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军奔向泸定桥,在哪里耽搁了时间?

 冬不拉拉 2022-05-05 发布于安徽

林彪手下的两位团级干部,一个叫黄开湘,要是活到解放后,肯定也是开国上将,可惜,1935年就牺牲了;一个叫杨成武,开国上将。

他们二位带领着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大渡河边仅靠每个人的两条腿,奔出了行军打仗的极速新纪录,目的就是为了抢夺泸定桥。

整个过程,被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科长彭加仑和红四团党总支书记罗华生分别写进了回忆文章。

我在泸定桥上来回走的时候,对罗华生的职位感到纳闷:

他是红四团的党总支书记,那么他跟当时红四团的政委杨成武,是上下级关系还是平级关系?

在泸定县红军纪念馆,我仔细参观了每一幅文字展板,再对照携带着的几本长征书籍,推断出了罗华生的职位:比营长高,比团长、政委、政治部主任低,相当于团政治部副主任。

彭加伦和罗华生当时都在极速而奔的红四团队伍中,他们是飞夺泸定桥的亲历者。

下图是泸定桥,游客不多,走起来晃晃悠悠。

图片

红四团从安顺场渡口出发的时候,离泸定桥有320华里,当时林彪给他们的时间是:3天夺取泸定桥。

图片

这样一算,每天平均要走107华里,也就是53公里左右。

如果白天按照12小时算的话,每个小时平均走4到5公里。

照这个时间和距离,好像还不需要昼夜不停的极速行军。

但是,别忘了,他们一路上还要跟守在路途中的川军作战。为了躲避对岸川军的枪弹扫射,还要经常离开河岸边的小路,绕走大山里面去兜一圈。这一来,时间就很紧张了,距离就远不止320华里了。

彭加仑说:

头一段路程,他们是紧贴河岸的羊肠小道走的,一面是河水汹涌,一面是高山峻岭。虽然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危险,但毕竟行军速度还是能把握的。

但是,走出30多华里后,麻烦就来了,对岸有敌军守备,子弹一阵阵向这边射来,羊肠小道被川军的子弹封锁了,不能通行。于是,红四团只好离开河岸绕一段弯路,以避开川军的子弹。

这一绕,就要爬大山了,而且也没有路,要自己开路了,这样,行军的速度就快不起来了。

绕了十多里路,又绕回到了河岸边,可是,对岸川军也在同方向行军,看到红军又回到了岸边,又是一阵猛烈的射击。

一开始,红军用跑步的方式边躲避着对岸的子弹边向前冲,以争取时间。

但是川军也够厉害,搬出了机枪扫射,这下,跑步躲避也行不通了,红四团只好又绕弯路,再次离开河岸走进了大山。

这样弯来弯去,费了不少时间。(粗体字是彭加伦原话,下同)

但是,绕弯路也有更大障碍。

通过一个大山时,正处在爬坡路段,忽然和敌人一个连遭遇了。而且这个敌军连,抢得了先机,占领了阵地。红军是从下往上攻,敌军是从上往下打。

地形对红军不利。

好在红四团都是精兵强将,长征从瑞金出发以来,大部分路段都是由这个团做开路先锋的。所以打仗的实力那绝对是杠杠的!

长征前半段路上,红四团的团长是耿飚。湘江一战,损失惨重,长征队伍减了大半,部队缩编,耿飚去了上一级领导岗位,团长就换成了黄开湘。

政委一直都是杨成武。参加红军前的杨成武,是位高中生,这个学历在红军队伍中,绝对是大知识分子了,长征途中,他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和出色的政工干部。

满腔热血的红四团的战士,好像猛虎见群羊一样,哪里肯放过,只一个猛冲,就把敌人打坍了。

上山爬了十来里路,下山又遇到一条小河,河上原先有座桥的,被敌军毁坏了。

杨成武一看这条小河,虽然水面不是很宽,但是河水很深,根本不可能涉水而过。只好命令战士们临时砍树,用来搭桥。

砍来树,搭好桥,才通过,继续赶路。这一来,时间又去了不少。

起初算算时间有三天,好像还不是很紧张,但是一路上这样绕路打仗,这时间就把握不准了。

还有更费时间的战斗在后面等着红四团呢!

遇到一座悬崖,悬崖的两边都是陡削的崖壁,无论如何是爬不上去的,悬崖中间有一条小路,就像天梯一般,彭加伦抬头一看,帽子就掉在了地上。这个天梯直通山顶,山顶上有一个小隘口……

一看这地形,马上会想到一个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红四团面对的岂止是一夫,而是有川军的一个营在当关!

川军在天梯的尽头筑了碉堡,扼守着唯一的通道。

正面是绝对攻不上去的,右面就是大渡河,无路可绕。

时间不多了,这到底怎么办呢?

“事到万难须放胆”,我们久经战斗的团政治委员杨成武同志在他侦察后,断定是要爬上左面的石崖,定可抄入敌人背后,夺取这一隘口。他一面鼓励着战士,一面指导着爬石壁的方法,攀藤负葛,一个一个的吊上去了。正面的仍在强攻,敌人是耀武扬威地,机关枪是一带一带子扫射。不到半点钟的时间,敌人后面的枪响了,敌人全部动摇起来。我们正面的乘势猛攻,敌人就这样坍下去了。一个猛追,敌三个连完全消灭,俘获一百余名,活捉营、连长各一只,缴步枪一百余支,手机关枪三十多挺,其他军用品甚多,尤其是烟灯烟枪遍地皆是。人家说杨森的兵有两条枪,真是名不虚传。

这一段文字,看得我酣畅淋漓,尤其是说到俘获了敌军的营长和连长,彭加伦用了“只”字作为量词,而不是用“个”,我禁不住会意一笑。

红军文笔的幽默,字里行间不经意就透了出来。哈哈哈。

我特地对照了五本当代人写红军长征的书籍,翻到飞夺泸定桥相关章节,都没有如此生动的描写。

我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人你抄我我抄你写出来的红军长征书籍,文笔再优美,辞藻再华丽,都是华而不实,传递不出红军的精神面貌和生动细节,不读也罢。

读红军长征故事,一定要读亲历者的记叙,那才是原汁原味的。再大的作家都写不出这种味道。

下列图片为现在的泸定桥——

图片

图片

图片

从磨西镇出来到泸定桥,途中要翻过海拔较高的几个山头,我十月份开车上去就遇到下雪了。这些山头都是当年红军极速奔袭泸定桥所翻越过的高山——

后来红四团来到了猛虎岗,这个山岗,光爬到山顶就有三十多华里路,而且左右完全不能攀登,又是“自古华山一条道”的地形,也不能包抄,只有中间一条道,并且是壁立的;上面也有一个隘口,照样川军修筑了碉堡,红军把这种碉堡称之为“乌龟壳”,红军听当地老百姓说,上面的川军又增加了一个营。

强攻不可能,包抄无办法,怎么办呢?问题又摆在前面了。

团长黄开湘和政委杨成武一合计,决定采用夜摸的办法。

在黑夜中,一切都是沉寂。稀稀的冷枪,断续的由山顶龟壳内放射出来。战士们没有一点声响,悄悄的一个一个的摸了上去。山顶的猪猡们一点也未察觉,一排手榴弹,打得那些烟鬼鸡飞狗走,龟壳又被我们占领了。烟兵们的家私——烟具——又丢遍了满地,这样一路的险要完全被占领了。

当天晚上,红四团就在这个山岗上露营了。

第二天上午八点光景,部队正要出发,接到了一封军团长林彪发来的命令……

正是这封命令,拉开了飞夺泸定桥的极速行军。

明天来讲这段人类行军史上最极速的精彩故事。

现在,先带你去看看泸定桥如何走法——

一人一车一手机,寻访二万五千里。

(第408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