上向北看,祈年殿辉煌绚丽,南面圜丘坛巍峨奇特,东西天门遥遥相对,森严的斋宫在古柏林中若隐若现。我再次感到我们的老祖先的伟大智慧和富于创造的力量。

   祈年殿是天坛的标志性建筑,许多徽标都以祈年殿作为形象设计的,也是老北京的代表。祈年殿是一座镏金宝顶,三层重檐的圆形大殿。它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建在高出地面约4米的“中”字形座基上,宏伟壮观,气度非凡,是昔日北京城最高的建筑之一。坛分三层,高约6米,占地约5900多平方米。坛四周护以汉白玉石栏。

    祈年殿在第三层台面的正中,殿高32米,直径为24.2米。三层殿顶均覆以深蓝色的琉璃瓦,呈放射形,紫巍巍、明晃晃的,魅力无穷。由于它逐次收缩向上的造型,给人一种拔地而起,高耸云天的感觉。大殿全部用木结构,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大殿的重量,据说象征28星宿。只见的四根大柱,叫通天柱,也叫龙井柱,象征一年的四季。更为奇特的是藻井内有木雕龙凤图案,相对地面中心,有一块平面圆形大理石,上面有自然形成的龙凤花纹,上下映衬,别具情趣。当然这个“龙戏凤”的大理石图案游人是看不到的,因为殿内禁止游人进入,人们只能从照片上看到。

    导游讲,祈年殿是乾隆时改的名,每年正月上辛日祭祀皇天上帝,为民祈祷丰年。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用圆形,象征天圆;瓦用蓝色,象征蓝天。

    殿内的柱子是完全按天象建的,除四大同天柱外,中层的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的12根檐柱,象征一天的子丑寅卯等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24根,象征24个节令,三层相加共28根象征周天28宿,再加柱顶8根童柱,象征36天罡。宝顶下的雷公柱,象征着皇帝的“一统天下”。

    在祈年殿前两侧,各有供奉日月星辰风云雷雨诸神位的配殿。殿北门外的“皇乾殿”过去是储神版的地方,现在陈列着祭天用的“神乐”乐器。东门外有长廊、神库、神橱、宰牲亭、七星石等。

    有人赞誉祈年殿曰:“白云高坛紫翠重,不是天宫似天宫”。

    至皇乾殿到北门,这一天的参观就告结束了。出了北门就看见旅游大巴停在外面,张培红在车上休息。这一天的精彩她放弃了,我上车后查看她的脚,确实磨破得严重。这是前一天雨天,她穿的凉鞋没有穿袜子,磨破了几个大水泡。很同情她。

    还有一个遗憾是没在三音石上试验回音;也没有时间去看看七星石和双环亭景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