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公冶长篇》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莫远忧的图书馆 2022-05-05 发布于河北

5.24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注释】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春秋时鲁国人。古代通用,后人多认为微生高即尾生高。

《说文解字》上说:尾,微也。《庄子·杂篇·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一般用以比喻坚守信约。)

直:本义是不弯曲,与相对。这里指直率,言行坦率、爽朗,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荀子·修身篇》:是谓是,非谓非,曰直。(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一是一,二是二,不含半点虚的成分。)

[xī]: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做到了直呢?有人向他讨些醋,他自家没有醋,不直说没有,而向邻居讨来醋转送给人家。

【学而思】

朱熹《论语集注》:夫子言此,讥其曲意徇物,掠美市恩,不得为直也。程子曰:微生高所枉虽小,害直为大。(掠美市恩,掠美:夺取别人的美名或功绩以为己有。市恩:买好,讨好。掠夺别人的美意,博取人家的感激。指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本章的重点是谈论什么是,至于微生高乞诸其邻而与之是不是掠美市恩,并不是本章重点。孰谓微生高直并非朱熹认为的孔子讥讽微生高,而是与5.11章孔子评价申枨枨也欲,焉得刚?一样,认为微生高还没有达到的境界。

张居正《四书直解》:人皆以微生高为直,如今看来,谁说他是直人。盖所谓直者,必诚心直道,有便说有,无便说无。无一毫矫饰,而后谓之直。今微生高者,人曾问他求醋,其家本是没有,却不肯直说,乃转问邻家求来与他,这是曲意徇物,掠人之美以市己之恩矣。即此一事推之,则其心之私曲,行之虚伪可知,焉得谓之直乎?

参读:

《雍也篇》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乡党篇》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子路篇》13.18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卫灵公篇》15.7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卫灵公篇》15.25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季氏篇》16.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微子篇》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知识扩展】

尾生抱柱

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就以乡里老大的身份,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谎言不也有美丽的吗?

后来,尾生迁居梁地(今陕西韩城南)。他在那里认识了一位年轻漂亮的姑娘。两人一见钟情,君子淑女,私定终身。但是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对这门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随尾生回到曲阜老家去。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等候。不料,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不久山洪暴发,滚滚江水裹挟泥沙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

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信誓旦旦;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但他寸步不离,死死抱着桥柱,最终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后伺机夤[yín]夜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渐渐退去。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她抱着尾生的尸体号啕大哭。阴阳相隔,生死一体,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滚滚江中,谱写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来源:百度百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